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王娟,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鼻與咽喉科學。
【摘要】目的 探討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對變應性鼻炎患兒炎癥免疫反應、臨床療效及臨床癥狀的影響,并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 選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間南京市江寧醫院收治的99例變應性鼻炎患兒,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9例)與觀察組(50例)。對照組接受地氯雷他定糖漿和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兩組患兒均治療1年后觀察療效。比較兩組患兒治療1年后臨床療效,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臨床癥狀積分、炎癥免疫反應變化,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觀察組更高;治療1年后兩組患兒鼻癢、鼻塞、流涕、打噴嚏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治療1年后兩組患兒血清γ干擾素(IFN-γ)、變應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亞型4(sIgG4)水平較治療前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血清白細胞介素17(IL-17)、總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1年期間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比(12.24%對比8.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變應性鼻炎患兒接受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療效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可顯著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并可有效改善炎癥免疫反應,且不會增加治療風險。
【關鍵詞】變應性鼻炎 ; 舌下脫敏 ; 炎癥反應 ; 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76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077.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26
變應性鼻炎是一種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癥疾病,臨床多表現為陣發性噴嚏、清水樣涕、鼻癢鼻塞等癥狀。國內臨床治療原則為盡量避免過敏原暴露,同時合理應用抗組胺類藥物和鼻噴激素類藥物治療以使癥狀得到良好控制,并顯著提高生活質量,但常規基礎治療并無法徹底根治患兒病情,仍有部分患兒在接受治療后存在有明顯癥狀[1]。脫敏治療即特異性免疫療法,指通過反復接觸變應原提取物,并逐步增加劑量,提高人體對變應原的耐受性,減輕過敏癥狀,也是目前唯一能夠改變變應性鼻炎自然病程的方法,其常用方案包括皮下注射及舌下含服,但考慮患兒的耐受情況,舌下含服更為安全[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對變應性鼻炎患兒炎癥免疫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南京市江寧醫院收治的99例變應性鼻炎患兒,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9例)中男患兒
28例,女患兒21例;年齡6~15歲,平均(10.45±
1.31)歲;體質量27~57 kg,平均(45.46±5.41) kg;變應性鼻炎病程8個月~8年,平均(4.46±0.45)年。觀察組(50例)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23例;年齡
7~15歲,平均(10.57±1.45)歲;體質量28~60 kg,平均(46.65±5.16) kg;變應性鼻炎病程10個月~7年,平均(4.39±0.41)年。將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年,重慶)》 [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可準確表述自身癥狀;⑶過敏原皮試陽性。排除標準:⑴支氣管哮喘史;⑵變應性疾病家族史;⑶參與本試驗前1個月曾接受糖皮質激素或免疫調節劑治療。南京市江寧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且變應性鼻炎患兒法定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口服地氯雷他定糖漿[四川成都同道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56,規格:0.05%(100 mL∶50 mg)],6~11歲兒童,5 mL/次;
12歲及以上,10 mL/次,1次/d;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Schering-Plough Labo N.V.,注冊證號H20140100,規格:50 μg/撳(0.05%)]噴鼻,1噴/次,1次/d,治療2周后根據患兒癥狀增減劑量,臨床癥狀控制后即可停藥,再次發作可繼續使用。觀察組于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2,型號:每瓶2 mL;粉塵螨滴劑1號:蛋白濃度1 μg/mL;2號:蛋白濃度10 μg/mL;3號:蛋白濃度100 μg/mL;4號:蛋白濃度333 μg/mL;5號:蛋白濃度1 000 μg/mL),第1周使用1號滴劑,舌下含服2 min后吞服,1次/d,第1天到第7天用量依次為1、2、3、4、6、8、10滴;第2、3周分別使用2號滴劑、3號滴劑,劑量和使用方法同第1周;
第4周使用4號滴劑,劑量改為3滴/d,按此劑量維持治療,年齡lt;14歲患兒持續治療1年,年齡≥14歲患兒則在第5周起使用5號滴劑,劑量為2滴/d,按此劑量維持治療。兩組變應性鼻炎患兒治療1年后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療1年后從臨床癥狀評分、體征評分、藥物評分3個方面進行評估療效,計算療效評分降低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并分為顯效(治療后療效評分降低率≤66%)、有效(25%lt;治療后療效評分降低率lt;66%)、無效(治療后療效評分降低率≤25%) [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臨床癥狀積分:評估兩組患兒鼻癢、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癥狀,0~3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4]。⑶炎癥免疫反應: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6 mL,上層血清按照3 000 r/min、15 min的離心條件獲取,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γ干擾素(IFN-γ)、白細胞介素17(IL-17)、變應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亞型4(sIgG4)、總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⑷不良反應:記錄患兒治療期間腹痛、鼻腔干燥、口唇局部瘙癢、皮疹、頭痛、困倦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和治療1年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1年后兩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積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炎癥免疫反應比較 治療1年后兩組患兒血清IFN-γ、sIgG4水平較治療前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血清IL-17、T-IgE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1年期間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8.00%對比12.2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變應性鼻炎是臨床常見上呼吸道慢性炎癥,且以兒童及青壯年居多,并可誘發哮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地氯雷他定糖漿與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均為臨床常規藥物,可強效抑制人體組織胺的活性,降低鼻黏膜內組胺的異常釋放量,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聚集并減輕鼻黏膜炎性反應,但僅能緩解癥狀,控制炎癥,并無法根治變應性鼻炎,且長期用藥可伴隨不良反應的發生[5]。
脫敏治療與現有的對癥藥物治療機制不同,其通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兩個方面對患者的免疫平衡進行調節,來改變變應性疾病自然進程。粉塵螨滴劑的主要成分為粉塵螨變應原活性蛋白,可改變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應答反應,減少特異性IgE合成和相關炎性介質的釋放,誘導免疫耐受,控制或減輕癥狀,長期接受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能夠改善局部鼻黏膜上腺體上皮細胞炎性浸潤,并能抑制B淋巴細胞激活,從而降低鼻黏膜組織中IgE水平,減輕鼻黏膜高反應,有效緩解臨床癥狀[6]。本研究中,治療1年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更高,鼻癢、鼻塞、流涕、打噴嚏評分均更低,表明變應性鼻炎患兒接受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療效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可顯著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IFN-γ由1型輔助性T淋巴細胞(Th1)分泌,能夠增強吞噬細胞的殺傷能力,促進病原體的清除,發揮防御功能,促進變應性鼻炎病情緩解;IL-17是一種由活化
T淋巴細胞產生的致炎細胞因子,其在變應性鼻炎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升高會進一步促進疾病發展;sIgG4能抑制變應原與效應細胞表面的IgE結合,阻止IgE介導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炎性介質,同時抑制變應原與IgE的復合物與B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抑制了B淋巴細胞將變應原呈遞給特異性T淋巴細胞,其水平升高能夠有效抑制過敏反應;T-IgE是過敏反應中重要的介質,當人體接觸過敏原而發生過敏反應后,會引發人體異常的免疫應答,釋放多種炎性介質損傷組織,此時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的水平就會異常升高[7-8]。本研究中,治療1年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血清IFN-γ、sIgG4水平均更高,血清IL-17、T-IgE水平均更低;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更低,但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變應性鼻炎患兒接受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可有效改善炎癥免疫反應,且不會增加治療風險,安全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后能夠產生特異性的阻斷抗體和免疫耐受,從而抑制過敏原復合物,控制由于過敏原所引發的特異性炎性反應,糾正免疫失衡,進而改善炎癥免疫反應,且舌下黏膜不含肥大細胞,過敏原進入患兒體內后不會引發劇烈過敏反應有關[9]。此外,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可使患兒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并降低常規藥物使用頻次,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
發生[10]。
綜上,變應性鼻炎患兒接受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療效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可顯著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并可有效改善炎癥免疫反應,且不會增加治療風險。但本研究仍存在有不足之處,受限于人力物力限制,并未進行進一步長期跟蹤隨訪,對其遠期療效認知仍有不足,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劉飛, 李爍, 梁俊毅, 等. 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治療螨過敏類變應性鼻炎患兒不同療程的療效[J]. 實用醫學雜志, 2021, 37(12): 1603-1606.
張永波, 吳卓, 楊一暉, 等. 皮下特異性免疫治療和舌下特異性免疫治療對過敏性哮喘伴變應性鼻炎患兒的療效和安全性[J]. 中國婦幼保健, 2021, 36(21): 4976-4979.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小兒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兒童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年,重慶)[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1, 46(1): 7-8.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鼻科組,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 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6, 51(1): 6-24.
閆晶晶. 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聯合氯雷他定治療兒童過敏性哮喘伴變應性鼻炎的療效及機制[J].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9, 39(7): 1441-1447.
王日相, 吳愛祥, 沈毅. 舌下含服免疫治療對變應性鼻炎患兒的臨床療效[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2020, 37(8): 981-985.
翟建金, 遲林, 孫宇峰, 等. 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IL-4、IFN-γ與血脂相關指標的表達及關系研究[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22, 29(11): 1806-1810.
謝駿, 趙斯君, 陳飛翔, 等. 塵螨滴劑治療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效果及對患兒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 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21, 45(3): 125-129.
杜虹, 莊強爾, 鄒鳳. 特異性舌下脫敏治療小兒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及對患兒ECP、TARC、VCAM-1水平的影響[J]. 醫學臨床研究, 2019, 36(1): 190-192.
陸振益, 崔憶旋, 趙報, 等. 舌下脫敏療法在兒童變應性鼻炎中的臨床應用[J]. 實用醫學雜志, 2021, 37(6): 759-762, 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