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課標提出的重要教學要求。學科教師要認識到所授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從具體的維度出發設計對應的教學培養過程。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德育是其主要目標,這一點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中也有所顯現。為了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構建對應的教學過程。文章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與方法進行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周曉艷(1981—),女,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環秀城南小學。
新課標強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實際入手設計高效合理的教學過程,為學生的素養發展提供條件。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教師可以聯系教學的實際構成,圍繞核心素養的具體維度,生成相對應的教學過程。一般而言,教師可以從有效解讀案例、設計目標任務、構建探究式體驗學習、推動人格培養、優化教學方法五個方面做出針對性調整,進而設計出更加高效且合理的教學過程,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一、有效解讀案例,引領學生認知
案例的展示與解讀是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借助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道理。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政治認同這一素養維度可以融入案例的展示與解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新課標對政治認同進行剖析,借助案例展示與解讀幫助學生學習政治認同的方法,進行針對性課堂設計。
(一)做出明確說明,展現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主要體現在讓學生了解我國基本的政治信息。教師在展現案例的同時,可以為學生解讀分析案例,讓學生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而明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使學生形成愛黨、愛國的正確認知[1]。
例如,在“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政治方向的展示進行融合設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教材內容做出明確說明,點出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性與價值,并讓學生聯系現階段人民的美好生活,從理論上認識我國的政治方向,為學生三觀的建立奠定基礎。
(二)融合價值展示,培養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價值取向的培養密切相關。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可以從實際案例入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解讀,增強學生的感悟。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案例進行引導,用問題引領學生。
例如,在“弘揚優秀家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從價值展示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解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含義,再聯系具體的案例進行展示,引導學生明確其價值,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用案例來實現價值展現,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2]。
(三)滲透紅色教育,形成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也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維度顯現。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立足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優勢,選擇一些教材中的或與教材相關的紅色案例,開展紅色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形成正確的家國觀念與愛國主義情懷。
例如,在進行“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這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聯系本課的內容做出引申,在教學中引入與紅色案例相關的文本和圖片,滲透紅色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愛國英雄人物的事跡,也可以解讀一些偉人的貢獻,讓學生受到感染,明白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借助紅色教育的滲透,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得到發展[3]。
二、立足道德修養,設計目標任務
道德修養主要是指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與德育有著極強的關聯性。為了推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教師可以從道德修養出發,根據其構成設計相應的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認知。道德修養的培養可以目標任務的形式融入教學中。
(一)聯系道德構成,設計任務主題
任務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推動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教師可以開展任務式教學。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聯系道德的主要構成,設計合適的任務主題,將道德修養滲透其中。
例如,在“學會尊重”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本課的內容進行分析,設計適合學生參與研究的任務主題。教師可以將“學會尊重”作為課堂任務的主題,然后結合主題進行任務主干的設計。通過分析任務主題,學生可以發現,尊重是一種高尚的美德,是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會更自覺地尊重他人。
(二)圍繞主題要求,形成任務主干
為了豐富具體的任務,教師可以對形成的任務主題進行拓展,從主題要求入手,設計任務的主干。在實際任務主干的設計中,教師要聯系小學生的品德發展狀況與能力發展水平,結合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合理地選擇其中的內容。
仍以“學會尊重”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完成任務主題的設計后,教師就可以圍繞任務主題設計實際的任務主干,以此實現對學生學習的有效引領。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尊重”進行剖析,從案例解讀、認識尊重、學會尊重、對話活動四個方面來設計任務主干。在“案例解讀”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表達尊重的小故事,讓學生了解故事中人物的行為,使其感知尊重;在“認識尊重”中,教師可以從尊重的定義出發進行解析,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尊重”觀念;在“學會尊重”中,教師要從如何表達尊重入手,讓學生了解尊重的具體內容和表達方式;在“對話活動”中,教師可以圍繞基本敬語的使用和尊重態度的表達設計交際活動,讓學生學習與他人進行友善交流的
方法[4]。
三、構建探究式體驗學習,培養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現行法律和法律制度所持基本肯定的認識和態度,是建設法治國家、實現依法治國的要點。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法治觀念的形成角度出發,設置探究式體驗學習活動,通過增強學生的體驗,發展其法治觀念。
(一)展現法律原則,幫助學生認知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探究式體驗活動,提出一些關于法律的探討問題,引導學生從法律原則的角度展開討論,分析法律的特點,給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法律,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則,教師可以展現一些簡單的法律例子,幫助學生了解其中包含的法律法規。為了展示法律的普遍性和公平性,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現生活中與法律有關的小事,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二)引入現實案例,構建探究式體驗學習
案例的展示可以提升學習的體驗性,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案例展開角色扮演活動,為學生提供深入思索的機會,進而幫助學生獲得更真實的學習體驗,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仍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現實案例的引入,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式體驗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警察抓小偷”的情境,讓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小偷、失主和警察。為了給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可以給出一個故事的基本框架,讓學生自由設計對話內容。在這樣的活動設計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法律的存在,也可以加深對法律的認知。
四、推動人格培養,發展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教師可以從人格品質培養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設計,生成有效的教學環節。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德育入手進行分析,制訂教學的培養目標,然后生成針對性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體驗,推動其深入思考。
(一)融合德育要素,做好目標設計
德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要點,也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合德育要素進行綜合化設計,從人格培養的角度出發制訂一系列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推動學生核心素養有效發展。
例如,在“我參與 我奉獻”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內容進行研究,從德育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奉獻精神”是本課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的一大德育精神。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便可以從奉獻精神入手進行規劃,形成具體的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目標設計中融入“進行案例的合理展現,引領學生認識奉獻的意義,培養其奉獻精神”的德育任務[5]。
(二)生成針對教學,推動學生思考
在完成目標的擬定后,教師還要結合實際選定案例,生成有效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展現案例中的良好品質,讓學生理解作為一個學生應具有的品德,然后再模擬生成一些場景,讓學生明確在一些特殊場景下,自己應如何正確地幫助他人。
仍以“我參與 我奉獻”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奉獻精神,教師可以聯系實際選擇案例,如為學生講解雷鋒的事跡,讓學生從中感受奉獻精神。通過案例的展示與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形成進一步的認知,正確地認識奉獻精神。為了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奉獻精神,教師可以模擬生成一些交際場景,讓學生分析如何在各個場景中正確地幫助他人。
五、優化教學方法,塑造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在很多學科的核心素養維度中都有所提及,其不單單指向一個學科的內容,而是指向學生綜合責任感的培養。從實際來看,責任是每一個學生都應具有的一種重要品質,具有責任感的人可以更積極地參與一些行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導學法、合作學習法進行教學設計。
(一)設置問題導學,推動學生思考
問題導向是新課標強調的內容。借助問題導學,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線索,推動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在課前圍繞學生責任感的培養設計一些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進行追問,推動學生不斷思考。
例如,在“知法守法,依法維權”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本課的內容設計問題,借助問題導學法來推動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思考分析中獲得責任意識的培養。比如,教師可以提問:“法律維持著社會的秩序,也保護著我們的健康成長,作為小學生,你們有沒有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責任呢?如何做到知法守法呢?”,用問題推動學生的思考。
(二)構建合作學習,實現責任培養
合作學習的實施可以推動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責任感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學生的感悟之上,而合作學習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責任的重要性,推動學生責任感的形成。為了設置有效的小組活動,教師可以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組,形成針對性的學生小組,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與思考,推動學生展開合作。
仍以“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其他學生。扮演“其他學生”的學生需要站在自身的立場上,為“被欺凌者”提供法律上的幫助,并結合法律勸誡“欺凌者”停止欺凌行為。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夠形成自身的責任意識。
結語
總而言之,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教師要關注教學的合理設計,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維度出發,聯系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融合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有效解讀案例、設計目標任務、構建探究式體驗學習、推動人格培養、優化教學方法五個方面出發,設計更加高效合理的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宋清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4):108-109.
[2]宋菲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0):87-89.
[3]吳靜.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9):110-111.
[4]張紅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開展的實施策略[J].家長,2022(30):40-42.
[5]張國富.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教學的實施路徑[J].名師在線,2022(3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