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助推,媒體融合程度的加深,影視藝術滲透社會生活各領域。影視藝術因視聽綜合藝術特質下的思想性、生動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給中國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帶來了新機遇與新挑戰。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的作用迫在眉睫。中國民辦高校影視專業普遍開設時間較短,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開展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督導工作尤為重要,厘清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的新語境成為關鍵問題。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文本分析、定性闡釋等方法,分析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的新語境,提出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的思路。文章結合影視類專業的特色,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闡明教學督導對課程思政建設的保障、助推作用,以及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時代語境、媒介語境,旨在全面厘清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面臨的新機遇、存在的新問題。文章指出,中國民辦高校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在“督教”“督學”“督評”“督管”“督研”等監督和指導的過程中,更新理念,創新形式,使影視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緊跟時代。
關鍵詞: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語境;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49-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互聯網+時代重慶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3510;2021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新文科背景下綜合性民辦本科院校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建設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3139
語境泛指語言環境,任何事物的被描述或事件的發生都脫離不開特定的情境[1]。對于教學督導,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但是以《辭海》中“督導”即“監督指導”的解釋來看,教學督導就是“對教學的監督和指導”,較為直接的目的則是“監控教學以保障教學質量”[2]。
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4],教學督導“督教”“督學”“督評”“督管”“督研”等監督和指導的職責效用,對課程思政建設有很好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影視藝術因其視聽綜合藝術的思想性、生動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特點,具有天然的課程思政優勢。中國高校影視類專業是中國影視藝術創作及影視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的重要源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其首要責任與使命[5]。大多數中國民辦高校結合市場行業需求,開設了影視類專業。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開設的時間較短,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視域中,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普遍滯后,與行業發展實踐脫節,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教學督導工作更為薄弱,甚至欠缺專職或兼職的專業類教學督導。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不能很好地認識并厘清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的新語境不無關系。
當今世界局勢悄然變化,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競爭格局中,除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外,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國與國之間較量的重點。其中,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是博弈的重要對象。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好壞,對內影響著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外關系到國家的影響力和話語權[6]。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有著底蘊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人民智慧、勤勞、勇敢、奮斗,不斷開創美好家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7]。但是,受西方強大話語壟斷的歪曲與誤讀,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始終存在偏差。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百年未有世界之大變局”[8],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成為重大任務。
相較于其他藝術類型,影視藝術兼具聲音與畫面的視聽綜合藝術特質,具有思想性、生動性、形象性、普及性等特征,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中,是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最好媒介載體。近年來,視藝術再次蓬勃發展。當前,影視藝術作品的題材內容更加多樣,類型形式更加多元,創作技術更加先進,傳播渠道更加立體,諸多“現象級”作品出現,引領著價值表達的文化思潮。所謂“現象級”,慣常用于體育界,一般用來形容在某個領域比較突出、有特色的人或事件。在影視藝術領域,“現象級”作品泛指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門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
從類型上來看,越來越多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新時期紀錄片、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推出,讓影視藝術再次熠熠生輝,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塑造與傳播國家形象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戰狼》《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紅海行動》《長津湖》《八佰》《覺醒年代》《功勛》《人世間》《山海情》《大江大河》《人民脊梁》《山河錦繡》等影視藝術作品,書寫家國與個人命運,以恢宏的視野回溯歷史,著眼當下,面向未來,為時代畫像,激發人們的家國情懷。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中國紀錄片以真實為最高原則與旨歸的藝術特質,以在場的紀錄精神,推出了《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武漢戰疫紀》《同心戰“疫”》《在武漢》《冬去春歸》等作品,記錄、還原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中國人民無畏勇敢、堅守奉獻、團結互助等精神,展現了中國為抗擊疫情作出的貢獻。其他題材類型的紀錄片,如《厲害了,我的國》《如果國寶會說話》《何以中國》《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早餐中國》《沸騰吧火鍋》《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但是還有書籍》《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蔚藍之境》《美麗中國》《航拍中國》《第三極》《大國工匠》《新時代》《中國力量》《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等,從人文歷史到自然景觀,從宏大敘事到微觀切口,從視覺奇觀到人間煙火,塑造與傳播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又如,《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書畫里的中國》《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綜藝節目,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節目制作手法,激發經典的現代活力,彰顯其文化魅力。基于此,影視藝術創作人才守正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可見一斑。其利用影視藝術書寫時代篇章,助力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助力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
影視藝術創作與時代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從長期的教育教學生態考察及實地調研來看,作為中國影視藝術創作及中國影視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影視行業的業界發展“脫鉤”現象較為嚴重,且教學常常滯后于業界發展,課程內容陳舊,師生創作的影視藝術作品可看性不強,主題表達不夠深刻。再進一步深究會發現,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師生對中國影視藝術作品社會責任與使命的認識不足不無關系。
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要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滯后的問題,凸顯專業課程思政的特色[9],需要清楚地認識時代語境,需要全面了解時代語境下中國影視藝術作品的創作面貌,并及時關注熱點話題。在此基礎上,只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從認識論的角度,深刻地發掘影視藝術天然的課程思政優勢,遵循影視藝術的范式,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成長路徑,優化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督管”“督教”“督學”方面的工作機制。例如,在教學準備階段,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就應該開展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督管”“督教”工作。從專業的角度,建立健全課程思政教學督導的評價體系。在影視類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制定、教案撰寫、教學案例資源準備等方面,教學督導應該監督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是否科學、合理且貫穿教學全過程,監督教學內容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精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組織實施是否能夠支撐教學目標的達成,并進行指導[10]。特別是在課程思政內容的挖掘方面,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需要有開闊的時代視野、深厚的人文積淀,從而持續不斷地供給、優化課程思政內容元素,更好地做好教學督導的“督管”“督教”工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學督導清晰認識到時代大局及這一背景下影視藝術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互聯網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著各行業的生態格局,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與思想價值導向。在大眾媒介方面,媒體融合程度加深,傳統媒體紛紛改革,全媒體格局已然形成。在此背景下,信息可以通過文字、影像、聲音、圖片等多元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手機移動終端等媒介平臺融合[11],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實現消息的接收與發送,互動與參與消除了各媒介的壁壘,多媒體、跨媒體的特征鮮明。媒介格局的變化,促進了影視藝術創作的變革。
傳統媒體紛紛創新影視藝術作品創作與傳播的理念,逐漸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影視藝術作品創作新業態。“大”業態主要指向傳統媒體時代的影視藝術創作,其作品的主題表達宏大、制作規模龐大,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新聞專題等,體量規模都較大。“小”業態則主要指向短視頻創作,其作品體量較小,時長較短,一般只有幾分鐘、十幾分鐘。即使表現宏大主題,也往往從小人物、小故事切入。
同時,隨著媒介格局的變化,影視藝術作品創作與傳播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影視藝術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人們的審美經驗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影視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更加多元,除了專業的媒體機構及創作團隊,人人都可以參與創作。在傳播層面,“大”“小”業態的影視藝術作品都可以靈活地選擇以新媒體平臺為核心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因此,人們接收的信息更加冗雜,引領影視藝術審美的需求尤為迫切。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關注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行業媒介生態格局聯系緊密。媒介格局的改變,無疑會影響著高校影視類專業的教育教學。高校影視類專業教學內容的更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學手法的改革等都是熱點與焦點話題。
大學生是教育教學的對象,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和成才需求,為大學生解惑,是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12]。在高等教育方面,數字化信息化改革勢在必行。“互聯網+大數據”已成為教育教學的新常態。作為“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教育不斷推進教育教學轉型升級,“教育數字化”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多樣的媒介平臺成為高校教學的新空間。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至今仍是現實需求,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對網絡資源的依賴性進一步增強,教學管理與監控的線上網絡體系更完善。同時,作為“網生代”的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依賴加劇,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冗雜及碎片化的信息對其價值觀、認知等造成了巨大的影響[13],同時也改變了其獲取知識的途徑及學習的方式。從專業特色及類別屬性來看,相較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高校影視類專業的大學生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更是網絡信息中影視內容的專業創作者。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而且,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往往受招生規模的影響,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育教學,強化專業育人實效,構建有特色的教學育人體系的新機制極為迫切。
“行動來源于思想,理念推動創新。”[14]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開展與創新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需要清晰地意識到行業及教育教學媒介環境的現實變化。在媒介語境中,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尤其需要在“督管”“督學”“督研”中下功夫。例如,在“督教”工作中,對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教學質量進行監督與指導,需要嚴格遵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15]。同時,也需要重點監督與指導影視類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尋求《國標》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度耦合,在質量評價體系中明確相關指標,要求其更加主動地對接媒介行業格局新的需求,在全媒體格局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在新理念、新技術、新知識中進一步優化內生于專業與課程內部的課程思政元素,切實且有針對性地監督與指導影視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凸顯專業特色。而且,需要創新教學督導的形式,優化與創新傳統的聽課、評課的單一教學督導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組織更為多元開放的研討與交流活動,拓展影視類專業教學督導的工作內容,更新影視類專業教學督導的理念,督促影視類專業教師關注行業前沿,加強教育教學研究,樹立課程思政建設的科研意識、創新意識,強化“督研”,在產學研一體的視域下,將科研、創新成果切實運用于實際的教學督導工作過程中。同時,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聽課、座談會、訪談等形式,加強“督學”,關注和分析學生學情、思想、心理,以學生為中心,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加深與學生的聯系。在此基礎上,中國民辦高校影視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可以進一步探索,將專業課程思政與美育、生命教育進行融通,注重藝術教育中的審美開掘,從“督管”“督學”“督研”的層面,提高師生的審美素養。要持續探究影視藝術療愈的相關機制,以影視藝術為載體,通過創作實踐及鑒賞的沉浸式體驗,走向社會生活,以他者為鏡像,內化自我,幫助影視類專業學生切實地建構人生格局與意義。通過監督與指導開展影視展演、創作交流活動等,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激發其創新思維。
教學督導是教學質量的保障,對課程思政建設有很好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影視藝術因思想性、生動性、形象性、普及性的特征具有天然的課程思政優勢。但是,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工作仍較為薄弱,這與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開設時間普遍較晚、課程思政建設較為滯后有著必然的關系,但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認識的問題所致。中國民辦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沒有很好地認識到時代局勢及這一背景下影視藝術作品的重要作用,更沒有從專業的角度認識到媒介格局的改變對影視藝術形態及高等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學監督與指導,保證學科專業建設,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學科專業特點,中國民辦影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督導必須厘清時代、媒介的現實語境,遵循影視藝術的范式,尊重教育教學和成長成才的客觀規律,在“督教”“督學”“督評”“督管”“督研”等監督和指導過程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足大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 鄧京力.語境與歷史之間:作為解釋模式與方法論前提的歷史語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13(2):126-134.
[2] 陳影,王倩楠.軍隊院校教學督導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J].大學,2022(30):14-15.
[3] 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15).
[4] 胡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9(6):88-95.
[5] 王愛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37.
[6] 范瑞利.新時代中國紀錄電影的內容升級[J].電影文學,2019(8):21-23.
[7] 汪曉東,宋靜思,錢一彬.黨的十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輝煌歷程)[EB/OL].人民網,(2021-04-16)[2024-01-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416/c1001-32079295.html.
[8] 文新達.講好中國故事是文藝創作傳播主旋律[EB/OL].中國藝術報,(2021-06-12)[2024-01-05]. https://mp.weixin.qq.com/ s __biz=MjM5MDEzNTg0OQ==&mid=2651274384&idx=1&sn=9d-8f8345c8e8c30388524cb0fa194830&chksm=bdbaffd68acd76c-075964c9053d4663156a2bb7386ebffe52c815a7ccfdaf7e26710d-604138c&scene=27.
[9]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 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06-05)[2024-01-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eqid=bc4ffc2f00025ba40000000364292d2e.
[10] 謝歆雅.系統思維下高職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5):46-49.
[11] 劉潤.《人民日報》“三微”平臺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矩陣化傳播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
[12] 馮秀軍.守正創新:讓思政課“時時在線、永不掉線”[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9(2):23-26.
[13] 王若樺.信息碎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21.
[14] 尤春媛.后疫情時代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教學督導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34):5-8.
[15] 陳洋.基于移動互聯網下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9(85):146-147.
作者簡介 范瑞利,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教育、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