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體系。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幼兒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環節,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在科學教育的理念中,幼小銜接被視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連接著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構筑起幼兒科學學習的橋梁。本文將深入探討科學教育理念下幼小銜接的實踐策略,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指導。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理論基礎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并為推動科學教育的不斷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教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106-108
當今社會,科學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領域,而是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技術創新到環境可持續性,科學已經成為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為應對這一現實,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凸顯無遺。在這片知識的大海中,幼小銜接作為科學教育的一個關鍵節點,對幼兒未來科學學科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茖W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幼小銜接,作為幼兒科學學科學習的過渡階段,不僅需要關注知識的延續性,更需要關注學習動機的培養和學習策略的形成。本文將深入研究科學教育理念下幼小銜接的實踐探索,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為其未來更深層次的科學學科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科學教育理念要素
科學教育是一種廣泛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理解和探究能力,使其具備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教育理念強調幼兒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還要通過實踐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跨學科融合等方式,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一)實踐性學習
科學教育強調通過實踐活動,如實驗、觀察和實地調查,讓幼兒親身體驗科學現象和探究科學問題的過程。實踐性學習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實驗技能和科學方法的應用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
科學教育鼓勵幼兒通過提出問題、制定假設、進行實驗和總結結論等步驟,主動參與科學知識的構建過程。這種學習方式強調幼兒的主動性和批判性思維。
(三)跨學科融合
科學教育認為科學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科,而是與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領域相互關聯。通過跨學科融合,幼兒能夠更好地理解科學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應用和重要性。
(四)社會互動
科學教育鼓勵幼兒通過合作和社會互動來促進學習。幼兒可以通過小組項目、科學團隊活動以及與專業科學家的互動,培養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
(五)實際應用
科學教育理念注重將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社會問題中,以使幼兒認識到科學對解決現實挑戰的重要性,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幼小銜接的實踐探索中,科學教育的概念可以指導教育者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科學教學活動,培養其對科學的初步認知和興趣,為其未來更深入的科學學科學習奠定基礎。通過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注重實踐性、探究性的科學教育,可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積極態度和好奇心,為其在后續學習中建立堅實的科學基礎。
二、科學教育理念背景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理念存在落后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科學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而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未能充分適應這一變化。首先,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是傳統而落后的,對于幼小銜接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教育的重心應該傾斜向小學。他們秉持知識本位的理念,過分強調小學式的教學方法,盡管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和小學教育更貼近,卻忽視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小銜接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幼兒未來的發展。其次,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數字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科學教育的重要支持手段。然而,一些幼小銜接的實踐未能充分融合現代技術,限制了幼兒接觸和應用新興科學工具的機會。
(二)目標不夠全面
在科學教育理念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教育目標的不足或不夠全面。雖然強調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有時可能缺乏對更全面科學素養的明確追求。有些幼小銜接的教育活動可能過于強調特定科學學科的知識,而忽視了科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這可能導致幼兒對科學的理解過于狹隘,難以應對跨學科問題。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有時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而較少關注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實用性??茖W教育應更強調培養幼兒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內容關聯不密切
在科學教育理念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學內容關聯不夠強。這意味著幼兒園和小學科學教育之間的內容銜接不夠順暢,導致幼兒在學科轉變時可能遇到困難。當前幼小銜接課程設計多數缺乏關聯性,脫離了幼兒的日常生活實際,沒有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和成長經驗,生態系統缺乏平衡性和完整性。另外,幼小銜接的科學教育內容可能過于理論化,缺乏實際應用的情境。幼兒需要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以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評估體系不完善
幼小銜接課程很容易被“小學化”誤區所困擾,并非知識教學上存在“小學化”問題,而是選擇的教育方式偏向于“小學化”。幼兒園的主要互動形式是游戲,而小學教育模式為教科書式教學,兩者在實施方法上差異較大,因此評估體系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幼兒園可能更注重觀察和綜合評價,而小學可能更加依賴考試和書面評估。幼兒在這方面的過渡可能需要適應新的評估標準和方法。進行幼小銜接時,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會向小學傾斜,這對基礎知識較差的幼兒來說比較難以適應。
三、科學教育理念背景下幼小銜接的實踐
(一)更新教學理念,融合科學技術
首先,需要通過專業發展和培訓幫助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強調幼小銜接階段的重要性,突出幼兒園教育在培養幼兒好奇心、觀察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科學教育理念應更加注重啟發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其次,科學教育理念倡導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整合,因此在幼小銜接的實踐中,應積極整合現代技術。引入交互式教學軟件、虛擬實驗室、在線資源等,以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這也有助于培養幼兒在數字時代所需的技術素養。通過教學改革,促使科學教育理念在幼小銜接階段得到更好地貫徹,提高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理解,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設定教學目標,強調全面性
在科學教育理念引導下,要提高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適應性。幼小銜接課程目標是提高幼兒的核心素養以及科學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幼兒的終身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在制定幼小銜接課程目標時,需要保證其完整及平衡,重視文化基礎、自我發展及社會參與三個部分,從現實需求的角度出發,制定長期可持續的發展目標,這一方面是對人文精神發展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是對幼兒終身發展目標的落實。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幼兒發展需要滿足適宜性要求,所以制定課程目標時,要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基于當前發展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教育要求。重視幼兒的體驗和感受,傾聽幼兒的聲音,緊隨幼兒發展的步伐,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持續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課程架構,去除幼小銜接目標的片面缺陷,將精力投入核心素養培養中。結合教育未來學理論,將培養新時代人才視為重任,一方面尊重幼兒的個性,滿足其發展需求;另一方面綜合考慮社會環境等因素,為幼兒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使幼兒在科學教育中更全面地發展,培養出更具實際應用能力和跨學科思維的科學素養。
(三)緊密內容關聯,銜接實踐深度化
在科學教育學視角之下,需要促進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和聯系。除了縱向層面富集之外,各個學科彼此之間還存在橫向交叉及融通的關系。選擇幼小銜接課程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過渡和銜接問題,使其既具備橫向知識的廣度,同時還擁有縱向知識的深度,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貼近幼兒發展的自然規律曲線,提高學習內容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兼顧幼兒的興趣調動,保證幼兒全面發展。制定跨學科融合的課程,將科學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以促使幼兒形成更全面的視野。通過主題式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培養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科學與文學、科學與數學等的融合。
在科學教育理念下,需要不斷增大幼小銜接教育強度。幼兒園的主要教學方式為“游戲課程化”,小學的主要教學方式則是“課程游戲化”,這兩種方法既有差異,又彼此關聯。把握好教學的尺度,才能提高幼小銜接課程的成效。小學1~2年級不能一味地采用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方法,但也不能過分重視固有的集體教學活動,幼兒園同樣不能只是關注五大領域,選用游戲作為唯一的活動形式,應盡量增強教學形式的趣味性和豐富性,讓幼兒通過課程獲得長期發展。
舉例來說,進行游戲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如果幼兒的表現是積極、正面的,例如主動幫助他人、積極處理矛盾、幫助完成目標等,教師要及時對幼兒表示肯定和鼓勵,同時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的作用,引導更多幼兒在活動中展現自己的價值,鞏固和發揚良好品德,對自我身份進行重新建構,通過反復的游戲活動取得發展和進步,成為合格的小學生。
(四)課程評價多元化,關注品質
在科學教育理念背景下,要注意提高課程評價的多元化水平。無論是評價的主體、規則,還是評價的內容及方式等,都應該凸顯多元化科學理念。首先,對于幼兒園這個生態系統,可以引入不同的評價主體,如幼兒園園長、教師、評價機構等,用系統性的方式建立一個多元化和動態性的評價機制。另外,盡管結果評價可以直觀地展現課程教學的效果,但這仍然需要過程評價的介入和參與,過程評價能夠對幼兒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調整和引導,有助于課程的持續推進。引入更具發展性的評價方法,強調對幼兒的觀察、綜合評價和成長軌跡的記錄。采用學期末評估、學科能力檔案等形式,更好地追蹤幼兒的發展軌跡,降低對書面考試的過度依賴。
應當充分體現全過程、全方位和多維度的課程評價特性,同時選用內部評價及外部評價,以正式評價為主,非正式評價為輔,做到內外兼顧、全過程推進、系統化跟蹤,讓幼兒和教師的能力都能夠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在課程實踐過程中,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評價的內容,保證教學實踐過程的協調性和統一性,為幼兒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
四、結語
在科學教育理念下,幼小銜接的實踐探索是一個不斷創新和改進的過程,旨在為幼兒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科學教育體驗。在這一實踐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實際應用能力以及跨學科的融合能力。幼兒園和小學是幼兒成長及發展至關重要的階段,用科學教育理念來引導幼小銜接,促進幼兒和自然以及社會形成一種互利共生、彼此聯系的可持續發展關系,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關旗琳.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課程銜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陳興華.幼小銜接研究要有生態學視野[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8(12):115-118,143.
[3]朱云纖.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建構游戲開展的實踐研究[J].讀與寫,2022(4):171-173.
[4]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