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新版課標指出物理課程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突出問題導向。以蘇科版“浮力”一節部分教學活動為例,從“問題鏈”的設計流程、設計意圖以及內在邏輯關系,對以問題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問題鏈;核心素養;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4)1-0008-4
“問題鏈”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模式[1],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育人目標、指導思想以及教學建議高度一致,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課堂中教師結合具體情境提出聚焦性、層次性、系統性的問題,驅動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評估交流并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問題鏈式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前期準備確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問題鏈、課堂實施、反思與評價,流程圖如圖1所示[2]。
“問題鏈”教學模式能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問題鏈的設計,問題鏈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其設計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教師以課程標準、學生學情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再依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并結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設計相應的問題鏈,最終建立一個方便學生獲取知識的教學支架,驅動學生渡過最近發展區,突破現有發展水平,完成教學目標。圖2為以問題鏈搭建教學支架渡過最近發展區的圖解。
物理學科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2]。基于核心素養的問題鏈的設計要求教師以教學目標為根本依據,利用物理規律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問題鏈,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進物理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
本文以“浮力”一節的部分教學活動為例,從問題鏈的前期準備、設計意圖以及內在邏輯關系等角度,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探討如何以“問題鏈”促進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1" " 前期準備
1.1" " 課程教材分析
浮力是由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向下的壓強差導致的壓力差產生的,蘇科版教材中浮力安排在液體壓強之后,便于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構建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為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學習奠定基礎。
1.2" "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能認識到力的作用效果,了解重力、彈力和摩擦力,會用彈簧測力計測力,能用力的示意圖描述力。知道二力平衡條件,能由物體的運動狀態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或者由物體的受力情況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并且能對同一直線上的力進行合成與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知道浮力的存在,但存在一些錯誤的前概念,如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浮力的大小與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等。
2" " 指向物理核心素養的問題鏈設計
2.1" " 基于情境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認識浮力并構建浮力的概念是物理觀念維度的教學目標之一。本文創設趣味實驗情境,設計引入性問題鏈,生成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情境中所含的物理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驅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構建物理概念。
創設情境" 實驗一:請學生將空飲料瓶緩慢壓入水中(圖3),感受浮力的存在,將飲料瓶壓入水中后,迅速將手撤離,觀察現象。
問題1:你感受到了什么?觀察到了什么?
問題2: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力?
問題3: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問題4:這個力的方向是什么?
設計意圖:問題1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實驗現象;問題2引導學生思考;問題3和問題4分別從兩個角度初步建立對浮力的認識,學生自主構建浮力概念。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已經知道了浮力的存在,利用趣味實驗,觀察并感受浮力,松手后飲料瓶“騰空而起”的視覺沖擊更是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同時初步建立浮力的概念,實現從生活情境到物理概念的轉化。
2.2" " 多角度遷移應用原有知識,自主生成新知識
為完成認識浮力方向這一目標,以人浮在死海上的圖片為情境,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分別從受力分析的角度分析浮力的方向,以及類比分析探究重力方向的角度形象化浮力方向。
問題1:浮力的方向是?請說出你的依據?
問題2:對于浮力方向的描述能不能更精確?能從二力平衡的角度分析嗎?
問題3:參照判斷重力方向的實驗,你能設計實驗證明浮力的方向嗎?
問題4:為了更加方便地觀察,你能不能改進實驗?
問題5:能否找到參照物?水平或者豎直方向?
問題6:實驗現象還存在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問題1提出核心問題引發思考;問題2驅動學生遷移應用原有知識分析新的物理情境;問題3為問題2的平行問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物理問題;問題4、問題5是對問題3的遞進式思考,引導學生類比原有知識以及實驗方法(轉換法)設計如圖4所示實驗(此自制實驗教具,教師課前已經制作完成,為便于觀察可使用紅色細線,同時使用方形容器,避免圓柱形容器產生視覺偏差);問題6旨在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質疑和批判,物理規律不是偶然的,是基于大量證據得到的。以問題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遷移應用原有知識經驗,驅動學生自主內化生成新知識。
2.3" " 引發認知沖突,推進物理概念構建
物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生活經驗往往使學生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如只有在液體中上浮或漂浮的物體才受到浮力,下沉的物體是不受浮力的。為糾正錯誤的前概念,本文創設兩個對比實驗,引發認知沖突,基于物理知識的內在邏輯,層層引導,逐漸深入,逐步解決問題,以問題鏈促進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創設情境" 實驗二:向剛才的飲料瓶中加入鐵屑(加入足量的鐵屑使飲料瓶能在水中下沉),再次重復剛才的實驗,將飲料瓶壓入水中,感受手受到力的變化,壓入水中后迅速將手撤離,觀察現象。
實驗三:用一根細繩吊住裝有鐵屑的飲料瓶,用手拉著細繩將飲料瓶緩慢放入水中,感受飲料瓶入水前后拉力的大小變化。
問題1:實驗二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此時飲料瓶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問題2:實驗三中飲料瓶入水前后,感受到拉力的大小如何變化?請猜測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3:大家有不同的猜想,如何探究你們的猜想呢?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嗎?
問題4:提供彈簧測力計,能證明你的猜想嗎?能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嗎?
問題5:實驗探究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問題6:實驗數據分析得到的實驗結論是什么?
問題7:除了發現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之外,你還有其他發現嗎?
問題8:實驗二中的飲料瓶受到浮力,為什么還會下沉呢?
設計意圖:問題1呈現學生的錯誤前概念,不要急于糾正;問題2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出質疑;問題3是基于問題1、問題2提出的核心問題;問題4—問題6是問題3的解決路徑;問題7是對問題3的補充,拓展思維,得到下沉物體也受到浮力的結論,解決核心問題;問題6為問題8提供線索,問題8是遷移性問題,將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定性得到浮力大小,突破現有知識水平,促進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實現由學生被動接受概念灌輸到主動構建物理概念的轉變。
2.4" " 沉浸式探究復雜問題,促進科學探究能力培養
本節課在核心素養的科學探究維度的教學目標為:以提出問題、形成猜想、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證據、合作評估交流的探究實驗方式,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1]。探究式問題鏈更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通常用于實驗探究的教學。現設計以下探究式問題鏈:
問題1: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是什么?根據哪些生活經驗提出的猜想?
問題2:要探究這些影響因素需要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什么?
問題3:如何測浮力的大小?需要的器材有哪些?
問題4:需要設計哪些實驗步驟?
問題5:需要記錄哪些數據?
問題6:能依據實驗證據驗證你的猜想嗎?
設計意圖:問題1提出問題,復雜問題學生難以直接解決。問題2—問題6都是圍繞問題1展開,問題2滲透科學思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問題3引出實驗原理,提供實驗器材,問題4—問題6是開放性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并親自動手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師生互動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產生自己的想法,同時敢于質疑實驗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2.5" " 依據反饋及時診斷,培養批判性思維
問題鏈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并不僅僅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向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反饋適時調整提問的梯度、方向及內容,以形成有效的多次的師生對話。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有一組學生將金屬塊浸入液體后,迅速使物塊下沉到容器底部,發現測力計示數變為零,數據記錄為測力計示數一直變小,得到浮力與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在得到學生的反饋后,筆者在課堂實施過程補充了以下診斷式問題鏈:
問題1:小組1的實驗數據與其他小組不一致,導致結論不同,造成結論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2:小組1最終測力計示數為什么為零?能通過受力分析解釋嗎?
問題3:我們應如何調整?
設計意圖:問題1提出診斷式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問題3是問題1的回答,糾正實驗中的錯誤操作。學生通過問題鏈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有助于提升科學思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 結" 語
相比于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的傳統教學理念,將課堂的主體歸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更能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解決“問題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系統化構建物理觀念,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責任和態度,使學生在一次次主動學習中逐漸養成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驕陽.“問題鏈”教學模式在中學物理電磁學教學中的應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1.
[2]呂雨雨.“問題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實踐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欄目編輯" " 趙保鋼)
收稿日期:2023-08-15
作者簡介:周凌燕(1989-),女,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