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護學生生命成長
編者按:教師的成長源于日常學習和不斷積累。為促進教師之間的分享與交流,本刊從2024年第2期開始在《德育》欄目開設《師說心語》子欄目,邀請獲得“紫禁杯”優秀班主任特等獎的教師,圍繞德育工作中的熱點話題,交流經驗,共話心聲,以期為更多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新鮮經驗。本期,圍繞“如何守護學生生命成長”,請5位班主任分享自己獨特的思考與實踐探索。
六年級的學生正是愛美的年紀,對美的理解也非常多元。我帶領學生以歌傳情,以舞會友,在班本課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以美潤心,提升審美情趣。課程初始階段,學生通過電影音樂會,感受歌曲的音韻和意境之美。在欣賞《送別》時,學生腦海中浮現出電影《城南舊事》中的畫面,置身于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情境之中,黯然神傷、期待重逢的感受涌上心頭。一名學生在音樂評論中寫道:“美的音樂打動人心,美的歌詞更能引起共鳴,美的電影帶給我全新感受,讓我懂得要珍惜美好事物。”學生在發現美、感知美的過程中,獲得了真實、生動的審美感受和情感共鳴,實現以美潤心。
以美促行,豐富審美體驗。課程學習階段,班級舉辦了藝術分享會。學生討論分享方案,制作宣傳海報,邀請家長擔任校外輔導員,為活動出謀劃策。課程活動中,古箏彈奏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深情厚誼,古風舞蹈演繹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小提琴以抑揚頓挫的方式表達出樂曲的情感內涵。學生在展示美、感受美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和自我激勵,實現以美促行。
以美培元,提升人文素養。課程深入階段,我充分挖掘學科中的美育元素,將蘊含音樂美、舞蹈美、文學美、體育美、人文美的多種課程素材有機融合,突出向美而生、美美與共的育人效果。課桌手勢舞是課程的核心內容,我帶領班級藝術骨干遴選出適合少年兒童且樂觀向上的曲目,設計手勢動作,融入課桌舞、韻律操等元素,全面展示學生自信勇敢、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在“不負韶華 和詩以歌”活動中,學生通過古詩誦唱、情景表演、手勢舞、古箏彈奏等方式,演繹了《長歌行》《滿江紅》《今日詩》《明日歌》等古詩詞,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實現以美培元。
以美養德,培育家國情懷。立德樹人、崇德向善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首要任務。成果分享階段,班級舉辦了“用夢想照亮未來”新年游藝會,學生演唱了《我的中國心》等多首愛國歌曲,用朗誦、手勢舞、領唱與對唱的方式展現新一代少年兒童的風采,增強愛國之情。一名學生在活動日志中寫道:“《七子之歌》表達了人們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歌詞歷久彌新,旋律感人至深,我們要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做新時代的好少年。”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飽有家國情懷,實現以美養德。
以美鑄魂,建立審美理想。在拓展活動階段,我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中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信仰故事,深切感受《歌唱祖國》《我為祖國獻石油》中的激情豪邁和無私奉獻,深刻體會《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中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學生把感悟繪制成文化書簽,將學唱曲目錄制成微視頻,向其他班級推廣,使班級文化建設與班本課程建設融為一體。學生在感悟美、鑒賞美的過程中,滋養精神世界,建立有時代屬性的審美理想,實現以美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