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內容,新時期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闡述了新時期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系,分析了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原則,進一步探究了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學生教育;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9-0148-04
一、新時期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系
新時期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傳統文化正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融合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質,還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第一,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形成全面的精神面貌。通過學習古代哲學、詩詞書畫等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從而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覺性。例如,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可以通過閱讀《論語》《孟子》等傳統文化經典,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形成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文化視野。
第二,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文明素質。傳統文化內蘊著豐富的人文教育,強調尊重他人、慎重選擇、謙虛謹慎、愛國愛民等,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文明素質,增加他們的群眾基礎。例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倡傳統文化中的后世奉行、忠誠友善等思想,將其融入講解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讓大學生聯想人生與社會體驗,進行深度思考。
二、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底蘊,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源。例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體系,都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思想啟示。此外,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戲曲文化、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獨特的審美體驗,提高其文化鑒賞能力。其次,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強、知識面廣,他們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借助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最后,新時期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新時期傳統文化不僅強調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養,也注重身體修養和行為習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不僅可以提高個人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也可以培養自身的道德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思想、道德價值。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和沖擊。因此,將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使其在當代社會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播。其次,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將對未來的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新時期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刻的思想啟示和文化熏陶,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和引領社會的發展。最后,新時期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華傳統文化作為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符號,可以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出貢獻,同時也可以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創造出更加獨特、多元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
三、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原則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理論基礎。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首先,馬克思主義代表著一種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和認識新時期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其次,馬克思主義具有自我修正和發展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和挖掘新時期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優點,同時也能更好地指導和規范教育實踐。[1]最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有利于增強思政教育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是指在社會發展中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堅持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原則。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以人為本的原則能夠讓我們更加關注和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關注他們的需求和利益,進一步滿足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需要。[2]其次,以人為本的原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和挖掘新時期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和人性關懷,從而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最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能夠使得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注重發掘和培養大學生的多元智能和創新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
(三)堅持繼承創新的原則
繼承創新是一種開放、進取的理念和方法,是指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和發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發揮更大的作用。新時期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堅持繼承創新的原則。首先,繼承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的基礎,具有歷史性和傳承性的特點,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歷史文化傳承的發展。其次,創新是使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必要手段,可以幫助我們挖掘和發現新時期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從而更好地指導和規范教育實踐。最后,堅持繼承創新的原則,能夠促進思政教育更快地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四)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
與時俱進是一種開放、創新的理念和方法,是指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更新和改進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發展。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首先,與時俱進的原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需求,發現和挖掘新時期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元素和現代價值,從而指導思政教育實踐。其次,與時俱進的原則能夠加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同時也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展要求。[3]最后,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能夠促進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
四、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以傳統文化為依托,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首先,從歷史文化傳承角度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通過講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藝術表現等,讓大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心。[4]例如,可以通過講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
其次,從價值觀念引導角度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可以通過講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倫理、人性觀念、家國情懷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5]例如,可以講解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最后,從文化溝通互鑒角度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有著廣泛的溝通互鑒,可以通過比較分析中外文化的異同點,拓展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思政教育內容。[6]例如,可以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大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增強文化自信心。同時,也可以通過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以傳統文化為橋梁,拓展思政教育途徑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智慧,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拓展大學生教育途徑,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從文化活動角度拓展思政教育途徑。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和傳統文化活動,如京劇、昆曲、書法、繪畫等,可以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讓大學生親身感受新時期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例如,可以組織書法比賽、舞龍舞獅表演、傳統文化講座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促進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
其次,從文化交流角度拓展思政教育途徑。傳統文化在世界上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可以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通過組織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開展中外文化對比等方式,讓大學生感受中華文化與國際文化的異同,增強文化自信心和國際視野。[7]例如,可以組織海外交流團隊、開設中外文化對比課程等,讓大學生在國際交流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最后,從社會實踐角度拓展思政教育途徑。傳統文化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責任,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可以組織中華文化志愿服務隊,走進社區、學校、福利院等地進行志愿服務,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中華文化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價值觀,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以傳統文化為紐帶,完善思政教育方法
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道德觀念,提高思想素質。
首先,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推動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將傳統文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可以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探索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8]例如,“中庸之道”可以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合適的發展道路,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其次,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應具備扎實的文化底蘊。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讓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還可以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例如,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愛”“孝順”“忠誠”等價值觀念,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
最后,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推進創新思維的培養。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等思想可以啟發大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自然規律,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四)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健全思政教育機制
首先,建立針對新時期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體系。建立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特點的思政教育體系,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如課程教學、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全面深入地推廣新時期傳統文化,使其在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深入融合。[9]例如,通過開設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來校授課,讓學生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其次,建立符合新時期傳統文化的教育評價機制。建立一套完善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機制,通過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等方面進行評價,深入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例如,通過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感、文化藝術修養等方面的考核,評價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認識能力。
最后,建立符合新時期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在教學資源共享方面,倡導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共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質量和水平。[10]例如,建立高校間的資源共享平臺,共享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五、結語
綜上,融入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新時期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也需要遵循多項原則。在實踐中,可以以新時期傳統文化為依托,豐富思政教育內容;以新時期傳統文化為橋梁,拓展思政教育途徑;以新時期傳統文化為紐帶,完善思政教育方法;以新時期傳統文化為根基,健全思政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 孫志遠,趙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2023,25(01):83-87.
[2] 馬抗美,吳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考與路徑探析[J]. 貴州民族研究,2023,44(01):209-214.
[3] 敖生成.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路徑研究[J].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0):59-61.
[4] 徐露. 中國優秀傳統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 邯鄲學院學報,2022,32(03):94-98.
[5] 王芳芳,劉郁,馬詩語.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及路徑探究[J]. 漢字文化,2022(S2):302-303.
[6] 單敦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10):103-105.
[7] 劉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1):124-126.
[8] 豐嫻靜. 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1):154-156.
[9] 張敏. 中國傳統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討[J]. 福建茶葉,2023,45(01):167-169.
[10] 蔡向陽,鄭柏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特征及其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6):73-75.
(薦稿人:唐湘珍,甘肅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