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軍
【摘要】初中的數學學科是一門注重知識應用的科目,對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觀念注重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互進,適應初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滿足初中學生的求知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鑒于此,初中的數學教育工作者要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教育觀,在科學的教學策略指導下切實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初中數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3-0097-03
教學、學習、評價是課程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三個組成部分,與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等直接掛鉤。將教學、學習與評價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初中數學課程的授課中,教師要貫徹以評促學、以評定教、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1],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教、學、評三者結合的優勢,切實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各項數學能力。
一、初中數學貫徹“教、學、評”一致性的意義探究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教、學、評”一致性的教育觀念區別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程教學觀念,前者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主體,以及評價的主體,“教”與“評”二者都圍繞學生“學”的實際狀況展開,針對“評”反饋出的教學結果可以調整教師的教學計劃,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既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尊重了極個別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優化數學課堂設計
初中數學教師將教、學、評三者統一于數學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課堂評價的過程,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突出重點,層次分明。教、學、評三者的結合也對教師設定課堂教學的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提出了更加嚴格、更具針對性的要求,有利于教師在全新的教學計劃指引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來自多方的評價,從而精簡授課內容,優化課堂中的流程設計,開展高效的課堂實踐活動,有效避免教學內容繁瑣雜糅,減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負擔,數學課堂設計更加合理化與科學化,使數學課堂迸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為學生構建起更高質量的數學學習課堂。
二、初中數學貫徹“教、學、評”一致性的現存問題
數學學科雖然具有較高的邏輯性與抽象性,但與現實生活依然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部分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善于將教、學、評三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關注生活中蘊含著的數學知識,學生不會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在學習中體會不到數學知識的趣味,無法利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造成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脫節,不利于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無法對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遷移,更無法培育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阻礙學生提升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2]。
三、初中數學貫徹“教、學、評”一致性的路徑探究
(一)以評價為基準,制定教學計劃
教學目標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起導向作用,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實現教、學、評三者的高度融合,就要參考數學課程的評價標準,制定好數學課堂的教學計劃,實現“教”與“評”的有機統一。在此基礎上設定出的教學計劃,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多重心理需求,增強學生“學”的實效。
初中教師需要深入剖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針對課堂教學提出的相關要求[3]。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解放自己的思想,改革數學教學的方法,由數學課程忠實的執行者轉變成課程決策者,開發更多的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出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基于此,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數學問題,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以北師大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課“有理數”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在制訂這一章節的教學計劃時,要先對本章節的知識內容作準確的定位。“有理數”這一小節是本章“有理數及其運算”的第一節,是學習后續知識的基礎,教師本課的教學效果也直接影響了后面課程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制訂本節的教學計劃時,要把握好教學的方向,不應為學生設置難度系數過高的教學計劃,以打好基礎,培養對有理數這一部分知識的興趣為主,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情況與基本技能掌握狀況。
在明確好教學計劃的方向后,教師需要確定有理數章節的教學目標,使教學計劃層次分明,提高教學計劃的可行性。教師可以采用多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為學生制定知識技能層面、過程方法層面以及情感態度層面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條理性。在知識技能層,學生需要理解有理數代表的意義,學會對有理數進行分類,并且要了解0在有理數分類中的重要作用;在過程與方法層面,學生要樹立起分類討論的學習觀念,掌握正確歸類的能力;在情感與價值觀層面,學生要通過聯系與發展,對立與統一的方法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在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為學生劃清學習的重點與難點,使教學計劃重點突出,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服務。教學計劃制訂完成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知識理解情況以及技能掌握情況,判斷學生是否跟上制訂的計劃進度,適當選擇加快或者推遲教學的節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改善計劃,使計劃真正起到引導教學,提升數學課堂效率的作用。
在教師制訂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充分參考了新課標的評價建議要求,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在把握本課教學方向、理清教學重難點、設定分層式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訂出科學的教學計劃,并且在教學實踐中適時調整,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有效的路徑指引,體現了教、學、評三者的和諧統一。
(二)以評價為指引,優化課堂設計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價值,利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完善課堂評價體系,優化課堂流程設計,提升數學課堂流程設計的科學性,彰顯出“評”的價值,使“教”與“學”統一于“評”,使“評”服務于“教”與“學”,增強數學課堂的活力。
診斷性評價旨在了解學生的已有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儲備,數學教師對學生開展診斷性評價有利于確定教學的起點,調整課程教學的重難點,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與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相適應,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首先可以對學生掌握的幾何知識情況進行初步摸底,觀察學生對于幾何知識是否感興趣,了解學生對于之前學過的圖形移動變換、面積體積等知識的掌握情況,在了解學生幾何知識的學情基礎上,設計出與學生現階段發展需求與實際能力相適應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幾何學習上取得最大程度的進步。
形成性評價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設問、書面測試等形式展開,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為學生找出問題的根源,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節“探索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合理設問,檢驗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如“在△ABC中,D是BC上的一點,若AB=10,BD=6,AD=8,AC=17,求線段CD的長。”這道題目要求學生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進行解題,考驗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如果學生難以靈活變通,教師就要及時優化教學流程,在平時的數學練習中增加變式題的訓練,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會運用逆向思維等多種開放思維思考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
總結性評價關注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數學教師對學生開展總結性評價,不僅可以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本學年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量化,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還可以為下一學年的教學做準備,保證數學教學的連貫性。例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有多少個?對全等三角形這一部分知識理解不夠的學生可能只能找出兩種或三種,于是教師根據這部分學生的回答反饋可以大致了解學生對于全等三角形還存在的知識漏洞,然后提醒這部分學生加強理解與記憶,將判定圖形全等的知識盡快彌補起來。
這三種評價方式完善了課堂的評價體系,為教師轉變教學手段,合理安排課堂內容,優化課程設計奠定了基礎,將評與教、學相結合,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以評價為依托,引導深度學習
初中數學教師在建立與完善課程評價機制的基礎上,可以對評價形式作適當的創新,使學生參與到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來,教、學、評三者深度融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活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展有深度的數學學習。
初中數學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將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學生,使學生自己評估自己,在自我評價中總結成功的學習方法,吸取失敗的教訓,自己鞭策自己,促進學生自我提升。以北師大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知識之后,應教會學生使用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求解法等多種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為學生設置一題多解等解方程題目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求解,學生要盡可能地拓展思維的廣度,運用發散思維對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針對學生的求解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與總結,從求解的正確率、求解速度、求解方法的多少等各個方面展開自我評價。于是學生可以知道自己求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正確率不高,還是做題過慢,或是解題方法單一,又或是書寫潦草等,學生經過自我反思,比傳統以教師為唯一評價主體的評價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更加有利于學生了解自身在數學學習中的長、短板,促進學生彌補短板,堅持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促進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除了開展學生自評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互評的方式,進一步為課堂評價體系增添新鮮活力,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完善數學教學的評價機制,有利于教、學、評三者朝著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共同目標前進。以北師大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廣泛存在的軸對稱現象,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感受軸對稱圖形的設計藝術,并在此基礎上探索軸對稱的性質,了解軸對稱的基本知識。教師可以劃分學習小組,在學習完部分簡單的軸對稱圖形之后,讓學生在小組中利用剪紙設計出美麗的軸對稱圖形,鼓勵學生加強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并在作品完成后,開展小組互評。小組組長可以就各個成員的職責分工、默契程度、合作態度等各個方面展開評價,小組成員也可以對組長從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如有沒有在小組中起到協調統一的作用?有沒有為小組成員樹立榜樣?職責分工是否明確與合理?小組成員內部之間也可以展開評價,可以考慮成員所提出的剪紙圖案是否具有創意性?剪紙過程中是否細心?是否利用軸對稱的知識?是否善于聽取成員的意見等各個方面進行總結評價。在組內通過剪紙合作的形式開展互評,有利于學生從實踐中深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感受軸對稱設計藝術,并且在小組互評中,彌補了自我評價中較為主觀的缺點,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便于學生借鑒他人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數學學習。
四、結語
由此觀之,教、學、評結合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升現代教育的質量。初中數學教師要深入貫徹“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觀念,以評價為基礎,以評促教,提高教學計劃制訂的科學性,優化課堂流程設計。以評促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展開放性、多樣化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實現數學學科的深度學習,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鄭開泳.教學評一致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3(29):4-6.
[2]趙強.初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策略與方法探討[J].名師在線,2023(24):35-37.
[3]趙娣.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的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實踐研究[A]//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 2023教育理論與管理第二屆“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研究論壇”論文集(一)[C]. 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