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 秦志華 陳曉麗 明湘虹 袁瑛


作者簡介:鄭宏,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結核病的診治與預防。
通信作者:袁瑛,大學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結核病的診治與預防。E-mail:x1986zq@163.com
【摘要】目的 探究肺結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預防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并進行抗結核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1個月后有無發生藥物性肝損傷可分為損傷組(32例,有肝損傷)和未損傷組
(48例,無肝損傷)。將所有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結果 損傷組患者中年齡≥ 40歲、有糖尿病史、有肝臟病史及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乙肝病毒脫氧核糖苷酸(HBV-DNA)水平過高的患者占比均高于無損傷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40歲、有糖尿病史、有肝臟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過高均是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危險因素(均P<0.05)。結論 針對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 40歲、有糖尿病史、有肝臟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過高,可根據上述因素及時評估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態,早發現及早預防,精準預測以采取相應治療措施,降低藥物性肝損傷對患者影響。
【關鍵詞】肺結核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抗結核藥物 ; 肝損傷 ;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6.010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6.035
肺結核是臨床較常見的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的一種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其發病率較高。肺結核早期治療可取得滿意預后,疾病發展可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增加肺部繼發感染、肺源性心臟病、胸腔積液、氣胸等,如未及時進行治療,可嚴重威脅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健康[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表示患者體內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患病后患者肝臟部位存在炎癥,且合并肺結核會增加治療難度,并進一步影響患者健康[2]。針對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提供抗結核藥物治療時,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吡嗪酰胺、異煙肼、利福平等,雖然藥物能夠準確針對疾病進行治療,但有部分患者治療后存在藥物性肝損傷情況,故而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有利于早發現、早干預來降低藥物性肝損傷風險,確保患者健康及治療有效性[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對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并進行抗結核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后有無發生藥物性肝損傷可分為損傷組(32例,有肝損傷)和未損傷組(48例,無肝損傷)。納入標準:⑴符合《肺結核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 [4]中關于肺結核的相關診斷,經HBsAg檢測結果呈現陽性;⑵藥物性肝損傷的判定標準:單次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或血清總膽紅素(TBiL)>2×ULN為肝損傷[5];⑶患者認知及神經功能正常,可自主表述自身意愿及控制活動;⑷病歷資料完整無遺漏缺失。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神經功能損傷或精神疾病;⑵經檢查確診惡性腫瘤疾病,且腫瘤組織存在擴散表現;⑶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⑷合并前列腺疾病的男性。本研究經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實施。
1.2 檢測方法 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3 5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備用,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桂械注準20172220142,型號:URIT-8036)測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LT及TBiL水平,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乙肝病毒脫氧核糖苷酸(HBV-DNA)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單因素分析。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史、治療情況(初次藥物治療、復次藥物治療和耐多藥結核治療)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⑵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單因素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出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單因素分析 損傷組患者中年齡≥40歲、
有糖尿病史、有肝臟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
HBV-DNA水平過高患者占比均高于無損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影響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賦值,變量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40歲、有糖尿病史、有肝臟病史、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過高是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肺結核是臨床感染科及呼吸內科常見疾病,主要由肺部感染結核桿菌導致。肺結核疾病形成后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咳嗽、咳痰、痰中帶血或咳血等癥狀,疾病進展下可出現低熱、乏力等癥狀,且由于疾病可通過患者咳嗽或打噴嚏進行傳播,對其家庭及公共衛生均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針對肺結核患者需要盡快隔離并給予相應治療[6]。肺結核患者合并HBsAg陽性患者除了有肺結核癥狀以外,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細胞病理損害,缺乏有效干預情況下則會誘發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疾病,嚴重威脅患者健康[7]。目前臨床針對肺結核患者多采用抗結核藥物治療,通過藥物作用針對結核分枝桿菌進行抑制和滅殺。而在針對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治療過程中,因治療周期較長,藥物或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后會對肝臟造成一定的損傷情況,可增加治療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治療效果[8]。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40歲、有糖尿病史、有肝臟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過高是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獨立影響因素。年齡≥ 40歲的患者,其各項身體機能及狀態均會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身體機能、肝臟代謝及解毒功能明顯較青壯年弱,在處于疾病狀態下,各代謝臟器壓力驟增,從而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概率相對較高[9]。臨床在制定化療方案時需要非常謹慎,選擇那些肝毒性較小的藥物,在治療過程中也密切監測可能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指標,一旦出現輕微異常則及時處理;另外,應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多吃清淡的蔬菜和水果,增強運動,提高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已經累及各個器官,各個功能受到影響,且用藥時間較長,多種藥物聯合治療更易導致藥物性肝損傷,應定時進行糖化血紅蛋白、肝功能的檢測,并培養健康的運動習慣、調節飲食方案、控制體質量,及時糾正血脂異常,應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對肝損傷較小的降血糖藥物進行干預[10]。既往患脂肪肝或者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臟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傷,可影響肝臟血流灌注,降低肝藥酶活性,導致藥物清除率較低,容易增高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風險。AST、ALT是肝細胞中的一種酶,當肝細胞受到損傷時,AST、ALT會釋放到血液中,導致AST、ALT水平上升;TBiL是肝損傷的主要實驗室指標之一,TBiL的升高可能提示肝細胞損傷、肝細胞壞死或者肝細胞破壞,以及肝細胞外膽紅素的排泄障礙。因此臨床對該類人群進行抗結核治療前應檢查患者肝功能情況,并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應在密切監測下選擇對肝臟損傷較小的保肝藥物進行治療,及時發現AST、ALT、TBiL等指標的異常變化,及時停用對肝臟損害較大的藥物[11]。
HBV-DNA ≥ 1×103 IU/mL表明乙肝病毒(HBV)處于復制狀態,持續復制的HBV可促進肝臟炎癥環境的形成,且慢性病毒感染可增加炎癥相關的細胞因子及細胞表面標志物水平,上調刺激分子的表達并觸發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導致藥物超敏反應的發生。因此,對于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在抗結核治療前,常規檢查HBV-DNA載量,當HBV-DNA ≥ 1×103 IU/mL時,應加用抗HBV的藥物來預防HBV-DNA載量過高,同時避免使用對肝損傷較大的藥品,避免接觸乙肝患者的血液和體液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與他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
綜上,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較大、有肝臟病史、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過高,及時做出相應處理以規避藥物肝損傷風險,可提高治療效果并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但本研究中此類患者樣本量較少,未來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驗證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嘉麗娜·阿不都外力, 古力米熱·依明, 周勇, 等. 復治涂陽耐藥肺結核患者耐藥分布及6月末痰菌未陰轉的影響因素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 2021, 26(6): 825-830.
肖琴美, 邱強. 抗結核方案聯合抗病毒方案治療肺結核合并E抗原陽性慢性乙肝病毒攜帶患者的臨床療效[J]. 當代醫學, 2022, 28(16): 88-90.
莫炳東, 唐彩霞, 張鵬, 等. 肺結核合并HBsAg陽性患者抗結核治療后發生肝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J]. 廣西醫學, 2022, 44(24): 2872-2875.
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等. 肺結核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9, 18(8): 709-717.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藥物性肝病學組. 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5, 31(11): 1752-1769.
鄭軼玲, 段冉, 李靜. 超聲造影在胸膜下肺結核與肺癌鑒別診斷中的準確性: 評《胸部疾病影像鑒別診斷》[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23, 29(6): 282.
宋紅煥, 李國莉, 邵燕, 等. 擴大GeneXpert MTB檢測范圍對病原學陽性及耐藥肺結核患者發現率的影響[J]. 江蘇預防醫學, 2023, 34(3): 275-277.
李任, 蘇慶全, 黎運. 62例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治療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其防治對策[J]. 抗感染藥學, 2021, 18(5): 724-726.
遲旭, 漆沄, 陳娟, 等. 初次抗結核治療誘發藥物性肝損傷臨床特點及發病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陜西醫學雜志, 2019, 48(1): 67-70.
張洋婷, 盧學昭, 李曉娜, 等.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藥物性肝損傷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防癆雜志, 2022, 44(1): 64-70.
劉雙平, 伍偉平, 曾慶銓. 藥物性肝損傷致病相關因素分析[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8, 27(7): 8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