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學業生活各方面壓力增加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初中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是初中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基礎。初中班主任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應當增強以心育人的意識,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心理,夯實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儲僖僖(1981—),女,江蘇省如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初中。
近些年,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低齡化”趨勢。正處于心理發展關鍵時期的初中生容易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健康素質協調發展,讓學生逐步成長為能夠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初中班主任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分子,承擔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初中班主任需發揮教師、班級管理者、心理醫生這三個角色的作用,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本,采用多種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一、身先垂范,示范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初中生來說,班主任是天然的學習榜樣。因此,大部分初中生會觀察并模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倘若觀察到班主任的情緒不穩定,學生可能會模仿班主任的言行,甚至爆發消極情緒。在被班主任、家長批評時,還會產生“我們班主任就是這樣的”等類似想法。由此可見,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班主任應當從自身做起,塑造健康心理,并身先垂范,踐行良好行為,發揮教師對學生的示范作用。
例如,初中班主任可以通過閱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書籍、參加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等來增強自身的心理健康認知,學習塑造健康心理的方法。班主任要善于將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從情緒情感、人際交往、意志品質等方面來建構良好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康心理。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班主任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質,用恰當的言行來表現健康的心理狀態,真正地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如,在產生消極情緒時,班主任可以使用分散精力法、換位思考法、心理疏導法來緩解自己的消極情緒。此外,班主任還應以溫和的態度與學生交往。如此,學生則會以班主任為榜樣,學會積累調節情緒的方法,逐漸提升心理的健康水平。
二、營造環境,潛隱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環境是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良好的心理環境有利于增強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初中班主任應當發揮專業素養,采用適宜的方式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環境,潛隱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關注每個學生
關注學生既是班主任了解學生成長情況的重要途徑,又是班主任向學生傳遞愛的直接方式[2]。但是,目前有部分初中班主任將注意力集中在少數表現優異和表現較差的學生身上,漠視了大部分普通的學生。其實,班主任應當關注每一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在默默地關注班主任,他們很容易能感受到班主任是否關注自己。當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注時,很容易產生心靈滿足感,樂于與班主任交往。班主任則可以依據自身對學生的了解情況,采用適宜的方式與學生交往。這樣,班主任和學生之間會逐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的作用下,學生可以進一步地獲得幸福感,塑造健康心理。
(二)開展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班級建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班級目標的重要保證。集體活動可以調節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幫助學生減少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可以營造出輕松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精神充實感和心靈滿足感;可以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建構出和諧的生生關系,促使學生培養良好的情緒情感,學會人際交往等。從內容上看,集體活動有學習活動、班會活動、校內外實踐活動等;從形式上看,集體活動有思想交流、學習討論、游戲娛樂等。初中班主任應當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開展集體活動。
例如,大部分初中生在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的情況下出現了諸多學習問題,由此引發了心理問題。班級中有小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學習方法。基于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習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其他學生在認真傾聽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或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學有所得,從而減少學生心理問題。
又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和各學科教師通力合作,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創設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放松心情、獲取知識。以“打地鼠”游戲為例,班主任和英語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創設此游戲,引導學生輪流“打地鼠”(讀出地鼠帽子上的英文單詞)。再以“古詩詞接龍”游戲為例,班主任和語文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根據某一詩句的尾詞來背誦出完整的詩句。
三、優化教學,基礎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負責班級管理的同時往往還擔任著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在進行學科教學時,部分班主任采用說教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了學生學科學習興趣,同時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基于此,初中班主任應當優化學科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塑造健康心理。
(一)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使用恰當的手段和方式營造出的具有積極情感的場景。積極的情感是學生塑造健康心理的保障[3]。在體驗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緩解學習新知的緊張感,自然而然地參與新知課堂,始終保持積極的情感來探究新知內容,塑造健康心理。如,在學科教學的導入環節,班主任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
(二)組織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是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途徑。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專心致志地分析、解決問題,由淺入深地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磨煉意志品質,有利于塑造健康心理。
例如,在課堂上,班主任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搭建問題支架,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針對遇到的學習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自主應用所掌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此,學生可以在習得知識、方法的過程中磨煉意志品質,增強心理韌性。
(三)善用賞識評價
適當的激勵和表揚能對學習起到促進作用[4]。班主任的一句贊賞可以使學生深受激勵,建立自信心。反之,班主任的一句批評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科學習過程中,雖然部分學生會存在各種不足,但是教師不應該忽略學生的良好表現。班主任要用賞識的眼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且有針對性地進行贊賞,幫助學生正確地認知自我,增強學生自信心。
如,在學科教學課堂上,原本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學生積極地體驗教學情境,認真地分析班主任提出的問題。班主任可以鼓勵該學生作答。在該學生未能給出正確答案的情況下,班主任可以先贊揚學生積極思考的行為,而后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在該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后,班主任則可以贊揚該學生良好的學習表現。由此,該學生會發現自身的進步之處,獲得心靈滿足感,減少畏學、緊張、焦躁等不良心理,切實地提升心理的健康水平。
例如,在實施學科教學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圍繞重難點內容提出合作學習的任務,促使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要求學生互相觀察,發現彼此的良好表現,互相贊賞。學生在發現他人的優點、互相贊賞的過程中,學會尊重與欣賞他人,端正自己的態度。
四、心理輔導,主導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輔導是班主任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過程。通過進行心理輔導,班主任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認知,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又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5]。因此,班主任要發揮好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采用恰當的方式實施心理輔導。
(一)善于抓住熱點問題
心理輔導內容是班主任實施心理輔導活動的依據,應當貼近學生實際,滿足學生需要。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留心關注學生最關心什么、最厭惡什么、最大的煩惱和困惑是什么等。而后,班主任可以通過對比確定熱點問題,設定具體的心理輔導活動主題,繼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例如,七年級學生在剛剛進入校園后無法很快地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出現了緊張、焦慮等問題。班主任可以組織“我是一名初中生”“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擁有一個快樂的集體”等主題心理輔導活動。八年級學生經過與他人一年的相處,出現了人際交往矛盾,陷入了人際交往的迷茫狀態。在此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班主任可以組織“做一名受歡迎的初中生”“與他人和諧相處”“在交往中成長”等主題心理輔導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九年級學生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在巨大的考試壓力下,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針對此情況,班主任可以組織以“學習是為了什么”“當我們遇到學習挫折”“笑對學習”為主題的心理輔導活動。
(二)應用多樣輔導技巧
心理輔導注重學生的參與。在進行心理輔導活動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當采用多樣的輔導技巧,促使學生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自主地建構心理認知、塑造心理品質,實現心理輔導價值。
例如,班主任可以應用啟發法,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心理問題,并就此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學生會重視由自己提出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主地將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轉化實際行動,逐漸解決心理問題。
又如,班主任可以應用角色表演法,為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案例,鼓勵學生飾演案例中的主人公,用適宜的語言、動作等來演繹場景。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分析主人公的言行舉止,發現主人公的心理問題,深入探尋心理問題的成因、解決方法等。這樣,有利于學生踐行良好行為,避免出現類似的心理問題。
再如,班主任可以應用實踐法,創設聲樂活動、舞蹈活動、書法活動、勞動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磨礪身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進行個別心理輔導
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講求因材施教[6]。班主任應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耐心地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盡可能地幫助每個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例如,當發現有學生不合群時,班主任可以與該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原因。之后,班主任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法,為該學生提供和他人交流的機會,并教授該學生與他人交流的方法,促使該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塑造健康心理。
又如,當發現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時,班主任可以與學生交流,確定原因。以學生缺少學習計劃的情況為例,班主任可以指導該學生制訂短期、中期和長期學習計劃。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要持續關注該學生,指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計劃,讓學生獲得學習滿足感,從而增強學習成就感。
結語
在以心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班主任應當身先垂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同時,班主任應以班級管理、學科教學和心理輔導這三項活動為切入點,采用恰當的策略,諸如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優化學科教學方式方法,組織主題心理輔導活動,示范性地、潛隱性地、主導性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參考文獻】
[1]程蘭花.初中班主任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求知導刊,2023(19):104-106.
[2]王成.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3(7):109-110.
[3]李夢.初中班主任工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研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22.
[4]楊兆寶.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2022(8):102-104.
[5]歐陽茜.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界,2021(36):2-3.
[6]郭紅麗.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