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秀麗
【摘要】本文意在探究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整合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整合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然后,本文從確定整合目標、設計適當的跨學科項目、培養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整合教學的策略和建議。最后,本文通過綜合分析展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實施過程和效果。結果表明,整合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為后續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提供正向反饋。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教學整合研究?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3-0043-03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對于發展學生的思想品質、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當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教學方法老套、教學內容偏離實際等。因此,有必要對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研究,以便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參考。針對這些已發現的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一些通病:
教學方法陳舊: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參與度相對較低,課堂氛圍較為沉悶,部分學生甚至會發展出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抵觸心理。
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以教科書為核心,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乏味;教學策略則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缺乏雙邊互動性和可操作性;部分教材內容過于理論化、抽象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這會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乏味枯燥感,難以真正迸發學習興趣,步入教科書情境之中。
缺乏評價方式多元化:許多學校課堂教學中常以結課測試等定性指標作為絕對的評價方式,淡化了對學生的綜合、客觀評定,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實際表現和能力,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關注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其他能力的培養。
缺乏跨學科整合: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教學整合不夠充分。這引發起學生缺乏對不同學科不同知識的聯系能力,影響了對知識的認知和實踐。
教師隊伍專業能力的差異: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諸如城鄉發展差距、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導致小學道德與法治專任教師隊伍的水平、專業化程度相對存在差距;部分地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資源較為匱乏,難以滿足教育教學需求。除此之外,缺乏高水平、全面的課程資源也是相對突出的問題之一;部分教師缺乏足夠的法律素養和教學經驗,而這也會引發教育教學質量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存在差距。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如果能探究出一套適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整合方法,且該方法將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那么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助力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個性化發展也將起到較大作用。
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們也不難發現,不論是其他學科的教學,還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客觀地講,其在鄉村地區所面臨的問題較多,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活力不足、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制約了鄉村教育的發展。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實施一套解決措施,以優化課程內容、加強師資力量、提高辦學活力、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等方面為著力點,為農村地區教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支持。而這樣,也能夠為新時代農村專任教師人才的培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優化課程內容:鄉村教育需要更多地融入鄉土文化,增加一些特色地方課程、鄉村校本課程,利用鄉村中獨具特色的資源來開發課程、踐行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了解并熱愛自己的家鄉,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加強師資力量:近些年來,鄉村教師“離開農村,前往城市”的趨勢愈加明顯,這是特定經濟背景、社會發展下的趨勢;但從教育角度來說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應鼓勵和支持優秀的教師留在鄉村,提供必要的培訓和資源,提升他們的教學水平和熱情,促進鄉村教育教學振興,長足發展。
提高辦學活力: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來激發鄉村地區的辦學活力,它包含但不止于加大教育教學經費投入分配比例,優化維護鄉村教育教學設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同時也應該樹立城鄉均衡發展、幫扶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推進城鄉均衡發展的鄉村振興觀深入人心,強調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推動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
堅守“教學相長、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的教學價值本體性:正如中國古代先哲們的思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升入好學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積極引導學生,使其能做到正確運用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來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亦能做到遵循道德守則的良性發展態勢。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教學整合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建構主義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社會文化理論、多元智能理論。這些理論基礎則為我們當下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必要性指引了一定的方向,也奠定了扎實的教學整合理論基礎。深入剖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必要性,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授課基本信息:這涉及到教學的基礎層面,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名稱、授課的專任教師、授課教師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教學大綱、授課的時間、地點等。這些于我們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有序運行和科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內容:這是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核心部分,包括課堂知識的講解、解題思維的訓練、學習能力的培養等。通過剖析教學內容的必要性,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深刻認識教學主次點,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確保關鍵知識點的深入講解,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并能根據教學重難點來進行著重教學、定點教學。
學情分析:通過了解學生的自身特點、學習習慣、學習困難等多方面因素,可以更好地進行針對性教學,依據學生的情況來優化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并以此來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我們應當認識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其重中之重,它引導了教學的方向和路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自身的方法論和教育教學觀。深入剖析教學目標的必要性,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自身目標導向,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現有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資源,如教材、云平臺、多媒體設備、實驗室設施等,不僅可以較為直觀地提升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形式,更易于使學生迸發出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獨立思考、自覺探索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
通過對現有多種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并整合其他模塊,這包括但不限于地方鄉土課程特色、所在學校教學設施條件、道德與法治專任教師自身的教學優勢等。他們反映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獨特性和不同專任教師的教學特色風格,有助于講授課程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提高。總的來說,從多角度、全方位綜合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必要性,可以使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對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整合有更加深入和有效的認知。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是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項目或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進行的教學技術論證。它涉及對教學資源的評估、對教學方法的判斷、對課程設計的審查、對反饋機制的考量以及對可持續性、教學技術支持、師資培訓等多方面的考察。同樣,深入剖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可行性,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為了支撐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是否有足夠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專任教師、恰當適合且有利于促進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專門教材、豐富多樣的設備設施和符合教學標準的教學場所等教學資源來支持道德與法治的整合教學活動。除此之外,所選用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習理論、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也是教師們講授這門整合教學課程時所應當留意的。
課程設計:課程的結構、難度和深度是否合適,是否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來說同樣至關重要。好的課程結構,恰當地分配授課、練習、課外拓展的時間,能夠有效地抓住學生學習時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及課程授課時的質量。
反饋機制:是否建立有效的評估和反饋機制,以便持續跟進并據此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教學策略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可行性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所謂調節反饋,既是教師自身的自我反思,同時又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向學生、家長以及學校負責任的體現。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通過建立有效的評估和反饋機制,則會有助于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傳道授業解惑也”。
教師專業水平能力培訓:小學道德與法治專任教師的專業水平高低,能否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方法和新興教學技術依然是我們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之一。如果涉及到在線教學或技術輔助教學,相關技術基礎設施和支持是否足夠,我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專任教師隊伍是否能夠熟練操作、得當運用也是一個不斷磨合發展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督促、組織師資力量進行學習和可持續性教學發展,方能實現更大程度上的教學質量整合。
五、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策略和建議
坦率地講,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策略和建議也可以看成這門學科進行整合教學時的一種教學范式,旨在將先關聯的一些不同的學科或技能整合到此課程項目之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以下為整合教學時的策略和建議:
選定整合目標:首先應選擇好整合教學時的范疇和目標,通過選擇其他一些合適的學科或技能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整合,并依據學生的思維范式和學校的教學資源來恰當抉擇、整合。例如,可以將語文、歷史、地理、科學方面的知識和小學道德與法治進行整合教學,并在此過程之中將語言藝術、社會研究等諸多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良性知識融合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
設計適當的跨學科項目:設計跨學科的項目時應當激發學生運用多重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所面臨的學習困難。教師亦應當在此過程中列舉分享出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如提供相關的書籍、視頻、在線課程等資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而教師如果在此基礎上采用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法(如使用項目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探索學習,則會較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
發展教師的整合教學能力:對于教師來說,若想更好地實施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的整合教學,具備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必不可少。上級教育局、學校等機構組織可以通過培訓、研討會等方式提高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通過建立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教學評價,則會相對客觀地顯現和訓練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與此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和學生認識到此次整合教學的質量如何,如何對存在的問題針對性解決并持續跟進。
六、結束語
伴隨著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整合研究的不斷持續深入發展,整合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在整合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按照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順序和身心發展特點,將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社會法治意識。同時,我們還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讓我們共同努力、戮力同心、從做中學,從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找尋更為高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整合教學的路徑,為培養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四有學生而努力奮進。
參考文獻:
[1]胡興海.農村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改革與開放,2010(12):126-126.
[2]張劍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6):141-142.
[3]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7):25-27.
[4]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1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