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琪?胡建華?苑占江?陶南

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在“雙高”計劃實施以來,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病的變得日益重要。本文以“程序設計基礎”為例,探索如何實踐計算機大類課程思政理念,并提出了“定、挖、做、評”四步思政實施方案。從課程思政的總體設計、教學實施、評價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這一實踐方案,希望能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設計構建提供有效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雙高”建設;課程思政;計算機大類課程;實踐教學
課程思政作為“雙高”建設的重要內容,已經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明確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2021年11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文件從組織管理、教學管理、隊伍管理、學科建設等指標入手,細化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建設。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課程思政是開展二十大精神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促進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入行的重要渠道。
一、計算機大類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現狀
(一) 高職擴招形式下,學生生源情況復雜,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高職招生形式多樣,包括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由于學生的來源和背景不同,他們的學習基礎、心理成熟度、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特別是在工科類學生中,雖然他們在專業技能和動手操作方面表現出了較強的能力,但一些同學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誠信意識、社會責任感、艱苦奮斗精神、團結協作觀念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系統化設計不夠全面,形式生硬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但目前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很多課程缺乏一體化設計,沒有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專業目標、授課內容上一體化考慮。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評價等教學環節中,思政教育的挖掘不充分、不系統,部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沒有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三)專業課教師顯性知識技能傳授多、隱形育人實踐少
以計算機大類課程為例,大多數專業課程側重于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然而,在這些課程中,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仍然存在“育人是輔導員工作和思想政治課的事情,與課程無關”的錯誤觀念。因此,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只是作為知識內容的一個單獨線條存在,而不是凝結知識、能力、思政等多條線的一股繩。專業課教師應該利用其專業和情感優勢,不僅傳授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二、“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思政的方法實踐
“程序設計基礎”作為職業院校計算機大類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確實是學生學好后續課程的前提和保障。在這門課程中,專業教師不僅擔負著傳授理論和指導實踐的任務,還承擔著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維、職業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課程思政的實施以“定、挖、做、評”四步工作法展開,旨在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使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讀書。
(一) 定(定目標)
對于思政目標的設定,可以從課程服務的專業崗位和人才培養方案出發,確定“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思政體)。在計算機大類專業中,“程序設計基礎”這門課程可以進一步細化,確定“這門課程培養學生的什么精神”(思政面)。然后,在具體的項目中,可以挖掘一個思政主題,確定“這個項目主要培養學生哪種精神”(思政線)。最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結合課程具體內容,巧妙地將這些思政點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點)。具體如表1所示。
(二)挖(挖元素)
在挖掘思政點時,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和本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進行。可以依托教學內容的背景、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科學家及典型人物事跡,專業知識原理等方面展開。同時,也可以從職業素養、安全意識、職業行為以及職業規范等維度來考慮。此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自然地融入其中。舉個例子,在項目“萬年歷”的實訓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詩句“今夕是何年”開篇,引入項目需求:制作一本電子萬年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古詩詞中美好意境和情感共鳴的元素帶入課堂,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萬年歷的深遠影響,傳承中國文化,并提升他們的審美標準。本課程的思政挖掘過程如表1所示。
(三) 做(落實)
以項目4萬年歷第1學時“萬年歷需求分析”的教學組織為例,思政實施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課堂組織教學和課程評價的角度進行落實。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均有相應的思政教育內容和目標。在課前階段,可以通過情境引入方式讓學生進行古詩詞《水調歌頭》的欣賞,并自然過渡到本項目的需求:制作一個電子萬年歷。通過這樣的引入方式,主要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同時借助古詩詞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中階段,學生可以通過任務導入、強化重點、需求分析、突破難點和作品展示等環節進行學習。任務導入階段可以激發學生對項目的興趣,強化重點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項目的關鍵要素,需求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提取需求的能力,突破難點可以解決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作品展示環節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職業素養。在課后階段,可以進行知識復盤,并進行師生評價和組間互評。通過讓學生參與項目案例的實際操作,并參與評價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以及團結合作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
(四)評(評教學)
教學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結論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成績各占50%。結論性評價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綜合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而過程性評價結合思政元素,實施學習效果反饋機制。具體包括課前線上思政資源參與學習情況、課中小組任務打分和組內合作互評、課后知識復盤和反思總結,以實現思政育人目標的評價考核。課前、課中、課后評價分別占過程性評價的10%、60%、30%。以項目4萬年歷第1學時“萬年歷需求分析”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學安排包括古詩詞欣賞與討論、小組合作分析和展示匯報。課前進行古詩詞欣賞,組織學生線上討論,評價要素主要涉及古詩詞欣賞學習情況和討論完成情況,通過線上自動評測和師生互評,并融入傳統文化的詩詞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課中以情境教學開啟課堂,帶領學生回顧中華燦爛歷史文化,引導學生在設計電子萬年歷過程中將重要歷史文化節點融入設計方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轉為工科需求設計的應變能力。評價要素主要涉及組內合作設計方案的完成積極度和組間展示匯報情況,通過教師評價、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培養學生的遷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自我表達能力。課后學生作為參與者自主完成設計報告,同時作為評價者互評其他組的設計。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
三、教學效果
在近三年的執行中,通過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實踐中體會,達到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向同行的目的。思政作為一種“潤滑劑”已經有機融入到課程中,通過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入行”,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這種思政設計的方式,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思,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使課程產生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一)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立德樹人成果顯著
根據學生的課程情況反饋,本課程的思政設計圍繞著“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哲學思維、工匠精神”四大主題展開。通過深度挖掘任務潛在的思政要點,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學習情況,采用情境教學、案例滲透、小組協作等多種教學方法來實施。在教學評價中融入了思政評價元素,全程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思政設計。根據學生的反饋,學生項目知識點平均成績為91.83分,技能測試平均成績為84.33分,而思政綜合平均評價成績為87.75分,顯示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且知識、技能、素質三維教學目標均達到預期。
(二)創新課程評價機制、學生課程評價認可度高
通過課后問卷分析,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和認可度非常高,認為教學設計合理,方法靈活,實現了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學生評價達到了97.37%。同時,課程激發了學生參與科技競賽的熱情,開課以來,平均每學期每班的參賽人數為7人次。參賽同學在競賽過程中展現了努力拼搏的精神和職業素養,同時也影響了班級其他同學,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四、結束語
課程思政建設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評價“雙高”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實現“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以計算機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序設計基礎”為案例,介紹了“定、挖、做、評”課程思政四步教學法,同時以一學時的教學過程從課前、課中、課后深入介紹思政教學的具體實施。未來,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進一步融入虛擬仿真技術、新媒體技術等,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新形勢下的全方位滲透。
參考文獻
[1]徐冬梅,趙璐,姚佳超,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環境毒理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9(19):183-184.
[3] 張禹石,孫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現存問題及三維突破路徑 [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6):28-33.
[4] 湯琳,周鵬,洪 玲.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與實踐路徑探索-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0(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