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成為大勢所趨。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合,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獨特優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動能。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在探索過程中面臨著思維認識工具化、關系互動失序化、范式變革割裂化、治理實踐失范化等方面的潛在風險和現實挑戰,必須進一步強化以價值塑造為核心的理念定位、優化以素養培育為基礎的主客聯動、形塑以融合創新為導向的育人范式、激發以效能提升為重點的治理優勢,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朝著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技術;潛在風險;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1-0058-08
現代信息技術的裂變式發展及其應用場景的多維延展助推人類社會邁入數字時代。在數字化生存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場域極大拓寬,其數字化建設問題也日漸緊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多次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1]。黨的二十大更是首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2]34寫入報告,進一步為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從現實來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受到廣泛關注,但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厘清。因此,有必要在科學把握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客觀趨勢的基礎上,深入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本質內涵、價值意蘊、潛在風險及優化策略,從而切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 內涵釋義
當前,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深度嵌入社會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數字技術的深刻形塑。全面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本質意涵、有效明確其方向及著力點,是數字時代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前提基礎。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內涵
從發生學角度講,數字是人類以概念方式把握對象的認知工具,是人類社會交往合作的溝通紐帶。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顯著推動了人類生存方式的數字化變革。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數字化是指將信息轉化為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字格式以進行統一分析處理的過程,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應用、數字發展環境構成其體系架構,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構成其基本特征。狹義上講,數字化強調對具體業務及場景的技術改造;廣義上講,數字化則涵蓋了組織整體的深度變革。就此而言,數字化轉型是數字技術爆發式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最初主要指涉對企業組織內部的賦能和重塑,后逐漸延展至社會諸領域,強調“通過信息計算、溝通、連接等方式的技術組合,以促進治理方式發生實質性改變的過程”[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是數字化轉型在教育領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形態。隨著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也開始起步探索。其發展至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入網適應的數據化、信息化階段,正處于從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進的關鍵節點,并愈發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同時,基于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屬性差異及其多維互動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內涵也呈現出多重視域。一是微觀層面的“技術應用說”,即將數字化建設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手段的調適革新,強調依托數字技術的疊加優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場景的數字化改造。這種“教育+技術”的工具性思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早期形態的典型表征。二是中觀層面的“范式變革說”,即將數字化建設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環境的升維拓展,強調立足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理念、要素結構、環境場域、運作流程等方面的整體性重塑。三是宏觀層面的“生態進化說”,即將數字化建設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的智能演進,強調順應虛實共生與人機融合的協同進化,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來圖景的革命性創變,從而更好地適應并服務于數字文明新形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內涵的不同視域,反映了數字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豐富發展與實踐的縱深推進。不過,數字化引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變革并非推倒重建。就其本質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實踐活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則更為突出以數字技術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賦能并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工具屬性、媒介屬性、平臺屬性、生態屬性等多重功能優勢,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特征
數字化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的系統重塑,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邊界發生深刻變化。同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其數字化建設也體現出一系列鮮明的差異性特點。
其一,技術多維驅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前提。數字化轉型是數字技術發展的客觀趨勢,但是數字化本身并不等同于數字化轉型:前者指向技術的集成應用,強調的是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后者則指向實踐的狀態效果,強調的是生產關系的系統性重塑。在此意義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是技術多維驅動的現實要求和必然結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以技術變革為基礎,沒有數字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就談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建設;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不是完全被動地適應外部變化,其實現過程也將為技術的持續性創新提供強大支撐。需要明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并非單一形態的技術推動,而是有賴于數字技術集群的合力助推,因而必須充分把握教育與技術互動規律,樹立技術融合應用思維,從整體性視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其二,育人生態重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實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不僅是一種技術賦能,而且還是一種生態重塑。這里包含兩重內涵: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是一種嶄新生態系統的生成過程,既要求技術層面的融合應用、治理層面的提質增效,也要求價值認知層面的思維變革。進言之,單純結構要素或運作流程的技術性改造,并不能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的真正實現,只有全方位推進育人理念、育人環境、育人資源、育人模式、育人能力等方面的系統性創新,才能形成數字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是一個積極建構的動態過程,其育人生態重塑不會自發形成,需要主動作為、綜合施策、全局推進,充分發揮政策引領、技術驅動、需求牽引、主體協同等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
其三,人機智能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關鍵。技術本質上是人的延伸,數字技術的集成創新使得人與機器共同進化,日益智能化的數字社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境域,人機關系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疇和核心關切。從一定意義上講,數字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機交互融合的過程,這種融合不僅體現為人與機器的結合,更包括教育主客體、智能機器、教育環境的多元交互[4]。尤其是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深度融合并且同構化趨勢不斷增強,機器逐漸從教育輔助工具發展為能夠開展教育活動的智能主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互動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去中介化效應”凸顯,且更加具有“非身體在場”的延展實踐特征[5]。因而,在科學把握人機融合規律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有效增強人的主體性和實踐自覺,不斷提升數字育人能力,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其四,育人效能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歸宿。從技術角度來講,數字化建設的著眼點不僅僅在于數字化,更在于有效轉型,從而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層次變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同樣如此,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要通過數字技術的多維驅動來推進教育生態的系統優化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從教育角度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人的主客觀認識與需求貫穿始終,這意味著其數字化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也要充分激活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說,推進技術屬性與人的需要深度融合、讓數字技術切實轉化為育人效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價值旨歸,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順利推進的衡量標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 價值意蘊
數字時代的倒逼效應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內生要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勢在必行,而其強大的價值功能和現實效應則更凸顯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順應深度數字化轉型時代的必然選擇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6]在現代信息技術交叉融合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數字時代全面來臨,數字化生存真正意義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革命性變化使其與社會各領域加速融合,人們的生存時空極大延展、經驗來源顯著拓寬,思維方式、交往模式、行為表現也發生深刻變化。在這股前所未有的數字化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并真正發揮實效,推進數字化建設是必然選擇。正如美國學者維納所言,“我們是如此徹底地改造了我們的環境,以致我們現在必須改造自己,才能在這個新環境中生存下去”[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存在樣態及實施條件以社會生產力水平為基礎,其本質力量的實現更有賴于充分適應對象的多元化需要。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觀照育人環境的復雜變化及其對教育客體知行模式的多維影響,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走向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更好地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
(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內生訴求
數字技術的進階迭代、智能終端的逐漸普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也不可避免要受到數字化的影響和規約。從實踐來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主客體互動性弱、內容供需失衡、方法簡單泛化、評價體系欠佳等問題。數字化建設能為破解上述難題提供重要動能,具體體現在:一是教育模式更為精準。在數字技術驅動下,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大大加強,教育者施教過程的有效性、教育對象思想行為的趨向性能夠得到更為精準的感知,進而可根據“智能畫像”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模式,并“為教師精準干預與指導、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指明參考方向”[8]。二是教育內容優質共享。數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聚合能力顯著增強,有助于消解傳統模式下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從而改善“信息孤島”現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質量。三是教育方式智慧多元。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人機協同育人趨勢逐步加強,教育場景日益泛在互聯,教育資源形態及呈現方式更為可視直觀,有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潤式體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溫度、廣度和深度,激發受教育者“學習過程的沉浸感和獲得感”[9]。四是評價體系走向科學。借助數字技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結果性評價、單一維度評價以及主觀經驗評價”[10]等的局限,使得評價過程更為全面、評價依據更為多元、評價方式更為客觀。可以說,如何在數字化生態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適應性和育人實效性,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獨特優勢的現實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不僅是適應數字社會發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客觀要求,其價值意蘊更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屬性及其獨特優勢所激發的強大現實效力上。具體而言,一是有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33當前,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了社會新形態,對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期待,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回應新的使命要求,在深入推進自身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基礎。二是有助于推進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向度。在社會數字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能夠有效彌合教育差距,更好地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有助于凝聚思想共識,為促進青年學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為清朗的環境氛圍。三是有助于鞏固高校意識形態主陣地。在數字時代,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愈來愈隱蔽和技術化,數據盜取、數字圍攻、媒體操縱等漸成其鞏固自身霸權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培育和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重大任務,如何在數字信息戰中占據話語優勢、贏得育人主動,這些既需要持續推進數字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同時也有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助力,從而為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提供更為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 風險表征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剛剛起步,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數字化變革與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和潛在風險,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并加以防范。
(一)思維認識上的工具化風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緊迫性已漸成社會共識,但人們在數字技術“何種程度上轉化為育人效能”[11]的問題上仍存在一定分歧,且主要體現出兩種工具化傾向:一是技術應用中的“簡單嫁接”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現仍處于“前數字化階段”,在實踐中主要傾向于對各類數字技術的場景化應用,即更多從操作層面將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簡單疊加,運用相應技術手段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過程、方法等進行數字化包裝,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觀變化。這種將數字技術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外嵌點綴,或將其數字化發展理解為線下直接投射至線上的傾向,極易造成數字懸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入技術形式主義陷阱。二是融合發展中的“唯技術論”傾向。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使命并未根本上改變,其實質依然在于通過正向的價值引導,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與數字技術應用邏輯的差異性,使二者在融合發展中容易產生工具性思維,過分強調技術至上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人文關懷,從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功能被遮蔽。如何找準技術應用與價值引領的契合點,在激發技術效能的同時明確其限度,既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動適應技術發展,也避免技術“在場”而價值“缺席”、以工具理性僭越價值理性,構成科學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首要問題。
(二)關系互動中的失序化風險
從一定意義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主客體不斷相互作用并最終實現認識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在數字化背景下,社會交往模式發生深刻變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互動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失序化風險。其具體表現在:一是學生數字身份迷失風險。智能環境下,學生進一步被智能技術建構為“數字主體”,交往形式符號化成為其顯著特征。同時,由于數字技術本身所蘊含的虛擬性,同一個體可以同時擁有多重數字身份,且與其符號分身都具有主體屬性。這種情況在虛擬與現實存在“區隔”時,極易引發學生的身份認同模糊、思維認知偏差、道德情感冷漠以及行為約束弱化,進而影響育人效果。二是教育主客體關系失調風險。在數字技術的助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了以往單純的“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多場景運用滿足教育對象多樣化需求。不過,這種個性化的彰顯和定制化的教育方式容易進一步加劇“去中心化”問題,不僅會模糊教育主客體角色定位,帶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導地位的弱化,而且容易引發社會主流價值權威性和話語權的消解。三是人機交互關系異化風險。技術的演化使得智能機器的控制性形態顯著增強,尤其是在技術邏輯的裹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現實的人的交往極易受到人與機、機與機關系的影響,人的主體性和自覺能動性可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不僅如此,人機智能融合所營造的仿真式體驗,也易使青年學生陷入“技術成癮”[12],以致沉溺于虛擬世界帶來的感官沖擊而忽視現實責任。因此,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把握好主客體關系的良性互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必須回應的突出問題。
(三)范式變革下的割裂化風險
范式變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和重要成果。在數字化發展及范式變革過程中,往往容易引發兩類割裂化傾向:一是傳統經驗與現代方法的統合問題。與傳統經驗相比,現代信息技術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場景、互動模式、教育方法、評估機制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框架。不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并非以數字技術手段取代傳統教育經驗,而是將其與傳統方法立體互融并配合補充,形成最大育人效能和優勢合力。與此同時,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道德規范的成熟定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發展過程,不能單純強調以量化方式和數字化形態來開展教育實踐并衡量教育效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許多經驗方法依然具有其現實價值。在此意義上,傳統范式并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的障礙,相反,應視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必要基礎和有力補充。二是虛擬空間與現實環境的融合問題。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虛擬與現實教學環境的關系更為密切、界限更加模糊。尤其是智慧教學、虛擬現實等一系列新型教學方法的廣泛應用與發展,必然引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其內在規律性,數字技術驅動下的虛擬世界同樣需要遵循其基本邏輯,并且要與現實世界實踐交相輝映。如何實現新舊范式優勢互補和虛實環境有效融通,既避免思維局限,忽視或回避虛擬空間及新興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避免喧賓奪主,用虛擬數字化教學直接替代現實環境的實際教學過程,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
(四)治理實踐中的失范化風險
在數字時代,數據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和戰略性資源。不過,由于信息技術濫用、數字素養不足、資本邏輯助推、政策監管滯后等因素的影響,當前高校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存在著治理失范的潛在風險。其具體表現在:一是無序數據過載與有效數據供給不足的二元困境。在開展高校數字化教育過程中,數字內容精準分發、學生思想動向分析、教學實踐效果評估均有賴于數字化教育平臺的數據采集和技術支撐,但是教育平臺的差異性、數據獲取的碎片化、技術能力的局限性、多方主體參與度以及教學行為的復雜性,一方面導致大量無序數據、失真數據的積聚,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制約著數字化教育的全流程觀測和全數據獲取,進而無形中增加數字技術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眾化精準教學的難度。二是數字化教育基建管理滯后與資源低效聚合的瓶頸。頂層設計與政策引領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戰略指導,但在其具體落地過程中,一體化機制缺失、權限標準兼容性差、平臺基建運維低效以及復合型人才缺乏等問題不同范圍存在,致使高校間數字資源流通性、共享性受阻,形成“平臺壁壘”“數字鴻溝”,難以有效滿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長效穩定可持續的發展需要。三是數字信息安全和技術倫理風險。實時動態化的數據資源有助于全景式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軌跡,但其采集應用的張力失度則會帶來隱私侵犯、數據安全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尤其是在資本與技術合謀下,學生信息數據泄漏、數字文化滲透、數字網絡攻擊風險大大增加。不僅如此,智能算法等技術的應用,導致“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現象凸顯,由此衍生的思想價值圈層化和同質化不可避免地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如何在充分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切實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數字化治理效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 實踐進路
數字技術的躍遷式發展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立足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遵循規律、前瞻布局、系統推進,不斷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優化路徑。
(一)強化以價值塑造為核心的理念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做人的工作,數字技術的多維應用及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說到底要以人的價值觀塑造為旨歸。馬克思在強調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13]的同時,也深刻批判了技術異化對人的本質的傷害,進一步明確了技術本身并非價值中立的產物,其在設計、運行和應用過程中彰顯了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首要的是從理念上把握好技術與人的關系,強化技術為育人所用的思想共識,堅持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具體而言,一是堅持育人為本,避免本末倒置。要強調以人駕馭技術,以主流價值引領技術,充分觀照人本身的主體屬性和行為能力,保證數字技術賦能的正確方向,防止數字化發展中的工具性思維,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力量和人文關懷的彰顯。二是堅持技術賦能,拓展育人優勢。要增強以數字技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主動性和適切性,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過程立體化、內容資源共享化、主客體交互化、評價機制科學化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推動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慧育人的新形態。三是堅持協同進化,防止張力失度。要立足教育數字化全局視野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深入把握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尺度,根據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適時適度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既不能選擇性回避,也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從而在尊重規律、協同進化的基礎上使技術更好地為提升高校育人效果服務。
(二)優化以素養培育為基礎的主客聯動
個體知識譜系的建構及價值觀念的養成,既來自于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感知,也需要其在社會互動交往中逐漸確立。在數字環境下,自我交互、人際交互、人機交互關系多元復雜,增強數字意識、提升數字素養愈發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件。在具體實踐中,一是要提升施教者的數字勝任力。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施教者的主導性,要在審慎考量多元主體多樣化需求的基礎上,著力強化施教者適應并運用數字技術的思想自覺,使其充分認清數字化發展的客觀趨勢與運作機制,從而有效避免主流意識形態陷入權威消解的困境;要提升施教者的技術駕馭能力,將數字素養培育納入教師專業發展體系,通過技能培訓、教育研修、課程融合、競賽評選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克服施教者“技術冷漠”和本領恐慌,不斷提升其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要提高施教者的數字責任意識,使其明確數字技術本質及應用限度,強化道德素養與倫理規范,進而真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技術協同者”“教學實踐創新者”和“技術倫理的引領者”[14]。二是要強化受教者的數字適應力。青年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參與者和數字生態的維護者。因而,要堅持施教者主導性與受教者主體性的統一,引導學生主動適應、融入并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實踐,推動形成“相互理解、共享知識、彼此信任、兩相符合的主觀際相互依存”[15]的深度聯動關系;要提升青年學生的信息鑒別力和技術判斷力,使其自覺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蝕,警惕“信息繭房”等技術陷阱,身體力行維護風清氣正的價值生態。三是要激發技術開發者的數字向善力。技術的非中立性要求技術開發管理者在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必須秉持科學的立場和準則,以價值觀向善來激發并引導技術向善,從思想源頭上規避技術異化問題;深入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與技術應用邏輯的差異性及結合點,設計必要的倫理嵌入機制,提升防范化解倫理矛盾和技術風險的能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提供更為堅實可靠的技術保障。
(三)形塑以融合創新為導向的育人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成效的取得,還需以融合創新為導向,從形塑良善育人范式上下功夫。具體來說,一是推進新舊范式的優勢互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不是以新范式摒棄和顛覆傳統,而是要通過融合轉化、彼此賦能,深層次激發傳統范式優勢特色,促進傳統方法迭代升級,同時彌補傳統經驗在數字時代的適應性不足,并推動新型范式的構建。比如,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提前掌握學情,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方案,有效增強供需匹配度;在教育過程中,將抽象的原理經由技術編碼轉化為貼近生活實際的具象感知,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圍繞教育對象的認知習慣、思想困惑和現實關切,實施教育資源個性化推送,從而在滿足學生動態化、層次化、差異化需求中提升互動效果。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的邏輯和機理,找準新舊范式的結合點,尤其要注重發揮傳統范式在價值引領、道德熏陶、言傳身教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從而在優勢互補中推進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育人效果的改善。二是實現虛實環境的有效融通。虛擬是現實的技術化延伸,現實是虛擬的存在性根源,而虛實結合的根本在人。數字化環境下的虛實二重性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處理好“虛與實的內在一致性”[16]問題,也就是人在虛實環境中的內在一致性問題。因此,要切實將線上與線下思想政治教育緊密銜接,使虛擬世界成為教育對象認識和解釋現實世界的重要依托,使現實世界成為其理性感知和審慎思辨虛擬世界的堅實基礎。一方面,要發揮虛擬空間超時空性、泛在靈活、智能共享等方面的優勢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場景,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員在線、立體交互、實時響應;另一方面,加大對虛擬空間的治理力度,同時強化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引導,使其避免過分沉浸于虛擬世界的感官刺激和淺表化體驗,以及由此帶來的虛假精神滿足,助推數字技術所形塑的虛擬體驗轉化為正向情感認同和實踐動力。
(四)激發以效能提升為重點的治理優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其順利實現需要始終堅持頂層設計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統籌謀劃與循序漸進相統一,不斷完善多元共治的協同治理格局,持續激發以效能提升為重點的治理優勢。具言之,一是夯實綜合統一、鏈條完整的數字底座。一方面,加強戰略規劃與布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政策體系,建立規范統一的技術和評價標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同時有效避免重復建設、利用率低等問題,著力打造一體集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新基建”;另一方面,強化數據治理,構建全鏈條數據采集體系,進一步細化數據存儲、應用、分析等各環節規程,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17],不斷提升數據驅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二是營造開放共享、健康持續的數字生態。一方面,不斷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整合各類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擴大內容供給規模,降低資源獲取門檻,助力信息精準分發,推動形成更加開放立體、互聯互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資源體系;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資源生產、傳播與創新的激勵機制,處理好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的平衡,持續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形成優質教育資源競相涌現、數字教育生態良序發展的生動局面。三是筑牢倫理規范、安全有效的數字防線。一方面,逐步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的倫理原則,健全完善數字倫理監管、預警及問責機制,有效落實倫理主體責任,推動形成更加規范、安全、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倫理治理體系;另一方面,強化技術自主可控,從根本上解決技術“主權”問題,抵御“技術霸權”帶來的“數字殖民”,同時充分發揮技術在不良信息篩選、錯誤思潮甄別等方面的優勢,破解算法黑箱、數據壟斷、數字鴻溝等技術異化現象,引導技術應用風險的“變量”轉化為全方位育人的“增量”,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積極效果。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是數字技術賦能并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而形成育人新模式、創新育人新格局的過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是順應深度數字化變革的大勢所趨,同時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助力數字中國和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所需。立足當下前沿技術的迭變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建設更加凸顯出重要性和復雜性,因而必須在持續探索實踐中深化理論研究,在規律把握運用中化解風險挑戰,在經驗總結吸收中加快發展進程,從而推動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生態共同體,全面提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鑄魂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盧嵐.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基礎與行動框架[J].思想理論教育,2023(05):12-19.
[4] 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03):1-11.
[5] 張瑜.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觀的演進與理論創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05):190-196.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7] 維納.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M].陳步,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8.
[8] 肖銀潔,呂宏山.教育數字化賦能高校教學新形態的風險審視與紓解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3(02):24-32.
[9] 鄧桂英,李晏新聞,陳京軍.元宇宙賦能高等教育:價值意蘊、潛在挑戰與紓解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3(04):38-47.
[10] 付安玲.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數字化變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4):125-129.
[11] 趙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要義、現實挑戰及實踐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3(03):85-90.
[12] 董扣艷.元宇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前景探測、倫理風險及其規避[J].思想理論教育,2022(04):90-95.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14] 萬力勇,易新濤.人工智能驅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準教學:實施框架與實現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2(04):110-115.
[15] 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3.
[16] 趙麗濤.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范式構建與優化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22(02):46-51.
[17] 蔡路.數字賦能高效精準思政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1):67-70.
Value Implications, Risk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u Yong xin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era,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general trend.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momentum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ating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 potential risks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instrumentaliz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disordering in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the fragmentation of paradigm change, and the anomie of governance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cept positioning with value shaping as the core, optim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create the education ecology oriented b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timulate governance advantages with a focus on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precision and intelligence.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otential risk; optimization strategy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23-10-21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網絡空間道德治理的提升路徑研究”(2022A008);西安交通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科類)專項科研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導權建設研究”(SK2022079)。
作者簡介:谷永鑫,黑龍江大慶人,法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網絡意識形態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安,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