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新時代下培養出政治素質高、能力本領強、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少數民族人才,有利于民族地區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本文闡述了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重大意義,分析了當前內地高校在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現實性、客觀性的共性問題,并針對共性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為內地高校完善優化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
2023年10月2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環。隨著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有序擴大少數民族學生的招錄比例,高校的生源結構因而趨向多元化,少數民族學生成為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因此,在新時代下高校如何創新工作方法,教育好、管理好、服務好少數民族學生成為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重大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興之基。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筑牢人才基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關鍵一環。抓好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有利于實施“精準滴灌”,幫助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少數民族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涵養學識,努力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高度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人才。[1]因此,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守正創新、譜寫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二)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
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力軍。然而少數民族學生多數來自于民族聚居地區,生活成長環境不同于漢族學生。由于同一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具有相同的語言和生活習俗,民族情感比較濃烈,他們之間相處起來更有親近感,這種親近感會進一步將同一民族的民族生聚集在一起,[2]形成小團體,這將不利于民族生適應高校的生活。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
(三)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現實需要
近年來,少數民族大學生被策反參與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時有發生,進一步凸顯了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總體國家安全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是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不斷融入總體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扎實做好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填補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的認知空白,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國家安全意識。
二、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有待增強
當前,部分內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處于欠深入的狀態。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充分融入少數民族學生的工作。部分內地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活條件改善、學業幫扶提高、保安全保穩定等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使少數民族學生較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但部分高校較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少數民族教育工作。一方面,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其聚居地區接受中學教育,其高度保留了原有的生活和思維習慣,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會比內地中學單薄,導致這類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內地高校后無法與高等教育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銜接,在邏輯結構方面也容易出現斷層[3];另一方面,從事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將精力放在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適應、就業創業以及人身財產安全穩定等情況的引導上,大量的工作使其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不足,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系統化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數民族學生中的影響力也有所降低。
(二)教育管理隊伍專業性有待提高
由于多數內地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數量占比少,且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仍處于探索的階段,因此大多數內地高校配備的少數民族學生專職管理教師人員不足[4],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一般多由一線輔導員負責,多數輔導員身兼多職,忙于面上的事務性工作,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缺乏必要的了解,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家長不會講普通話,導致在開展家校聯系時會出現溝通障礙,家校聯動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教師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具有明顯的民族特性,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就意味著要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去做好工作,組建專業化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團隊是非常必要的,但就目前來看,大多數內地高校缺少專業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團隊,部分內地高校雖有建立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團隊,但其專業化程度較低,遠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換言之,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團隊的專業性欠缺制約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被動局面。
(三)教育管理規劃與機制有待完善
現階段,我國高校大多在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方面沒有專門的制度和準則[5],部分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統深入的探索研究,在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方面缺少統一的規劃布局,沒有制定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指導準則。高校人事部門與學生管理部門在制定少數民族學生一線管理者的工作考核體系方面缺乏系統聯動,出現激勵機制不到位等情況;部分高校黨委對少數民族學生一線管理者的科研政策傾斜度不足,缺少科研平臺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學生管理部門和二級學院對部分優秀管理經驗沒有形成總結,未及時建立或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指引少數民族一線管理者的工作開展。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如能得到高校黨委的政策支持和各部門的通力協作開展,將對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產生積極效應,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
三、新時代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對策
(一)創新融入方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面向各族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到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上,高校要始終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引領,打造系統化的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體系,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敏銳性。一是要建立完善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結構化標準化的知識內容體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在少數民族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四史”、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系列為主題的活動,引導其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堅定四個自信,真正做到入腦入心;二是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貫穿融入到各類少數民族的特色活動中,構建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學生實踐活動的體系,通過民族習俗交流會、民族特色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團日活動等各類少數民族學生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斷塑造少數民族學生的正確三觀,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扣好思想上的第一粒扣子。
(二)重視綜合素質,構建專業人才隊伍
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成效,更好地開展相關的工作,離不開建設和培養一批優秀的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一是招聘專業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熟悉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背景的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這類人員能夠較好地根據少數民族特點準確開展工作,在日常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中,尤其是家校聯動方面,對于不會講普通話的少數民族家長,專職教師可以使用民族語言交流,能夠全方面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和效果;二是對既有的思政教師、思政輔導員和少數民族學生管理者開展培訓,圍繞民族地區的民族風俗文化和民族特點、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方法技能、民族政策、法律法規等知識內容展開,提高既有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專業性和有效性;三是建設少數民族專業教師團隊,團隊人員類別主要有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有民族地區生活經驗的教師以及研究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教師,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團隊的力量,推動高校少數民族工作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6];四是要求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意識要加強,有針對性的對其開展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少數民族工作管理者的責任感,使得工作的落實更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管理目標[7]。
(三)聚焦全面發展,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為實現少數民族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建立并完善高校少數民族教育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勢在必行。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高校黨委應指導校內涉及少數民族業務的相關管理部門深度聯動,牽頭研究制定系列制度方案,全力構建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常態化機制,推動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一是高校可將少數民族的相關政策、文化習俗等內容納入思政教師、思政輔導員和少數民族學生管理者的培訓以及考核體系,進一步提高整體思政工作者的民族工作水平,為打造職業化和專家化的少數民族工作隊伍奠定基礎;二是高校可以出臺相應政策,引導和激勵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進行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教育等內容的科學研究,讓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研究可持續性,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水平,形成良好的研究探索氛圍。三是進一步細化和總結現有的工作經驗,系統性結構性完善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業幫扶機制、資助育人體系機制、生活保障機制、心理健康疏導工作機制、危機干預和處理機制,為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學生活保駕護航。
四、結語
高校作為少數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的陣地之一,肩負著培育新時代少數民族青年的重任。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砥礪前行,加快構建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打造高效可持續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體系,自覺擔當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使命,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長為社會主義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和國家提供少數民族人才支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1] 郝媛.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服務管理工作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0(06):46-49.
[2] 牛宇飛.新時代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探究[J].智庫時代, 2018(33):268-269.
[3] 李佳.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 2021(07):105-107.
[4] 孫家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84):189-190
[5] 劉洋.新時期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探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2):46-48.
[6] 巴玉璽.十年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05):50-55.
[7] 阿利·熱合買提.淺談內地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教育與管理:以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新疆學生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35):285-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