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是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綜合歸納法對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育現狀進行分析,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缺乏特殊教育教師分級分類標準、全納教育理念的實踐力度不夠、缺乏應用性問題為主導的教育體系。研究提出加強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政策保障、樹立“教康結合”人才培養理念、注重人才培養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增強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靈活性、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五個建議。
關鍵詞: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76;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6-0093-04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textu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induction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s in China and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problems mainly include the lack of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sufficient practi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oncept and lack of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strengthening the policy guarantee for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education with heal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enhancing the flexibility of colleg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Keywords: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strategy
特殊教育①教師培養是保障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隨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特殊教育人才以普通本專科院校培養為主。2022年,我國約有60余所本專科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每年大約招收4 000余名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然而,我國特殊教育專業教育仍存在規模小、地區分布不平衡、人才培養方案滯后、學位培養層次較低等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的現狀、特點及問題,借鑒國外特殊教育事業的經驗做法,試圖為我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優化策略與建議。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各大高校官網收集46份本專科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用文獻分析法,對46所本專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文本分析。具體分析各大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制、課程設置等方面。
二、研究內容
(一)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分析人才培養方案,發現各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未體現出特殊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更偏向于普通教育專業者。專業目標設置應更加注重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向的工作對象,增加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和倫理準則的培養目標。總體上,各高校在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內容設置可以歸納為職業、知識、能力、態度和就業五個類別(見表1)。
(二)專業學制
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比對,發現當前我國很多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基本模式主要為專科三年制、本科四年制和“2+2”分段制(見表2),其中四年本科制是主流。
目前,多數高校特殊教育本科專業采用的是四年一貫制,即入學前已經劃分了專業,四年均按照特殊教育專業人才進行培養。學生在前三年學習中,主要側重于專業基礎課及通識課的學習,要求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論與技能,后一年學習側重于專業實踐與實訓活動,學生一般要在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機構等單位,從事特殊教育教學、康復訓練、教育管理等實踐活動,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技能培訓。“2+2”分段培養模式,即前兩學年和后兩學年分段培養。先以一級學科“教育學”的名義統一招生,不分專業,前兩年學習通識課和學科基礎課,是基礎教育階段;后兩年根據學生的成績排名以及意愿選擇專業,完成專業學習,是專業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階段。
三年制大專招生的主要對象是高中畢業生,培養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注重技能培訓,實踐能力豐富,在就業中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但三年學制較短,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康復技能等多方面能力,培養過程具有不小的壓力。另外,相關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數用人單位都要求應聘者有本科學歷,因此專科學生的就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課程設置
根據2019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印發的《特殊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一級)》,要求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特殊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特殊教育課程學分不低于總學分的25%,學科專業類相關課程學分不低于總學分的10%。課程內容要求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本文隨機選取21所本科院校(命名為A1—A21)的人才培養方案,整理分析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的設置情況(見表3),發現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特殊教育專業課程占比達到了標準的基本要求,但是普遍不高;二是實踐學分設置偏低,僅有1所高校的特殊教育專業實踐學分占比30%以上。總體表明,當前高校的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呈現重理論、輕實踐、重綜合學科、輕專業學科的狀態。
三、存在的問題
(一)急需建立特殊教育教師分級分類標準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頒布《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該標準作為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及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1]。該標準提出了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四位一體的基本理念,從專業理念于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提出了14項具體標準。整體上,我國關于特殊教育教師的標準仍處于起步階段,標準過于籠統,為體現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多樣化,還應區分不同專業方向的特殊教育教師制定分級分類標準。
(二)急需優化全納教育理念的實踐路徑
20世紀90年代后,受全納教育理念指導,英美等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師資培養重點轉向“普通教師特教化,特殊教育協調員專業化”[2]。高校特殊教育專業逐漸形成以碩士層次為主、博士層次為輔的高水平發展模式,且十分關注全納教育及自閉癥兒童教育與康復內容,重視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應用。我國發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明確規定“支持師范類院校和其他高校擴大特殊教育專業招生規模,提高培養質量”,但我國對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缺乏深入探討,高校往往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師資保障不足、缺乏無障礙學習環境等原因,無法實施全納教育[3]。導致普通教育教師缺乏特殊教育素養、特殊教育教師忽視普通教育能力培養。因此,我國高校需要進一步深入開展全納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豐富課程與教育資源,將全納教育的精華融入到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管理實踐中,加強受教育者的職業道德、情感道德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全納意識與能力,從而促進全納教育的發展。
(三)急需完善應用性為主導的教育體系
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專業設有專科、本科、碩士及博士學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只有一個專業名稱即“特殊教育專業”,更沒有區分特殊教育具體的研究領域。以北歐捷克為例,捷克的特殊教育專業關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特殊教育問題。例如,查理大學特殊教育專業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有“早期兒童特殊教育”“比較特殊教育”,馬薩里克大學特殊教育專業學士、碩士學位設有“語言障礙與治療”“心理障礙與治療”“視覺障礙與治療”等研究領域[4]。在碩、博培養層次中進行分類培養,對于保障各類別的特殊教育人才十分必要。
四、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趨勢及建議
(一)加強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政策保障
教育部門需要進一步優化特殊教育專業的招生及人才培養布局,切實滿足受教育者的多樣化需求。一是加強財政支持,對特校教師的工作環境、軟硬件設施、工資待遇、福利津貼、績效考核與職稱評聘等方面加大支持與投入,提升特殊教育事業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特殊教育的相關制度,明確培養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的高校、實習機構、就業單位等各方的權益與義務,創設無障礙校園學習環境。三是構建協同教育合作機制,協同高等院校、醫療機構等共同保障人才培養過程。
(二)樹立“教康結合”人才培養理念
《殘疾人教育條例》《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醫教結合”“殘疾幼兒的教育應當與保育、康復結合實施,要促進教育與康復相結合”[5]。宏觀層面,“醫教結合”“教康結合”牽涉到教育、民政、殘聯、醫療衛生、社區等多個管理部門,微觀層面則涉及教育課程與醫療康復課程等具體內容。微觀層面,高校要充分發揮師資隊伍優化配置功能,積極聯合康復機構、醫院、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組建教育康復專業發展共同體,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三)注重人才培養的實踐性與應用性
特殊教育教師面向的群體具有特殊性。人才培養方案應重點體現專業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一是協同地方特殊教育機構提供實踐基地,如建立地方特殊教育小學、特殊教育職業中學(班)實踐基地,學生參與地方中小學的頂崗實習,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應屆畢業生到地方隨班就讀殘疾生比例較高的普通中小學參與教育實踐。二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應用性問題的教學研究,關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特殊教育問題。課程建設方面,整合特殊教育學、特殊教育心理、融合教育等理論知識及特殊兒童教育、診斷、評估、康復等課程體系,提升特殊教育專業的實踐性、應用性。三是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豐富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與信息資源,加強教學過程監控與監督,建立科學的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機制。
(四)增強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靈活性
部分高校不注重學位項目的更新,存在人才培養方案比較陳舊、缺乏新意、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情況。因此,高校需要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管理者與教育者的素質,深入開展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等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調研。比如,靈活招生制度,面向有較大特殊教育師資需求的地區進行定向招生、公費培養。人才培養過程中,優先采用激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個體差異評價等方式,重視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在評價渠道上,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企業等多種評價渠道,構建具有針對性、差異化的人才考核標準。
(五)樹立終身教育理念
終身化是指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僅涵蓋在校學習階段,還要考慮他們進入崗位后的職業提升與發展路徑。高校及特殊教育學校應樹立終身教育理念,設置多樣化、多層次、終身化的在職教師培養體系,加強在校培養與職后培訓銜接,實現特殊教育教師職前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當展現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培養目標,并進一步將終身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過程中。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特殊教育人才培育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和問題,但也有許多可行的改進策略。筆者認為,通過強化政策保障、樹立“教康結合”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實踐性與應用性的人才培養、增強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靈活性、樹立終身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提升我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勝強.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思行同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1(12):99.
[2]李歡,李翔宇.中美加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比較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7(6):114-122.
[3]馬驪,董媛媛.“教康結合”視角下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養模式探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2):129-132.
[4]李尚衛.中捷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5-50.
[5]歐陽葉.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