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萌 紀翠玲 邊森
關鍵詞:國際標準化,采用國際標準,跟蹤,評估,轉化,對策建議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019
0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標準作為世界“通用語言”,逐漸成為促進全球經貿、技術、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中國作為氣象大國,為全球氣象能力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正逐步向氣象強國邁進。推動國際標準化工作,可以進一步增強我國在世界氣象舞臺的話語權。采用國際標準是我國氣象標準與國際接軌的一條重要路徑。跟蹤、評估和轉化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的氣象標準,按照國際標準的更高要求有助于提升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提高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和全球服務的水平,對促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采用國際標準的政策
1.1 國家標準化戰略和決策部署
201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國家積極推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結合國情采用國際標準,推進中國標準與國外標準之間的轉化運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1],提出了“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的指導思想,要求“持續開展重點領域標準比對分析,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大力推進中外標準互認,提高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2020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國家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工作指南(2020年版)》[2],提出了“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組織開展國際標準的研究和采標適用性分析,緊密跟蹤國際標準動態,及時提出采標項目建議,積極開展采標驗證,確保采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國際標準化組織國內技術對口單位應在跟蹤研究國際標準的同時,及時主動將有關信息反饋給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有關單位”。2022年2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2022年全國標準化工作重點》[3],提出了“完善采用國際標準制度政策,制定實施重點領域采用國際標準計劃,開展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比對分析和適用性驗證,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和應用”。2022年9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國家標準管理辦法》[4],提出了“積極推動結合國情采用國際標準。以國際標準為基礎起草國家標準的,應當符合有關國際組織的版權政策。鼓勵國家標準與相應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同步,加快適用國際標準的轉化運用”。
1.2 氣象標準化高質量發展政策
2019年6月,中國氣象局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氣象標準化工作改革的意見》(氣發〔2019〕48號)[5],提出了“加強對WMO、ISO、IEC等國際組織的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促進氣象領域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氣象國際交流與合作范疇,在有國際應用需求的專業領域探索出版氣象標準外文版,推動氣象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有良好氣象合作國家的應用與互認”。2022年5月,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標準化改革工作方案》(氣發〔2022〕62號)[6],提出了“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氣象國際交流合作范疇。根據需求加強對國際標準的跟蹤、評估和轉化,在有國際應用前景的專業領域加強國家標準外文版的出版,促進氣象領域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完善采用國際標準機制,探索開展國內外標準對比研究和驗證分析。充分發揮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或氣象相關國際組織任職或兼職的氣象部門國際職員和技術專家的作用,并利用標準化相關國際會議的參會成果,為國內相關工作提供支持。”
2 氣象國際標準化發展現狀
2.1 國際現狀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ITU(國際電信聯盟)是國際公認的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絕大多數國際標準由ISO和IEC制定,而余下的則由ITU、WHO(世界衛生組織)、 ICAO(國際民航組織)、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其他國際機構制定。目前,ISO制定了許多與氣象有關的標準。例如ISO 14091:2021《適應氣候變化 脆弱性、影響和風險評估指南》,聚焦“影響與機會評估”,為氣象行業提供了一致、結構化且實用的評估方法。文件從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概念出發,通過闡述如何理解脆弱性,如何開發和實施健全的風險評估工具等問題,為各組織機構及研究人員提供了便捷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指南,以便其了解自身環境的脆弱性,從而預防或減輕氣候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7]。IEC制定的標準則主要涉及氣象儀器和設備的設計和測試,風能太陽能資源等方面。例如,IEC60050-811《國際電工詞匯 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標準,規定了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的術語和定義;IEC62600-201《海上風能資源評估》標準,規定了風能資源評估的方法和標準。WMO是世界氣象組織,負責協調全球氣象觀測和預報、推動氣象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制定了許多氣象標準。例如,WMONo.8《氣象儀器與觀測方法指南》,文件通過標準化手段在基本要求上進行限制,給出了最佳做法和程序,以及儀器和系統的基本能力,協助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或者其他感興趣的運行觀測系統的用戶編制他們的手冊和程序,滿足各自對測量和觀察結果的特定需要[8]。
2.2 國內現狀
中國氣象局通過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氣象國際交流合作范疇,積極推動參與WMO、ISO、IEC等的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在國家標準委的統一協調下,有近10項氣象領域國家標準將翻譯成外文版;由我國氣象部門主導修訂的1項國際標準《太陽能地面不同接收條件下的太陽光譜輻照度 第1部分:大氣質量1.5的法向太陽直接輻照度和半球向太陽輻照度》(IS0 9845-1:2022)發布;開展了《“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雷電防護標準研究及比對分析》;但等同或修改采用國際標準的數量卻為0。
近年來,我國航天、電力、海洋等行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不斷摸索標準國際化路徑,通過組織實施改革專項行動、技術標準互認制度、參與國際組織標準化活動等方式來采用或制定國際標準/技術文件,均取得了一定成績,可為我國開展國際組織氣象標準的跟蹤、評估與轉化工作提供參考借鑒。因此,亟需通過對國際氣象標準進行跟蹤、評估與轉化,把“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以標準與國際接軌作為突破口來提高氣象領域國際標準化參與度。
3 氣象國際標準采標建議
3.1 建立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機制
建立專業的氣象國際標準跟蹤團隊,及時關注國際標準制修訂的最新發展動態,對于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國際標準,我國氣象標準體系及時進行整理、翻譯和本土化處理,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氣象行業的實際需求。
3.2 提高標準評估的科學性
制定科學、規范的國際標準跟蹤評估與轉化適用性指標,完善國際標準評估方法,確保評估工作科學、有效,不斷提高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信服力。
3.3 加強標準的本地化處理
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標準是全球性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本地化處理,才能更具適用性和針對性。因此,在采用氣象國際標準時,需要根據我國氣象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土化的標準內容和實施方案。
3.4 選取重點領域開展示范試點
建立國際標準跟蹤、評估與轉化的指標及工作機制并選取多個示范試點進行應用,在實踐中對研究方法及工作機制進行論證,并評價其實施效果,分析其適用性和可行性,進一步完善相關建議及措施,最終拓展到各氣象專業領域。
3.5 加強采標工作的宣傳和推廣
重視和加強采用國際標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向氣象行業內外廣泛宣傳采標的內容和實施方案,提高標準的認知度和采用率,促進標準在實際應用中的推廣和普及,提高氣象領域標準化人員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
4 結語
當前,國際標準化環境復雜多變,一些大國為追逐領先地位及占有話語權不斷改變標準制定規則,標準政治化現象日趨凸顯。我國的標準化工作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政策、經濟、技術等水平制約,與發達國家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9]。國家及氣象行業主管部門已對采用國際標準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任務要求。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推動氣象標準國際化水平,開展國際標準跟蹤、評估與轉化工作勢在必行。氣象作為重要行業,在國際標準化方面尚處于發展階段,雖然現階段已參與了一些國際標準化活動,但仍需對氣象標準國際化發展路徑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特別是研究初期,通過對國際標準的跟蹤、轉化、評估來使我國氣象標準與國際水準接軌,助力氣象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
劉子萌,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氣象標準化研究與技術服務。
紀翠玲,通信作者,博士,正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氣象標準化研究與技術服務。
邊森,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氣象標準化研究與技術服務。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