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璐
恩施揚琴又名恩施絲弦,是湖北省恩施市獨特的曲藝品種,一直以來,多用以琴會友、以交流技藝的方式傳唱,這種特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發展。湖北恩施學院作為民族地區的民辦高校,對本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將基于筆者的基本研究,從恩施揚琴高校傳承的現狀出發,探尋適合恩施揚琴在湖北恩施學院傳承的方法,挖掘高校傳承的意義,探索出一條適合恩施民間音樂高校傳承的新路徑。
恩施民間音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恩施揚琴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區獨有的曲藝品種。隨著老藝人相繼去世,目前的恩施揚琴傳承面臨著種種困境,為保護和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恩施揚琴第六代傳承人周金福老師及后繼傳承人,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除對傳統曲牌進行扶牌之外,還對傳統的曲調填入新詞及內容進行創編,其中創作了許多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的曲目,為恩施揚琴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更好地宣傳了恩施地區的文化特色及先進思想文化政策。
目前恩施揚琴的傳承模式過于單一,主要以政府相關單位對傳承人的保護為依托,這直接造成了民間音樂的受眾固定等問題。且從地方高校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社會的職能角度來看,恩施揚琴作為本土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當地高校的傳承并未形成體系。
湖北恩施學院作為民族地區的民辦高校,對本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若能立足當地積極收集整理傳承恩施揚琴,將地方特色的音調等本土民間音樂精品融入教學體系,既能培養民間音樂的高校傳承人,又能豐富湖北恩施學院課程中的音樂教學內容,從而打造高校的精品課程。
1 恩施揚琴在湖北恩施學院傳承的現狀
1.1 恩施揚琴傳承的前人研究成果
關于恩施揚琴的傳承與發展,目前收集到的研究成果可以歸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研究恩施揚琴的專著。著名作曲家孫邦固《恩施揚琴》一書中對恩施揚琴的源流沿革、曲牌唱腔、演唱形式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記錄并附了曲牌音樂的樂譜,是目前為止對于恩施揚琴研究最為全面的一本書。《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在上集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恩施揚琴的特征,并對恩施揚琴及其人物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收錄了44首基本唱腔,但是書中并未分析曲譜的音樂結構。曲藝學者楓波在《恩施揚琴》一書中對不同形態的音樂腔調作了分類,并對不同類型的曲牌結構體式、功能特點、發展手法及伴奏技巧等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除此以外,還有徐開芳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間曲藝音樂集》、田世高的《土家族音樂概論》、牟廉玖的《湖北民族地方戲劇曲藝集萃》等,在這些專著中,恩施揚琴基本上都有作為論述的一章或者一節甚至只有一小段文字來介紹。
第二類是知網檢索的關于恩施揚琴的文獻期刊。如周瀅婷的《恩施揚琴研究》對恩施揚琴進行了系統的概述,范立男的《土家族恩施揚琴傳統非舞臺化與現代舞臺化表演探究》研究分析了恩施揚琴的兩種表演形式的變化,并以此對恩施揚琴如何在現代化社會中重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際洲、高婭在《恩施揚琴的變遷》一文中呈現了恩施揚琴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曲藝類文獻為解駿的《曲藝音樂中的揚琴》、孫邦固的《我與恩施揚琴》、孟憲輝的《鄂西土家族傳統音樂及分類》、萬生鼎的《湖北省曲藝品種概述》,這類文獻對恩施揚琴進行了一般性介紹,無曲譜記錄,尚無音樂形態分析。除此以外,還在與恩施地區或者土家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文字中提到了恩施揚琴,如何起群的《恩施州特色文化資源及保護情況綜述》、董素云和熊尚全的《三峽地區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與特征分析》。
第三類是報紙上提及的有關恩施揚琴的新聞。2007年,恩施揚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恩施揚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恩施揚琴《鬧新房》參加了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榮獲三等獎。2016年,代表曲目《鎮船石》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獲得了兩個金獎。而這類的報道主要集中在《恩施日報》和《湖北日報》上,內容主要是弘揚土家民族文化,呼吁更多的人來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
第四類是與恩施非遺保護類相關文獻和論文。如史江洪和黃柏權的《恩施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若干思考》、彭振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思考——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為例》、周興茂和肖英的《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瀕危與保護》、黃柏權的《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由于并未檢索到恩施揚琴校園傳承的期刊文獻,故筆者檢索了“民間音樂高校傳承”的關鍵字,收集到以下幾類文章:
第一類是關于高校民間音樂傳承分析。謝麗文的《談大學校園內的民間音樂教育與現代傳承》指出高校應該抓住機遇,發掘原生態音樂資源,培養出具有音樂專業技術又有人文背景的人才;陳陽、張繹如的《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在大學的傳承》將民間音樂融入學校音樂教育中,加強學生熱愛傳統音樂的感情培養,實現民間音樂的真正傳承;崔躍芳的《高等教育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傳承的職能與作用》提出要把音樂類“非遺”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學中,為音樂類“非遺”在社會大眾群體中的傳承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二類是特定的民間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于薇的《滿族音樂在校園的傳承與發展》探索了滿族音樂在本地校園內再生產的傳承模式;陳雅先的《校園文化生態與嶺南傳統音樂的高校傳承》解讀了嶺南傳統音樂文化與大學生產生的相互作用,從而促進校園嶺南傳統音樂活動的開展;鄭曄、曹時娟的《以高校體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基于黎族音樂校園傳承的田野調查》提出單一的“師帶徒”的方式無法解決民間傳統音樂的傳承,要從根源上解決黎族音樂文化非遺走進校園的瓶頸,將黎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延伸到高等教育領域。
第三類是高校傳承人培養。馮梓函的《高校民間音樂傳承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探究》對高校民間音樂傳承人才培養工作進行了思考及探究;劉彩平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晉南民歌“校園傳承人”培養實踐探索》探索了依托高校專業化、科學化、體系化的教學優勢,培養校園傳承人。
總之,恩施揚琴雖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北省的重要曲種,但在學界并沒有得到特別多的關注,更多的只是地方政府的宣傳和報道。其中對恩施揚琴進校園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對于恩施揚琴的高校傳承研究迫在眉睫。
1.2 湖北恩施學院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中恩施揚琴傳承現狀
(1)課程內容設置不夠全面,缺乏理論的講述及思政的融入
依托湖北恩施學院開設的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筆者調研了其課程內容,發現其課程中大都以教師教唱的方式進行,其側重點也往往傾向于民歌類音樂的教授,對于類似恩施揚琴的曲藝學習占比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專業的教材予以輔助學習,這也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無法真正地投入到民間音樂的學習中。課程內容設置忽略了民間音樂的理論講授,理論學時及實踐學時的安排不合理,在學唱中未能積極地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恩施本土特色音調及所體現的思政元素。
(2)教學模式使用單一,專業基礎知識未能運用于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中
土苗音樂文化傳承是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所開設的民族音樂文化類課程,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將所學習到的合唱、指揮、鋼琴、聲樂等知識與本課程融會貫通,未能將基礎技能運用于本課程的學習中。教師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唱模式進行教學,沒有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未針對不同的學生及不同的基礎設置相應的教學模式,不同基礎的學生對于恩施揚琴唱段的學習快慢速度不一,導致無法進行小組式的配合訓練,對于恩施揚琴中特色唱段及表演方式的介紹較少,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視頻等不夠充足,導致學生無法正確掌握其演唱及演奏精髓。
(3)學生學習導向不明確,學習目標較為局限
學生對于學習恩施揚琴及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的目標不明晰,往往以合格等為主要目標,將學習變成了完成功課的模式。對于學習本課程及技能在未來的就業方面并未有明確的規劃,特別對于恩施本地區的學生并未意識到學習本課程對于民間音樂傳承的重要性。學習過程中較難為學生提供實踐的舞臺,導致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恩施揚琴及其他民間音樂無用,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恩施揚琴在湖北恩施學院的傳承模式探索
2.1 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積極引入恩施揚琴,讓恩施揚琴及高校課程思政相互滲透
首先,在湖北恩施學院開設的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中深入挖掘思政資源,將本地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學生的聲樂教學,以專業的聲樂教學、社團活動的競賽展演為引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藝活動,探索學校的音樂教育特色,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將“紅歌宣唱”實踐活動納入教學體系,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的教學常態,挑選恩施揚琴的傳統或新編曲目《黛玉葬花》《美麗神奇恩施城》等,用獨特的音樂方式展現出來,同時讓學生對紅色歌曲的創作背景、表現形式、藝術語言、文化關聯、歷史語境等有準確的認知,用獨特的音樂方式展現出來,如合唱團、小組唱、情景表演等,并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對此類紅色歌曲進行認知、理解、研究、傳承,把歌曲中體現出的“紅船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內化于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
其次,構建民族歷史、傳統道德、核心價值觀等優秀精神文化于一體的新型課程體系,大力增設主體性實踐教學活動,開展恩施揚琴小器樂進課堂活動,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聘請傳承人進課堂,共建校外實踐基地。課程遵循藝術教育規律,以社會為舞臺,以時代為背景,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強化過程考核,科學構建評價體系。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強化音樂實踐,提高音樂鑒賞和應用能力,在審美教育中強化情操和心靈教育。
最后,采用校館合作的方式,引導相關專業的學生深挖不同展館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鼓勵學生結合當地人文特色及恩施揚琴本身的特點,來進行與當地紅色資源或是新時代紅色背景相結合的創作。這既有利于宣傳當地文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2.2 針對本校師生特點,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在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教學中進行創新,不再拘泥于講授的模式,探索更多的課堂模式。針對我校音樂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建設相關的專業教材,在內容中融入本土音樂,在土苗音樂文化傳承的課堂中增加恩施揚琴唱段、咬字的學習,在合唱課中加入恩施揚琴的樂隊編排及演唱的教學內容,使之成為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建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學、研、踐、傳”的教學模式。
尋找高校音樂課堂教育中引入恩施揚琴等民間音樂的方式與方法,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特定的研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各類音樂素材,并能夠與時下的音樂環境相結合,特別是契合當下的思想主流,合理滲透與本課程相關的內容。
針對我校音樂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在現有的專業課程教材建設及內容中融入本土音樂的內容,組建相關教師團隊編寫《土苗音樂文化》的教材及專業書籍;組建更為專業的音樂學、民族音樂研究的教師團隊,積極參與恩施揚琴傳承人演出匯報活動,輔助傳承人進行傳統曲牌的扶牌及專業作品的創作,跟隨傳承人學習更加“地道”的唱腔及咬字等;除開專業技術上的學習,結合相對應的科研課題,將恩施揚琴從“傳播”向“研究”轉化,逐漸建立起“教”“研”一體的恩施揚琴教學團隊。
創新教學方法,運用PBL項目式教學。通過對恩施揚琴本體曲牌的學習,研究如何在校內外進行恩施揚琴的有效傳承,將授課內容分為傳承人授課項目、校外會演項目及非遺機構對接定向培養恩施揚琴傳承人項目的三種項目式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融合,進行恩施揚琴的校內外會演,并以職業導向為基礎,培養文化館、非遺研究所等崗位的人才。
以三種項目式教學為基礎,引導學生從音樂本體出發,在不斷的學習中探索恩施揚琴在高校傳承的方式方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表演實踐相結合,從實踐反證理論的重要性,參與到校內外的會演中以保證恩施揚琴的良好傳承。籌備全校范圍內的公共課,邀請傳承人進行專題講座或授課,豐富課程與教材內容與形式;明確傳承人團隊的就業方向,立足恩施州各大縣市的非遺工作室及文化館等就業單位,通過PBL項目式教學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逐步地從校內“走”到校外,培養符合非遺機構所需的人才。
2.3 明確學生職業導向,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培中心進行恩施揚琴高校傳承人的培養
根據不同的基礎選取部分學生組成恩施揚琴傳承人團隊,依托學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培中心進行專業的恩施揚琴傳承人培養。
在傳承與教學的同時尋找優秀的高校傳承人,針對其專業性及創新思維等方面進行考核,對其傳承人進行一對一教授,確立高校傳承人團隊,舉辦高校傳承人階段性匯報展演,并讓其在后續校園傳承及民間傳承中發揮一定的作用。讓學生從“做”中“學”,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尋找優秀學生培養為高校傳承人,讓新鮮的血液投身到恩施揚琴的傳承中,并以高校傳承人為中心,在校園中開設民間音樂活動角,并在后續繼續對其發展及創新。
成立恩施揚琴相關的戲曲樂團或實踐社團,逐漸地將理論知識與傳統轉化為傳承的新動力。在上學期間以恩施揚琴理論學習及校內實踐為主,借用寒暑假兩個假期跟隨非遺傳承人周金福老師等進行學習及社會性演出。高校傳承人團隊輔助傳承人挖掘及扶牌傳統的曲目,提供較為專業的知識進行恩施揚琴傳統曲牌的新填詞,挖掘研究恩施揚琴近年來對于傳統音樂曲牌的扶牌以及新音樂的創作,尋找其中的時代特點及傳承特點輔助傳承人進行社會傳承演出,拓寬恩施揚琴本身的傳承途徑,引導更多的學生傳承優秀的文化。專業高校傳承人團隊輔助非遺傳承人進行新作品的創作,非專業傳承人團隊以傳承現有的傳統及新作品為主要內容,形成兩個團隊交叉式的學習及傳承,在后續的傳承中形成良性的驅動力。
明確學生就業方向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中心、文化館等地,培養一批較為專業的當代青年傳承團體,打破恩施揚琴傳承單一的模式,為恩施揚琴后續的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3 恩施揚琴在湖北恩施學院傳承的意義
3.1 發揮高校職能,傳承恩施揚琴
在湖北恩施學院中進行傳承可以更好地發揮民族地區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及服務社會的職能。幫助恩施揚琴進行舊曲牌的扶牌,為恩施揚琴曲目的創作提供專業性幫助,收集整理恩施揚琴的曲目并匯集成冊。以湖北恩施學院為基地,以音樂與體育學院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為依托,將恩施揚琴傳承任務融入民間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更加系統地學習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也使恩施揚琴高校傳承更具體系。培養恩施揚琴高校傳承人,為恩施揚琴的傳承提供新鮮的血液,使其更具專業性及科學性。拓寬恩施揚琴傳承渠道,推動恩施揚琴的民間傳承,讓大眾熟知恩施揚琴,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3.2 構建“學、研、踐、傳”的教學模式
通過走訪、田野調查、資料匯集整理、恩施揚琴傳承人進校園、校園傳承人走出去、匯報演出等方式,拓寬恩施揚琴在湖北恩施學院課堂中傳承的實踐途徑,豐富學生課堂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成果輸出方式,打造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特點。
3.3 構建民間音樂課堂中的課程思政地圖。
以恩施揚琴教學內容為主要依托,形成土苗音樂文化傳承課程中的思政地圖。再以該課程為試點,打造專業教學中思政示范課程,并通過校館合作方式,增加高校民樂課堂中的本土文化思政教育,為引導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提供充分的條件,使民間音樂傳承與高校課堂思政形成雙向互動的效應。
3.4 為本校省級優秀特色學科群“藝術學與文旅產業”的建設探索途徑
在恩施民族地區,較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匯了文學、語言、舞蹈、音樂等各方面要素。所以本項目實施的目標還在于利用高校課堂和民間文化資源的聯系,形成音樂、舞蹈、文學、語言、民族學、人文環境、旅游等各方面的綜合學習、實踐、輸出成果的閉環。
隨著恩施地區對民族民間音樂越來越重視,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成為現今最為重要的議題。恩施揚琴作為恩施地區獨有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前期傳承人的努力下充滿了活力。但隨著傳承人年齡的增加,整體的傳承呈現出高齡化;在傳承時,也大多為參與民間音樂演出或進行商業的宣傳表演。在這樣嚴峻的情形下,將恩施揚琴引入高校課堂教育刻不容緩,在高校中選取年輕、專業的傳承人也成為現在的重點。恩施揚琴進入高校課堂,不但可以拓寬其本身的傳承途徑,也有利于地方高校民樂課堂中的本土文化思政教育,為引導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提供充分的條件,可以使民間音樂傳承與高校課堂思政形成雙向互動的效應。在湖北恩施學院中進行高校傳承人的培養可以更好地推動恩施揚琴在高校中的傳承與發展,也能為恩施其他的民間音樂高校傳承提供思路。
本文系2022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民間音樂傳承途徑與高校課程思政的雙向效應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GB130;2022年湖北恩施學院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PBL模式在高校傳承人培養中的應用——以《土苗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恩施揚琴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WY202201。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