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秀珍
摘要: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精細工作,它需要和風細雨,自然而然。那如何把德育自然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使之與教學活動成為一個有機載體,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在日常教學中我主要采取順理成章、自然延伸、順手拈來等方法,收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精細工作,它需要和風細雨,自然而然。那如何把德育自然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使之與教學活動成為一個有機載體,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操上的陶冶?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淺談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的幾點體會。
一、順理成章
“文以載道”“文以明道”,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鏡子,它既能照出一個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思想。一般來說,命題作文比較簡單明了,我平時主要利用教材再結合學生實踐,把有關德育的內容自然滲透進去,以期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這兒真美”,本單元導語指出: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于是我就要求學生以“風光美”為主題寫一段話。批閱學生習作后發現有學生筆下的風光非常唯美,如其中一位學生的習作:“劍英公園是個風景如畫,令人神往的城中‘大氧吧,這里猶如仙境般美麗。圍繞在湖四周的是花的海洋,紅的花像一串串紅火的大鞭炮,粉的花像仙女的薄紗緞帶,藍的花像一顆顆耀眼的鉆石,每天都在上演著爭奇斗艷,吸引著無數游客。”這位學生聯系身邊的素材信手拈來,我在課堂上讓作者上講臺讀給大家聽。借此,我順勢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朗讀中國美,代言中國美,描寫中國美,讓這份美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中,如此壯美的中國,也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深感自豪!今后,我們還要一起傳播更多中國美!”一番話,點燃了學生心中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自然延伸
語言好比一列火車,它載著思想和感情行駛在人們心靈的軌道上。在教學實踐里,我除了利用課文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教育之外,還特別注意運用延伸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我在講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就自然運用了縱向延伸法。為了能將古代詩人的感情與今天的學生發生共鳴,我讓學生反復吟誦詩中的千古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讓學生深深體味杜甫對溫飽安定生活的強烈向往和他推己及人的仁愛胸懷,聯系實際,體會我們今天物質充裕、生活安定的來之不易和萬分珍貴,理解杜甫的高尚情懷,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急人所難。此時,全班學生凝神屏氣,面對此景,我讓他們就身邊的好人好事發表感想,全班學生爭先恐后,異常活躍,效果良好。
三、順手拈來
身邊的事最容易被忽視,但也最容易喚起心中的熱情,德育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就不能無視身邊的人和事。它們雖然不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也不是作文的必然題材,但它們的魅力有時會超過課本與相對抽象的作文題。
2021年東京奧運會期間,我總是在上課前一兩分鐘給學生們報告運動會簡況,在他們為金牌、銀牌而熱血沸騰,對運動員無比崇敬的時候,我引導他們由表及里,看到運動員身上蘊藏的愛國熱情和頑強拼搏精神。最終讓學生們自己歸納總結:作為一名學生,對國家的熱愛表現在好好學習,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就是最實際的愛國。看到這順手拈來的社會新聞堅定了學生們“學習就是愛國”的信念,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春節放假,我專門收集了有關“孝”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并印發給學生,囑咐他們把愛心、孝心帶給父母家人,讓他們在寒假期間做一件讓父母感動且有意義的事情。新學期開學之初,我特地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全班47人,21人選擇為父母洗腳,10選擇為母親洗頭,8人選擇煮好飯菜等父母下班,4人選擇幫忙拖地做家務,3人選擇自己整理衣服被子,1人選擇在父母下班回家時幫忙拿拖鞋。
總之,這些方法不但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心理。他們一步步學會理解,學會關心,學會寬容,學會審美,學會感激。天長日久,借助細雨隨風的教育方法,一定會收到潛移默化的潤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