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對卵巢-附件腫塊良惡性診斷的效能,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及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收治的300例卵巢-附件腫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270例來自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30例來自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患者均行彩色超聲檢查,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為良性組(170例)與惡性組(130例)。按照病理分期不同將惡性組患者分為Ⅰ~Ⅱ期組(88例)與Ⅲ~Ⅳ期組(42例)。比較惡性組和良性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搏動指數(PI)及阻力指數(RI),比較不同分期惡性腫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惡性腫瘤的價值。結果 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惡性腫瘤患者130例,良性腫瘤患者170例。惡性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高于良性組,PI及RI水平均低于良性組(均Plt;0.05)。Ⅰ~Ⅱ期組與Ⅲ~Ⅳ期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附件惡性腫瘤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909、0.841及0.732(均Plt;0.05)。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RI對于卵巢-附件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性較高,可在臨床診斷中應用。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卵巢-附件;腫塊;診斷;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3.0004.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3.002
卵巢-附件惡性腫瘤屬于臨床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但與宮頸癌等其他類型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比較,大部分該病患者的預后較差,且治療難度更大、死亡率更高,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因卵巢解剖位置深處于盆腔內部,且組織結構較為復雜,常規觸診難以準確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且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持續生長,并進一步壓迫相鄰器官,會引發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癥狀,但此時腫瘤已進展至中晚期,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將受到影響[2-3]。超聲檢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中,其中經陰道超聲可多角度、近距離觀察卵巢-附件情況,但使用超聲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多依靠醫師臨床經驗及主觀判斷,缺乏一定的客觀性[4]。而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對卵巢-附件腫塊進行評價并計分,具有更好的客觀性[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診斷卵巢-附件良惡性腫瘤的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及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收治的300例卵巢-附件腫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270例來自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30例來自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患者均行彩色超聲檢查,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分為良性組(170例)與惡性組(130例)。良性組患者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6.84±8.12)歲;腫瘤最大直徑21~107 mm,平均腫瘤最大直徑(51.43±10.36)mm。惡性組患者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7.13±8.64)歲;腫瘤最大直徑23~109 mm,平均腫瘤最大直徑(52.25±10.74)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按照不同病理分期[6]將惡性組患者分為Ⅰ~Ⅱ期組(88例)與Ⅲ~Ⅳ期組(42例)。Ⅰ~Ⅱ期組患者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47.87±8.79)歲;腫瘤最大直徑23~101 mm,平均腫瘤最大直徑(51.37±10.65)mm。Ⅲ~Ⅳ期組患者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47.01±8.21)歲;腫瘤最大直徑26~109 mm,平均腫瘤最大直徑(53.12±10.85)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和肇慶市鼎湖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認卵巢-附件存在腫塊者;②均獲得明確的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6];③年齡18~80歲;④均為初次就診。排除標準:①合并血友病、嚴重貧血等血液疾病者;②妊娠、哺乳期者;③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嚴重免疫系統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彩色超聲診斷系統(飛利浦超聲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93061914,型號:EPIQ 5)或超聲診斷儀[通用電氣醫療系統貿易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52231495,型號:Volouson E8]進行檢查,腹部探頭及陰道超聲探頭頻率分別為2~4 MHz、5~7.5 MHz。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經陰道置入陰道探頭,常規進行陰道超聲檢查,對卵巢附件進行觀察,若腫瘤較大,可以加用經腹部探頭。觀察病灶大小、邊界、邊緣、周圍組織情況及內部回聲,并觀察病灶內血流信號,測量其搏動指數(PI)及阻力指數(RI)。探查完畢后采集超聲影像圖,以供分析。病理檢查方法:婦科手術切取標本后,經病理科冰凍取材或常規取材,組織固定18~24 h、脫水透明后包埋切片以蘇木精-伊紅染色法進行染色,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組織學特征,鑒別腫瘤分類及良惡性或交界性病變,并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SP法)],最終作出病理診斷。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病理檢查結果。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統計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的類型。②比較惡性組和良性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7]:腫瘤內壁顯示厚乳頭突起且≥3 mm則記2分;腫瘤內部顯示實性部分記4分;腫瘤中心顯示明顯血流信號記4分;腫瘤中心顯示高速低阻血流信號記2分[頻譜多普勒超聲出現收縮期最大流速(PSV)≥10 cm/s且阻力指數(RI)≤0.45判定為高速低阻血流信號]。以上內容中至少符合兩項,且累計得分≥6分則判斷為惡性腫瘤。③比較不同分期惡性腫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④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附件惡性腫瘤的價值。⑤病例分析。分析良惡性腫瘤的典型超聲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惡性腫瘤的價值。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理檢查結果分析 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惡性腫瘤患者130例:透明細胞癌10例,子宮內膜樣癌3例,未成熟漿液性囊腺癌69例,黏液性囊腺癌27例,交界性黏液性/漿液性囊腺癌1例,轉移癌1例,成熟畸胎瘤2例,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10例,交界性漿液性囊腺瘤5例,顆粒細胞瘤2例。良性腫瘤患者170例:漿液性囊腺瘤18例,黏液性囊腺瘤12例,巧克力囊腫40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33例,黃體囊腫9例,單純性囊腫6例,輸卵管系膜囊腫15例,卵泡膜細胞瘤32例,纖維瘤5例。
2.2 惡性組和良性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比較 惡性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高于良性組,PI、RI水平均低于良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3 不同分期惡性腫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比較 Ⅰ~Ⅱ期組與Ⅲ~Ⅳ期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2。
2.4 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附件惡性腫瘤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附件惡性腫瘤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909、0.841及0.732(均Plt;0.05),見表3、圖1。
2.5 病例分析 良性腫瘤的超聲圖像顯示,有厚乳頭突起,且突起≥3 mm,見圖2-A;惡性腫瘤的超聲圖像顯示,血流呈高速低阻信號,見圖2-B。
3 討論
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道疾病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卵巢惡性腫瘤早期體積較小,且患者多無明顯癥狀,故臨床確診率不高,隨著腫瘤在盆腔內持續生長,壓迫腹部其他器官后引發腹痛及腹腔積液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此時治療難度較大且預后較差[8]。耿海慧等[9]研究指出惡性卵巢腫瘤存在確診晚、診斷方法特異度不高等問題,所以尋找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臨床鑒別良惡性腫瘤的金標準是組織病理學檢查,但該檢查方法有創,且因卵巢解剖位置特殊,獲取病理組織難度較大。除手術病理診斷外超聲是常用診斷方式,其成像清晰、分辨率較高,能從多角度、多平面立體地觀察卵巢及周圍組織,且具有可重復監測的優點,可有效避免手術創傷,受到臨床醫生和患者的廣泛肯定[10]。而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作為一種客觀評價卵巢-附件腫塊的評分,通過對腫塊大小、性質及血流信號的檢測實現了數據的量化,可用于腫塊的良惡性鑒別。
本研究結果顯示,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300例卵巢病變患者中惡性130例,良性170例。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惡性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高于良性組,PI、RI水平均低于良性組,這提示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可用于鑒別卵巢-附件良惡性腫瘤。分析原因,良性與惡性腫瘤患者的超聲圖像分別顯示為囊性腫物與不規則的實體瘤,良性腫瘤邊界清晰、包膜完整且光滑無回聲,乳頭狀結構較少,且實性部分也缺乏血流供應;惡性腫瘤回聲復雜,腫物邊界清且形態不規則,不僅有乳頭狀結構、實性部分,且實性部分有豐富的低阻力動脈血流信號,同時還伴有腹腔積液等[11-12]。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Ⅰ~Ⅱ期組與Ⅲ~Ⅳ期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不同分期的卵巢腫瘤間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差異較小,用于鑒別臨床分期的價值較低,與丁璐璟等[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診斷卵巢-附件惡性腫瘤的AUC分別為0.909、0.841和0.732,敏感度分別為0.917、0.792和0.889,特異度分別為0815、0.837和0.870。分析是因彩色超聲圖像清晰,具有較高的分辨率,醫師可依據圖像內容進一步觀察病灶及其周圍組織[14];另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依據超聲聲像圖中卵巢腫瘤的厚乳頭突起程度、血流信號、囊性和實性等特征進行計分,與良性腫塊相比,惡性腫塊的血管壁相對較薄且新生血管較多,血管壁缺乏平滑肌,導致彈性下降,對血液循環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彩色多普勒超聲與PI、RI有助于規范醫師對超聲圖像進行判定的標準,進而提高臨床診斷的客觀性及準確率[15-16]。本研究結果發現,良性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超聲圖像表現為厚乳頭突起,惡性庫肯勃瘤超聲圖像提示高速低阻血流,與吳珍靜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印證超聲可用于臨床鑒別良、惡性卵巢腫瘤。但本研究仍存不足之處,本研究為兩個中心的回顧性研究,在其他醫療機構中應用該模型可能會出現偏差。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擴充多中心樣本進一步完善研究,此外,建議可納入卵巢腫瘤指標,以提高模型的預測能力。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PI及RI鑒別診斷卵巢-附件腫塊惡性的臨床應用價值高,具有較高敏感度與特異度,利于提高臨床診斷結果的準確率,無明顯創傷,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XU C, WANG Y, YANG H,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web-based data in China: Infodemiology study[J]. J Med Internet Res, 2019, 21(1): e10677.
嚴慧,張云姣,王紅崗.國際卵巢腫瘤研究組簡單法則與婦科超聲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在婦科卵巢腫瘤良惡性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 2022, 37(10): 1902-1905.
YANG Q, YANG Y, ZHOU N, et al. Epigenetics in ovarian cancer: Premise, properties, and perspectives[J]. Molecular Cancer, 2018, 17(1): 109.
趙艷,王允芹,姜淑燕,等.磁共振波譜成像Cho峰值與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評分在乳腺癌的臨床應用[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 2020, 14(3): 242-245.
黃旴寧,劉艷婷,吳少芬.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在卵巢良惡性腫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與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4, 18(9): 1516-1518.
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卵巢惡性腫瘤診斷與治療指南(第四版)[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8, 34(7): 739-749.
胡昌鋒,鄔玉,張良成.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在卵巢良惡性腫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 2019, 30(9): 1170-1173.
朱健,蔣明博,武鳴,等.江蘇省2006-2015年卵巢癌變化趨勢及現狀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20, 41(11): 1859-1864.
耿海慧,曹愛華.卵巢癌患者多種血清腫瘤標志物表達水平及其對疾病的診斷價值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 2022, 51(7): 886-889.
紀憲鋒.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對卵巢巧克力囊腫的診斷價值對比研究[J].大醫生, 2020, 5(17): 110-112.
周小森,洪克華,趙小春,等.超聲評分系統、螺旋CT及術前血清檢查鑒別診斷青春期卵巢腫瘤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 2022, 20(3): 129-131, 170.
謝敏,王惠,蔡璐,等.高頻與低頻超聲結合Alaczar評分對卵巢巨大包塊的診斷價值[J].西部醫學, 2021, 33(4): 583-587.
丁璐璟,龔亞紅,李順珍,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在卵巢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22, 38(4): 418-421.
張全. 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分系統診斷卵巢良惡性腫塊的價值[J/CD].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86): 162, 164.
喬敏霞,關三麗,李令民,等.超聲評分系統對卵巢腫瘤的診斷價值及病理對照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 2021, 50(22): 3122-3124.
吳珍靜,何俊俊,李松梅. 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和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超聲特征和診斷價值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0, 17(3):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