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幼兒早期閱讀已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幼兒讀者因其特殊性以及閱讀過程與成人讀者不同,幼兒文本接受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具有伴隨幼兒五官感覺以及心理發展而發展的特點。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還伴隨著幼兒依據已有經驗展開想象解讀去構建自己獨特意義世界的特點。
【關鍵詞】幼兒;早期閱讀;文本接受;過程呈現;意義建構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229—03
引言
1997—2000年,幼兒早期閱讀的概念及其理論由美國的語言學家凱瑟琳·斯諾領銜的早期閱讀委員會最早提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閱讀困難。此理論一經提出即引起了國際教育界對早期閱讀教育價值的重新審視。2001年9月,我國教育部在新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首次明確了幼兒早期閱讀在兒童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及其重要性。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語言領域的“閱讀與書寫準備”部分再次明確提出了三個子目標。近年來,隨著國家以及專家學者們對幼兒早期閱讀重視和提倡,家長也逐漸意識到其重要性,學界對早期閱讀的研究也越來越關注。
國內目前關于幼兒早期閱讀分別從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各方面著手幼兒早期閱讀的研究。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者們,一部分注重兒童文學理論建構;另一部分注重于對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介紹、推廣以及文學批評等;還有少數學者以圖畫書入手研究親子共讀以及幼兒閱讀心理。本文將以文學活動論和接受理論為基礎,側重幼兒作為圖畫書讀者的角度入手來研究幼兒早期閱讀,結合親子共讀圖畫書的案例,對幼兒早期閱讀做深入探析。
幼兒文學的主要讀者幼兒在整個文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并發揮著主體作用。幼兒在早期閱讀活動中,以文本為媒介感知美,進行情感鏈接,發展認知、審美能力及其社會性,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僅包含著幼兒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以及社會性活動,還包含著幼兒的審美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在幼兒早期閱讀中,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參與其中的主體,調動自己的五官感覺,發揮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聽到的語言符號和看到的圖畫符號進行整合加工,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一、幼兒接受方式特點
(一)幼兒讀者接受文本的過程呈現
在圖畫書親子共讀中,幼兒的接受呈現出階段化的發展。最初接觸時,孩子只是靜靜地聆聽,正如孩子在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等都向他展開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不同生理、心理狀況下,幼兒讀者對作品的解讀不同。
幼兒在閱讀時會呈現出對圖畫書文本和圖畫的逐漸接受的過程。一本圖畫書,幼兒會反復閱讀。每一次讀時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只是聽和看;邊聽邊問;模仿著故事中的人物語言和行為表演;自己閱讀圖畫書;講述故事;遇到相同情景可以用儲備的語言等等。
(1)聽賞之聆聽階段。幼兒在首次接觸到一本新的圖畫書,都會聚精會神地調動五官感覺來聆聽欣賞整個故事。從表面看這個過程,幼兒與家長之間沒有任何的語言互動和眼神的交流。但這正是幼兒沉浸于故事之中,進入到一個全新世界的表現。
聽賞之問一問階段。通過聆聽進行閱讀圖畫書的所有圖畫之后,幼兒逐漸會向共讀的家長提出各種問題。在《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圖畫書的閱讀中,幼兒提出了“為什么小兔子要抓住大兔子的耳朵呀”“小兔子為什么緊緊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不放”以及“小兔子坐在大兔子身上準備去哪里”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得我們清晰地感受到幼兒聽賞讀圖的專注。幼兒對圖畫書中的圖畫觀察細致,看到了每一個細節,讀出了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并能預測即將發生的故事。
(2)聽賞之在故事中確證認同。幼兒喜歡反復聽同一個故事,在故事里不斷找到和自己有相同的地方,不斷地進行確證,最終達到認同。一位和母親有短暫分離的幼兒不斷向母親提出“媽媽,我在湖北的時候,你想我了嗎”以及“媽媽,你上班的時候想我了嗎”等問題。這個案例中幼兒在跟母親分離了兩個多月后,頭一次了解思念這種情感,于是在每晚親子共讀時,都會反復地問,聽母親的回答,一次次地確證母親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和情感,與母親做情感的鏈接。
(3)聽賞之演一演。幼兒在聽故事中,認同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故事后,會萌發自己表演的念頭,并且會反復地發出邀請,和熟悉故事的家人一起表演故事中的一個個場景,樂此不疲。表演圖畫書中的故事,是幼兒讀者充分理解故事情節和其中的情感表達以后,使圖畫書與生活發生鏈接,與自己的生活以及情感發生意義,融入了自己對作品的解讀,滿足自己與母親的情感溝通與交流。
(4)聽賞之讀一讀。幼兒在聽賞一段時間后,也會自主閱讀圖畫書。翻開一頁頁的圖畫,沉浸其中,即使不認識其中的大部分文字,依然自得其樂。每一幅圖畫都會講述故事內容,每一頁圖畫與下一頁圖畫之間的空白,幼兒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想象來填補和連接。
在圖畫書《猜猜我有多愛你》中的封面和扉頁的圖畫中,孩子把握住了每一個細節,通過自己的想象來預測故事情節,如孩子發問后自己回答說:“他們去旅行。”
(5)聽賞之講一講。反復閱讀聽賞同一本圖畫書,幼兒在充分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自己可以將故事講述出來。這個孩子甚至不認識其中的大部分文字,也可以完整地講述故事。
這是孩子聽賞圖畫書最終達到了從聽賞故事到自己講述故事,完成自主閱讀的目標,享受閱讀的過程,并能與他人分享故事。孩子熱衷于聽各種離奇古怪的故事,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自己整合加工,立刻分享給小伙伴。
(6)聽賞之用一用。幼兒在早期閱讀聽賞讀圖的過程中,把一個個故事圖畫和語言轉化成類似動畫片一樣的一個個故事,遇到相同的情景時會活學活用。在一次與同事分別時,孩子坐在出租車上離開,望著同事的身影,跟母親說:“我望著越來越遠,越來越小的xx阿姨說‘再見。”這是宮西達也的圖畫書《我是霸王龍》“望著越來越遠、越來越小的霸王龍”這句話的化用。孩子用的特別貼切,同樣的離別場景,孩子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詞語來表達此時此刻的感受。[1]
(二)幼兒讀者接受文本的意義建構呈現
(1)想象。想象是幼兒進入圖畫書世界的鑰匙。圖畫書中的每一幅圖畫都是一個電影的分鏡頭,跟下一幅圖畫之間都有一段空白,這一段空白需要幼兒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來補充,將前后兩幅圖畫連接起來。在圖文并行的圖畫書中,圖畫和文字一樣承擔敘事的任務,有時圖畫還包含敘事的另一條線索。幼兒在聽賞讀圖中把圖文兩條線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例如,圖畫書《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文字部分并沒有出現狐貍這條線索,幼兒只有仔細讀圖才能發現這條線索,并調動自己的想象填充故事充滿趣味性的內容,而不是稀松平常的文字,只敘述母雞蘿絲的散步路線。
(2)解讀。在整個聽賞讀圖過程中,幼兒讀者調動了五官感覺投入到圖畫書閱讀中,整個身心都在了解故事情節、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等。在一次次地閱讀中,完成了整個圖畫書作品的解讀,構建出一個個性化的故事世界。幼兒讀者的解讀具有個性化特征,與其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相關,也與幼兒讀者獨特的人生經歷相關。個案中的幼兒和母親經歷了分離,圖畫書《猜猜我有多愛你》幫助孩子從分離焦慮、惶恐和傷心的情緒中逐漸走出來,也緩解了母親因為分離帶來的愧疚感,使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逐漸修復。圖畫書中的圖畫符號不斷地將幼兒讀者帶回到生活場景中,使得幼兒讀者的問題“愛還是不愛”一次次得以解答。在這個意義上,這本圖畫書是幼兒讀者依據自己的經歷和心理狀況賦予了圖畫書文本獨特的意義。
(3)建構。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活動不只是作者創作活動,它還應包括文學讀者進行閱讀鑒賞的活動。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鑒賞,作者創作的文本才能實現其價值。”[2]圖畫書是兒童文學作品的一種,只有幼兒讀者為主體參與閱讀與鑒賞,作者創作的文本與圖畫方能實現其價值。在整個聽賞讀圖過程中,幼兒讀者依據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征、已有的經驗以及人生經歷對作品進行加工和解讀,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圖畫書這一特殊的文學作品,才完成了其文學活動過程。而幼兒的每一次建構都是不同的,每一次的關注點不一樣,都會圍繞著關注點展開想象解讀,建構不同的意義世界。
二、成因分析
(一)幼兒讀者的特殊性
早期閱讀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學齡前不識字的幼兒。他們對圖畫書文字內容的領會需要陪伴者的講讀以及自主觀察閱讀圖畫來實現;幼兒此時的智力和生活經驗還正處于形成期,需要從多方引導。探究幼兒在早期閱讀中文本接受的特殊性,首先源自于幼兒讀者的特殊性。幼兒讀者的特殊性是由幼兒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的特殊性構成的。
1.生理層面
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幼兒對文本的接受是以幼兒生理器官的感覺,運動機能為生物條件和基礎的,幼兒在閱讀中調動整個身體進行閱讀。正如美國美學家H·加登納所說:“一個聽音樂和聽故事的兒童,他是用自己的身體在聽的……他對這種藝術對象的反應都是一種身體的反應,這種反應也許彌漫著身體感覺。”[3]因此,幼兒讀者的閱讀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覺和快感為基礎的。
2.心理層面
3—6幼兒的心理特征是很突出的。幼兒心理的各方面都處在形成時期:幼兒感知事物尚處于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階段;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概括能力較低;他們判斷、推理能力、理解力尚處于發展中;從幼兒想象的主題容易變化;想象與現實常常分不清;3—6歲的幼兒易以想象過程為滿足。幼兒時期是言語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因此,幼兒此階段心智模式尚未形成,還在建構期,但是幼兒的身心一致,更側重于感受以及情感的表達。
3.文化層面
圖畫書是一種特定文化背景的產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幼兒生活在大的社會背景中,自然有其時代的文化印記。抽象的心理過程是不可能存在的,幼兒讀者的心理空間其實也就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空間。[4]幼兒的生命進程是從自然人逐步成為社會人的過程中非常特殊的一段;隨著幼兒的發展,其社會文化層面在不斷地橫向拓寬和縱向加深。
(二)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的特殊性
閱讀是讀者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接收和處理讀本傳遞的信息,把信息從一系列密碼式的符號轉變為充滿意義的觀點和判斷,從而改變閱讀者本身的思維活動。閱讀是一項極具實踐性的活動,只有在閱讀中反復實踐,才能學會閱讀。幼兒不是天生就具備閱讀能力的,而是后天習得。
幼兒因不認識字,雖不能認出文字符號,但可以聽得懂語言符號。幼兒的閱讀是一個將視覺和聽覺所接收到的符號進行意義處理的過程,關鍵在于對符號的理解和加工,而思維與語言的介入是完成這個過程的必要條件。已有的心理學教育學研究都將關注點放在認知或言語習得上,但是筆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構建意義的世界,主要發展的是情感,認知只是附帶的,是輔助情感的。情感發展的完善與否,決定著幼兒心智模式是否完整。因此,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發展情感是極其重要的。
三、結語
幼兒早期閱讀是幼兒作為讀者來參與文學活動,是幼兒文學推廣和普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閱讀中,因為幼兒與成人讀者在生理、心理和文化層面的差異,幼兒文本接受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具有伴隨幼兒五官感覺以及心理發展而發展的特點,并且這個發展過程中還伴隨著幼兒依據已有經驗展開想象解讀去構建自己獨特意義世界的特點。幼兒的早期閱讀主要是指向情感發展的,感知覺以及認知的發展只是附帶的。這個動態發展過程呈螺旋式上升,中間出現反復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宮西達也.我是霸王龍[M].楊文,譯.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H·加登納.藝術與人的發展[M].蘭金仁,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4]袁毅.淺論兒童文學的翻譯[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幼兒早期閱讀文本接受綜合研究—基于圖畫書閱讀》(項目編號:GH—15115)。
作者簡介:姚彤(1983—),女,山西運城人,研究生,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早期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兒童文學理論、文藝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