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健
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依據個人的情況制訂學習目標,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雙減”是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積極探索提升作業質量的途徑,使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的新特征
(一)過程性特征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著重體現作業的過程性特征。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教師的啟發式引導下,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大的提高。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發展特點和作業的過程性。小學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作業結果的正誤以外,還要重視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哪些表現,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并且從多元化的角度,更全面地進行評價,鼓勵學生更自主地完成作業,引導學生在探索和實踐中,體會道德與法治的魅力,提升作業質量,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多樣性特征
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還要在重視作業的多樣性特征。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培養創造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以身作則,創新作業形式,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更好地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除了讓學生動筆寫以外,還可以讓學生畫、讓學生說,甚至是讓學生玩。在多樣的形式中,切實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進行評價時也要體現多樣性,除了教師評價學生以外,還可以鼓勵學生互評,使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在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外,評價標準也可以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差異性,適時開展分層評價。
(三)重視質性特征
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重視質性評價的應用,更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中能力的進步和思想的發展。在“雙減”中,教師除了要嚴格控制作業量,減少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以外,還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探索中更好地體會思政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與道德品質,這是量化評價所不能體現的。因此,教師要重視質性評價,關注學生的精神發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念。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質量提升路徑
(一)豐富作業形式,體現課程育人價值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更新教育理念,豐富作業形式,更有效地提升思政作業的質量,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設計更多樣的作業形式。首先,思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影片,并就此寫出感受,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內化、吸收,更好地體現思政課程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相比于教師“抽象”的講述,視頻能夠將教材中的知識變得直觀、生動,更容易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觀影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精神滋養。學生不喜歡枯燥、靜態的書面作業,通過觀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有效保證學生作業的完成度。在學習《中華民族一家親》以后,教師可以挑選一部與民族團結有關的電影,組織學生觀看。在觀影結束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觀影感受,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豐富作業形式,提升作業質量。其次,教師也可以通過布置口述作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更靈活地完成作業。相比于寫,小學生更喜歡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綜合探究。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要搜集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和人物事跡,在下次課堂匯報環節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講述。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發展。在自主探究中,學生能夠進行知識建構,在交流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開闊學生的眼界。真理越辯越明,在匯報、交流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會有明顯的提升。例如,在學習《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后,教師就可以設計口述作業,讓學生自行搜集信息,進行自主交流。
(二)增強作業趣味性,體現作業童真童趣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往往對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滿懷好奇心。因此,教師應該促使學生對道法作業產生好奇心。在設計道法作業時,也要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讓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更有興趣,能夠更主動地完成作業。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增加作業的趣味性,也可以給予學生一定選擇的空間,這樣學生會更有參與感,在進行探究時也會更積極。教師可以在單元學習結束以后,引導學生進行單元知識的總結和學習資料的整合,并完成一份手抄報。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會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在繪畫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發揮,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積極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手抄報的制作,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融合,實現美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更深入地體會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學生既有道德意識、又有道德行為,使教師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在學習《我是一張紙》以后,教師就可以設計實踐作業,在提升學生環保意識的同時,讓學生踐行節約用紙的行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精神品質。
(三)改進作業評價方法,突出作業的激勵啟發作用
作業除了能夠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以外,還能夠激勵、啟發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進行評價時,教師要使用質性評價,關注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精神發展,有效給予學生個性化、啟發式指引,引導學生制訂科學的學習目標。教師也要重視評價主體的轉變,讓學生在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轉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另外,學生具有差異性,教師可以開展分層評價,更好地激勵學生,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在減少作業總量的情況下,顯著提升作業質量。
結束語: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在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壓縮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個性化的發展。為了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質量,教師要豐富作業形式,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完成作業,同時進行質性評價,更好地體現作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