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為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指引,明確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概念以及教學要求,引起了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也讓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而“整本書閱讀”在新課標貫徹落實學習任務群策略的拓展要求中也有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對此,文章筆者站在學習任務群的視角,分析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施情況,結合當下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新時期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需要來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6-0074-04
學習任務群,分為基礎型、發展型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三個學習任務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承擔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也對應著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成長與發展。
“整本書閱讀”屬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其強調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里讓學生完整地閱讀一整本課外讀物,注重閱讀的連續性以及深入性。就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現狀而言,大部分教師沒有準確把握學習任務群以及整本書閱讀的深層內涵與價值,普遍存在閱讀量不足、類型有限、方法不科學、氛圍不濃厚以及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等情況,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質量和實際閱讀效果,不僅沒能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也沒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群設計時,要從課程單位和課程內容這兩方面入手設定多個存在關聯性的學習任務,從而解決“教師什么教”和“學生學什么”這兩個根本問題,是對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學習評價的整合。
一、 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意義
閱讀本身就是語文學科中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主要在于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眼界的拓寬,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在社會中的生活,而不僅局限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或者應試技巧。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本質上都是為了讓思維認知水平發展還不夠完善的學生能夠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來轉變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思想品質的發展和思維層面的升華,這也就意味著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式對于小學語文學科的意義既包含了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創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更是為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一)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整本書閱讀應統籌安排課內與課外、個人與集體的閱讀活動。”首先,充分利用學校每學期安排的閱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課上進行整本書閱讀。同時,整本書閱讀要結合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閱讀,雙管齊下。其次,整本書的知識,包含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小學階段以敘事性作品為主,其中包含豐富的人物形象和文化信息。最后,學生要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一定相關知識。整本書閱讀為學生保證了閱讀時間,拓展了學習空間,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學生之后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二)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依據實際情況,可以向學生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源,如閱讀書目、參考材料,音頻、視頻等,可以開展共讀、故事朗誦會、閱讀分享等活動,這一教學提示遵循了新課標的理念,為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指明了方向。有了多樣的讀書活動,有了學習資源的推薦,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豐盈學生的閱讀感受,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例如,學生在閱讀《西游記》后,教師可以推薦不同版本的《西游記》影視視頻,觀看后再進行對比,分析著作與影視的異同。教師可以設計“給導演寫一封信”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領略文學著作的魅力。
(三)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新課標的這一教學提示,要求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理解整本書的概況,把握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關注封面、序言、目錄的作用。教師還要開展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這一模式有助于在持續的思考過程中將學生帶入書本世界,在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完成對思維品質的鍛煉,借由量變來完成質變,讓學生能夠在積累足夠的閱讀量與經驗以后獨立閱讀全新的作品,從而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與發散性的提高。
二、 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
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以及根本方向,核心素養始終貫穿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始終,對任務群視域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已經成為如今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思考的問題,以便能夠推動閱讀素養落地,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一)制訂閱讀計劃,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受到年齡的限制,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約束能力普遍較弱,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都是以興趣和愛好作為動力,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需要關注對學生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對此,教師可以順應學習任務群的基本理念來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合理安排閱讀時間。閱讀有計劃,本身就是閱讀的一種能力,學生在規劃的引導下,可以在沒有教師督促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閱讀,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意識,促進其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二)結合教材內容與主題,精選課外閱讀書目
學生閱讀的成效除了受到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影響,還受到閱讀書目的影響,特別是在整本書的閱讀教學,結合學生以興趣和愛好作為先導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來看,教師在設計和開展閱讀活動時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與閱讀主題來精選課外閱讀的書目,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引導和參考,從根本上拓寬學生的眼界和豐富學生的閱讀面,避免出現因為閱讀的書籍類別單一而導致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知識積累不夠均衡與全面的情況出現。新課標中對整本書閱讀的學習內容是分學段提示的。第一學段包括“圖畫書”“兒童集”“童話書”等內容,第二學段包括“英雄模范的圖書”“兒童文學著作”“中國古今寓言、中國神話傳說”等,第三學段包括“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文學、科普、科幻”等方面優秀作品。
以三年級學生的閱讀推薦為例,可以閱讀“快樂讀書吧”推薦的書。如:童話單元,可以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葉圣陶《稻草人》;寓言單元,可以閱讀中國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同時,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除此之外,家長和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閱讀長篇經典童話、神話和歷史故事,如兒童版《山海經》和希臘神話等,從根本上保證閱讀材料的全面性,從而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三)創設具體學習情境,確立目標導向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新形式,能夠更好地將學生引入具體的學習情境中,為學生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在不同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形式。對于小學語文學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而言,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能夠為學生確立更加明確的目標導向,讓學生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故事對話,與人物對話,幫助學生完成對書本內涵的分析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而在實際的閱讀指導實踐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故事情境,使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在腦海中重現故事畫面和重構故事情節。
以《西游記》為例,這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其中包含各種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妖魔鬼怪和湖光山色,在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實際閱讀造成了一些阻礙。那么,教師可以在學生正式開始閱讀前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能夠貼合故事背景與故事情節的閱讀情境作為引入,使學生能夠對《西游記》的故事背景和情節發展擁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和了解。與此同時,還可以將其中一些比較經典的情節改編為表演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人物的理解來進行分角色表演,加深學生對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認識。
(四)設計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發展閱讀能力
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是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因此,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遵循這些基本的原則,利用閱讀實踐活動將不同的學習任務串聯起來,重構教學內容與結構,增強學習任務群的整體性,使單元語文要素能夠有效地分布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中,使學生能夠在探尋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知識的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來設置一些綜合實踐活動,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學生一些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獲得更多語文知識,掌握更多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整本書閱讀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把一本書的內容演變成學習活動,要設計一個核心任務讓學生去完成。教師要將核心任務和學習活動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具體要求后,按照這個任務去做。這樣,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夠在課堂上能得以實現。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材和三年級學生的實際,筆者選取了經典長篇童話《木偶的森林》作為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內容,來組織相應的學習活動。
為了讓三年級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閱讀活動,深入地理解整本書的內容,在整本書閱讀中不斷思考,有序表達與交流,從而獲得語文素養發展,筆者設計了如下的學習任務(圖1)。
《木偶的森林》這六個學習任務都是圍繞一個大的情境任務——一片綠葉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展開的,任務之間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在六個任務十一個互相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師生從閱讀與鑒賞到梳理與探究,最后到表達與交流,在整本書閱讀中開啟了思辨的閱讀之旅。
(五)借由信息技術手段,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實際上,教育的藝術性在于對學生的激勵、喚醒和鼓舞,新課標要求教師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和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認知水平來進行相應的引導,借由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技術平臺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整本書閱讀活動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同樣以《西游記》為例,教師在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時需要以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作為基礎,利用學習任務群來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利用影視化資料來將書本上的文字內容轉化為視聽語言,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播放一些經典的片段或者結合一些專業人士的評價和研究來幫助學生找準《西游記》中的主要線索和關鍵元素,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類似于“西游故事會”“西游人物秀”“西游實景游”等活動,讓學生結合故事內容與任務要求,借助互聯網來查找與《西游記》相關的資料,并通過圖片、歌曲或者視頻等形式在班級上分享自己查找到的內容,引導學生利用通讀、精讀、跳讀等閱讀方法了解《西游記》的文學特點和人物形象,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意識。
(六)編制閱讀評價表,促進教學相長
新課標指出,“要注意考察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等為依據進行評價”,整本書閱讀的評價應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和閱讀后的成果為主要形式。
閱讀過程評價,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閱讀反思單”,從閱讀中的習慣、興趣、方法等方面開展評價,進行反思;閱讀結果評價,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可以通過學生的成果表現來進行,可以針對學生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來設計學習單進行評價等。在整本書閱讀中,師生借助閱讀評價表來促進教學相長。例如,在《木偶的森林》這本書里,筆者圍繞“戲劇表演”(表1)和“愛,有很多種表達”(表2)這兩個環節,設計了評價表。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根本目標以及任務的新課程改革進程中,學習任務群和整本書閱讀的提出,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措施,突破了傳統的單篇閱讀模式的局限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閱讀文本中的深層文化內涵,是對學生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綜合培養,其本質是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學習任務群和整本書閱讀這兩種新型的教學策略進行深度的研究與解讀,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的基本要求來設計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活動,充分發揮教材和課外讀物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語言、情感、思想和思維的綜合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武連潔.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3(4):75-77.
[3]郭海霞.學習任務群視域下整本書閱讀的推進策略:以《窗邊的小豆豆》一書為例[J].教師博覽,2023(9):44-46.
[4]董愛玲.學習任務群理念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快樂讀書吧”為例[J].閱讀,2022(79):7-9.
[5]陳倩榮.學習任務群視域下整本書深度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以核心素養引領下小學語文新課程實踐活動為例[J].教育界,2021(49):94-96.
作者簡介:曾惠真(1986~),女,漢族,福建廈門人,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