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霞
摘要: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與時代實際需求結(jié)合下的產(chǎn)物,能夠提升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打破傳統(tǒng)教學局限,有效提升育人效果,但其推廣和應用面臨普及不足、教師適應、教學方式方法待創(chuàng)新等挑戰(zhàn)。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時,應積極宣傳推廣,加強思政課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0-0029-04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課程,對青年的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政課教學改革是國家教育改革與信息技術有機結(jié)合的必然產(chǎn)物,也是與時俱進應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部分大學生思想問題的有效方式和途徑。自教學改革以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思政課教學新常態(tài),能夠促使思政課教師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提高學生實際“抬頭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本文簡述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困境,并探討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新時代,為了提高思政課育人效果,高職院校思政課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目前實際育人效果比較好的是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為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托學習通、課堂派、云課堂等多種線上媒介提供的優(yōu)質(zhì)思政課教學資源,利用新媒體方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師生之間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能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打破傳統(tǒng)教學局限,更好地促進教學工作開展,提升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
1.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青年是社會的生機和活力,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成長成才對國家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當下,我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正確引導青年成長成才是新時代國家大事之一。思政課作為引導青年成才的重要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由于形式單一、內(nèi)容枯燥,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信息化時代,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教學設計能力尤為重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nèi)容,而且要求教師要具備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超星學習通、課堂派、云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工具,不僅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及時了解學情,因材施教,而且可以通過運用線上APP設置相應討論、搶答、辯論、留言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利用線上APP中的優(yōu)質(zhì)課外閱讀資料的延伸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大學生生活,提升線下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還可以通過后臺學生瀏覽記錄以及公眾留言區(qū)更加深入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及時更新教學內(nèi)容,與時俱進,因材施教,做學生的引路人和筑夢人。因此,普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思政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而且能夠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2.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數(shù)思維活躍,但由于學習基礎一般,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較低,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不高。近年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抬頭率”,很多學生表示這種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自主性和課堂參與度,教師的關注和點評提升了自己的信心。信息時代,思政知識獲取途徑越發(fā)廣泛,思政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平臺整合音頻、文檔與圖片等多樣性信息資源,借助網(wǎng)站和搜索引擎等方式獲取所需數(shù)據(jù)信息。這有利于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激發(fā)學生的思政知識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提高思政素養(yǎng)。
3.打破傳統(tǒng)教學局限,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這表明,想要讓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學生的心底扎根發(fā)芽,應以教學內(nèi)容為根本,教學方法為手段,順應時代潮流,真正做到思政課入腦入心。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學理性較強,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易導致課堂沉悶、死板、無趣,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課堂參與度低,實際育人效果不理想。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局限,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思政課育人效果。首先,教師通過學習通在課前發(fā)布相關學習任務點,通過課中簽到對學生情況進行基本的了解。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在學習通上設置小組討論、辯論等,組織學生就社會熱點話題展開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啟發(fā)學生思考。最后,教師課后可在學習通發(fā)布隨堂測試,設置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論述題等,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困惑點,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調(diào)整教學方式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打破傳統(tǒng)教學局限,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近年來,國家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模式以提升育人效果,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在逐步推廣,但仍然有部分高校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手段,難以實現(xiàn)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部分思政教師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
1.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普及不足
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近年來得到了大力推廣,但就高職院校教學現(xiàn)狀而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仍然存在普及不足的問題。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聽講—教師解惑。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較為古板、無趣、沉悶,不利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影響思政課教學實際育人效果[2]。除此之外,學習通、云課堂等線上平臺存在資源更新不及時、軟件功能不完善、操作復雜等問題,也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普及不足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多高職院校思政課考核方式較為單一,為傳統(tǒng)的線下理論考試,難以評判實際育人效果,這也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普及不足的原因。
2.高職院校部分思政課教師適應性問題
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識形態(tài)形勢嚴峻,思政教師需要引導青年提高網(wǎng)絡辨識能力,堅定政治立場,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及時更新自身知識儲備庫,關注時事熱點,而且要學習信息技術以更好地適應線上教學模式,與時俱進適應信息化時代發(fā)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思政教師出現(xiàn)對線上教學平臺操作不熟悉、不規(guī)范、不能充分運用等問題,成為影響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實際育人效果的因素之一。浙江大學代玉啟老師指出:“面對教而不研、研而不教的惡性循環(huán)以及只言傳而不身教、言行不一的負面現(xiàn)象,思政課教師應以親身實踐為中介要素實現(xiàn)研究-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等多方面打造‘有料‘有味‘有我的思政課。”[3]思政課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要以身作則,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變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方法。思政教師如何適應新時代信息技術的變革是當下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面臨的又一困境。
3.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問題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zhì)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4]思政課是一門學理性較強的學科,將理論知識深入淺出進行詳細講解以達到思政課入腦入心十分考驗思政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式教學只會降低學生“抬頭率”,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降低,難以達到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近年來,高職院校針對這種情況不斷進行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育人效果欠佳,一些學生在思政課中出現(xiàn)走神、心不在焉、不遵守課堂紀律,甚至一問三不知等情況。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以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使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仍然是各大高職院校思政教師應不斷進行探索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青年的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政課教學改革以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得到推廣,但仍然存在普及不足、教師適應性、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方法待創(chuàng)新等問題。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宣傳推廣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方法。
1.積極宣傳推廣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自教學改革以來,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大力推廣,各大高校致力于制作精品在線課程,建立了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庫,包括教學視頻、教學課件、隨堂測驗、問題研討等內(nèi)容,但由于缺乏宣傳與引導,思政課線上資源實際使用率不高,因此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的提升仍然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高職院校要繼續(xù)加強對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宣傳和推廣,以提升思政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效果。一方面,線上平臺教學資源需要及時更新和充實內(nèi)容。應通過新穎有趣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簡便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教師和學生使用APP的頻率,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或者辯論等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另一方面,思政課考核方式要多元化。教師可以將線上學習討論、小組學習、搶答、課后練習題等納入考核,利用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實現(xiàn)沉浸式、自主式和交互式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團結(jié)協(xié)作能力,從而提高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真正做到思政課入腦入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加強思政課教師信息化技能培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思政課教師不僅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和實際育人效果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息息相關。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需要高職院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進行專業(yè)化培訓,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的理論知識水平,提升教師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高職院校應組織思政課集體備課,讓教師討論教學案例,及時更新教學內(nèi)容,以適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青年活躍的思維。高職院校要對思政課教師進行專業(yè)化培訓,使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實現(xiàn)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效融合,提升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高職院校還可以安排教師進行相關網(wǎng)絡信息化技術培訓,以提升思政課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保證線上資源最大化利用,以提升育人效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6]。新時代思政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觀,及時更新知識體系,與時俱進,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學習新技術,與時俱進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和教學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提升思政課實際育人效果。
3.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創(chuàng)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chuàng)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照本宣科、應付差事,那‘到課率、‘抬頭率勢必大打折扣。”[7]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不是很感興趣,但很渴望被肯定,對實踐活動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因此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學情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zhuǎn)化為主動積極參與,從而提升育人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8]這表明,教師教學團隊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由“教師怎樣教”轉(zhuǎn)變?yōu)椤皩W生怎樣學”,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共同體上。思政課教師要及時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貫徹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互聯(lián)網(wǎng)+”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nèi)容,采取新穎教學方式方法,如OBE、翻轉(zhuǎn)課堂、混合式教學、PBL等。思政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在學校思政館、紅色文化館、廉政館、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開展實踐教學,通過實地參觀學習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青年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應對變化多端的局勢,而思政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青年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升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思政課針對性,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打破傳統(tǒng)教學局限,有效提升育人效果。高職院校要通過加強思政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效果,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真正做到思政課入腦入心,并最終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8]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張秀勤.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2020(47):377-379.
[3]鄧凱,楊燦燦,李偉濤,等.基于OBE理念的學科競賽與專業(yè)教學融合研究———以WebGIS開發(fā)課程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21(36): 89-94+100.
[4]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diào):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5][7]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 2020(17):4-16.
[6]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iu Xiaoxia
(Jiangxi Manufactu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imes. It can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autonomy,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However, it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opularization, teacher adaptation, and the need for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When vocational colleges apply the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and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tra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