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借助常州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培育項目,通過在實際項目中的訓練與專業競賽的磨煉,增強學生面向實戰的職業能力,從而提升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方法:以常州大學本科優秀培育項目實踐為例,梳理適應數字教育時代的應用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育策略,使學生在項目中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直至得到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尤其當學生們在專業設計競賽中獲獎時,會在無形中增強專業自信,獲得項目成果。結果:通過教師的專門指導和項目驅動,解決日常教學中產生的教育目標分散、知識更新滯后、能力整合疲軟等問題,嘗試讓學生在完成該項目的各階段任務時靈活運用各門專業課中所學知識和技能,在競賽中獲獎和產出研究論文等成果,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結論:項目組遵循設立該項目的學校文件精神,依照常州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培育項目結項標準,借助數字化時代的優勢,加強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努力發掘學生的潛力,促使其學習新的技能、突破思維局限、增強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在項目實踐中積極探索適應行業需要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從項目驅動、以賽代訓、論文寫作、AI跨界四個方面積極探索與行業需求相適應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創新培養路徑,以期增強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創新和實踐能力,并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所助益。
關鍵詞: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數字教育時代;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以環境設計專業的社會服務為主要內容之一的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尤其是在文化底蘊、經濟和科教實力等資源、潛力的發展上均全國領先的江蘇,地處蘇南,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帶的常州,在著力推進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時,對具有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作為當地唯一以“常州”命名的大學,常州大學在積極思考如何培養適應當前社會和服務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其中,常州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培育項目(以下簡稱“優培項目”)就是應對當前形勢需要的一種嘗試。
1 優培項目概況
優培項目是依據《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和《常州大學高水平本科教育十年行動計劃(2018—2028)》(常大〔2019〕107號)文件精神專門設立的,旨在“強化導師對學生的全面指導,支持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開展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培育,提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質量”[1]。該項目主要面向“具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學習成績優良,原則上沒有出現考試不及格情況”的學生。與常規畢業設計培育相比,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教師的專門指導,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項目工程中,探索產教融合的不同路徑,推動新文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在項目結項驗收時,對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獲獎、論文等,都有明確的認定標準,多次調整制定了專門文件對其各類成果級別作出詳細說明和規范[2-3]。
2 目前優培項目存在的問題
本項目組挑選本科環境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這些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任何實際設計項目,甚至少有模擬現實項目的實際調研與現場測量的經驗。當然優勢也相當明顯,可以更早明確工作目標、制訂任務計劃,磨煉專業技能。本項目的預期成果為獲獎與論文,對初加入項目組的學生來說,項目設計實踐和專業論文寫作都是全新的領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
另外,2023年最具代表性的前沿技術之一當數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術,似乎自有關ChatGPT的新聞一經披露,AI應用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Anyword、Contenda、Stable Disffusion、Dall-E、Podcast.AI、Resemble.AI、Runway.AI、Designs、Code Whisperer、Codiga等,對包括環境設計在內的眾多專業的教育培養提出挑戰,各大高校紛紛發起討論共商對策。不過僅就環境設計專業而言,筆者認為AIGC短時間內依然無法參與三維空間設計,這意味著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與需求暫時不會過多地受到AI的沖擊,反而此類技術如得力助手般能夠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將自己的創意呈現出來。
3 優培項目實踐
筆者主持指導的優培項目選題是經過專門考察調研后決定的,此前考量了國家、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思考了環保、節約在經歷三年疫情于環境設計中產生的不同理解和含義;并了解到常州原有紡織等輕工業發達后又沒落導致工廠不同程度廢棄的實際狀況,是考慮了工廠現實環境、空間結構等因素在設計介入時留給學生創作發揮的余地、難易程度、可行性等情況最終決定的。因此,可以說是由指導教師精心策劃的一篇具備實戰性的“命題作文”。
3.1 項目驅動,能力提升
本項目實施之初,指導教師已與廠方負責人事先聯系,廠方提供了需要設計的廠房等相關資料,如房權證電子件、工廠介紹、廠房布局圖,具體設計對象老廠房的平面圖、立面圖、外觀立面圖,為學生掌握項目具體情況提供參考。然后在考察廢舊廠房時,也做了提前準備,工廠安排專人開門,引領項目組學生進廠調研,一切均按實際項目設計流程進行。考察包括工廠周圍自然、人文環境的空間分布和結構關系,工廠本身的規模大小、空間組織、歷史背景、材料樣式,以及對預期改造后空間的功能規劃、風格特色等內容的思考。這些工作有的需要觀察和拍照,有的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訪談或問卷,有的需要增加市場調研和上網收集資料,雖然專業技術含量不高,但因是為后續設計作鋪墊,所以需要細心和耐心。工廠本身空間結構、尺寸的測量涉及制圖規范、現場測量、手繪等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平時被分割到不同課程的紙上談兵,在這里得到實際的綜合演練,并根據現場手繪的草圖,運用Auto CAD繪圖軟件將所得照片、圖形、數據等轉化成更為精確、規范的工程圖紙。此項任務十分考驗學生的專業素養和電腦技術掌握能力。在設計階段,學生們活用設計理論,如空間的穿插改造、功能的組合分布、形式的意象表達、風格的呼應、材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等,反復琢磨、修改設計作品,熟練運用Sketch Up、3DS MAX、Photoshop等二維、三維繪圖軟件交錯制作各類圖紙和效果圖。以常州本地真實存在的廢舊工業廠房為設計對象的實戰項目,對整日沉浸在書本里的學生無疑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可以更好地督促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對尚未掌握的技能積極鉆研,查漏補缺、積累經驗,以實際項目賦能培養足以面向實戰的高素質環境設計創新人才。
3.2 以賽代訓,創新培養
目前涉及環境設計類的專業比賽非常多,也越來越正規,有各種行業協會、分會主辦的,也有各級政府牽頭的,有的影響力非常大,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如果說實際項目驅動的培育策略可以使學生原本不夠成熟的設計思想得到補充、完善,幫助學生將專業基礎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快速適應復雜且高強度的環境設計工作,那么與專業設計競賽結合相當于將競爭與獎勵機制直接納入該培養項目,將學生置于整個江蘇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學生專業能力的競爭中,迫使學生不得不絞盡腦汁地從設計競賽主旨、目標、內容、規范標準、往屆獲獎作品等方面搜尋信息和資料,以確定廢舊工廠(室內外)空間設計的具體改造方向,思考本項目設計的創意所在,尋求作品的創新表達方式……如此,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促使學生不斷尋求設計觀念、手法、呈現方式等方面的創新,用一次次專業競賽替代日常設計練習,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磨煉設計技能,積累解決各種設計問題的經驗,真正實現以賽促訓、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3.3 論文寫作,融合凝練
除了培養解決實際項目問題的能力外,還有在設計理論上的梳理與學習,需要學生通過對實際項目的觀察、分析、梳理、總結,形成擁有獨特觀點、做法的文字性論述。既然是形成文本,必然不會只是蜻蜓點水般匆匆了事,定要深入調研項目的針對性、合理思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研讀相關設計理論。在不斷復盤與推演設計項目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實際問題有更深入的分析、理解,以及對書本知識和實際經驗進行融合提煉,這是一種有效的邏輯思維訓練,是對此前處理設計項目中一些問題的重新審視,以及對問題認知和能力提升的反哺。
優培項目驗收標準,其中一條即論文。這一點對二、三年級本科生來說確實有一定難度,但這并不是要求立時做到,而是允許經歷1~2年的學習和訓練期,即學生本科畢業時的要求。在培育期間,學生對其親自參與的設計項目做階段性或總結性的論文論述,又何嘗不是對設計創新實踐的深化呢?況且論文是本科生畢業時必須提交的成果之一,提前接觸和訓練有助于后期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目前,經過將近一年的指導與學習,本項目組已有學生根據常州大明紗廠的現狀調研分析,并結合設計理論所做的具體設計改造撰寫論文,現已獲得專業期刊錄稿通知。
3.4 AI跨界,工具升級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教育時代的到來,將各色各樣的先進技術和工具引入課堂,師生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繪圖類工具和技術的轉型升級。國內已有高校斥巨資自建校園共享數據庫,設虛擬真人AI導師,幫助查找海量數據,處理圖片、文字、影片等瑣碎工作,協助師生將更多精力集中到創意思維層面。只是此工具還在完善階段,推廣仍需時間。為了師生間交流更加靈活通暢、獲取信息更加多元便捷、繪制圖紙更加精準簡單、效果展示更加靈動貼切,本項目組與時俱進地使用了大量最新的數字化工具及其附帶的部分AI功能,除了原有的必備繪圖軟件,還沿用疫情時開發建設的各種學習資源共享平臺,如釘釘、雨課堂、超星學習通、騰訊會議,以及常見的微信、QQ等工具,能夠隨時通過校園VPN自由訪問國內外網絡數據庫,利用各大搜索引擎智能查找數字化資源,拓寬可利用信息渠道,充分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向,再加上手機、電腦、iPad、繪圖板、掃描儀等設備的聯網與普及,助力項目組成員之間互動,打破時空上的溝通屏障,實現多維度、高效率的交流和探討。
4 結語
國內高校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會壓縮課時量較大的專業基礎課,甚至將其砍掉,轉而大力增設具有實踐性的課程,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在此不作討論,不過可以看出,當今各高校對培養滿足社會實際需要的實戰人才的關注與迫切。本項目組作為優培項目的資助對象之一,遵循設立本項目的學校文件精神,借助數字化時代優勢,加強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努力發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其學習新的技能、突破思維局限、增強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在項目實踐中積極探索適應行業需要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以期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 常州大學教務處.常州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培育方案[EB/OL].常州大學內部文件(常大教〔2020〕5號),(2020-05-25)[2024-02-18]. http://jwc.ccz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3b/80/bb8f69a04519b4274f0171532ed5/18ad9d85-d7a5-4576-911d-c90b55df5408.pdf.
[2] 常州大學.關于印發《常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等級認定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常州大學文件(常大〔2023〕4號),(2023-01-23)[2024-02-18]. https://rwsk.cczu.edu.cn/2023/1109/c5759a345535/page.psp.
[3] 創新創業學院.關于調整常州大學大學生I級競賽項目的通知[EB/OL].常州大學文件(常大〔2023〕25號),(2023-09-04)[2024-02-18].
https://zmvpn.cczu.edu.cn/https/webvpnb62289e328da51d3af6778b2bf8fe57fe82bb6cadac0a1f54cc31f33fb8780de/web/app/waitDocument?id=ca3d470b51eb4f989c6b344439aa8f42amp;typeName=%E9%83%A8%E9%97%A8%E5%8F%91%E6%96%87.
作者簡介:王璇(1984—),女,江蘇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歷史及理論、環境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常州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數字教育背景下設計學科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JY2023045;2022年度常州大學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培育項目“蝶變之美:廢舊廠房適應性改造設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