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要:法學類課程思政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重要路徑,但在具體實踐中,法學類課程思政存在教師思政意識薄弱、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因此,如何在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環節實現“三修并舉”原則的融入,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首先針對“互聯網+”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進行闡述,通過客觀分析現階段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常見問題,重點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融入“三修并舉”原則的教學路徑和方法,希望可以切實為相關的教師開展思政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同時為我國法學類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的道德素養與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與保障。
關鍵詞:“互聯網+”;法學類;課程思政
當今時代,已經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斷地伴隨著互聯網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作為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師等相關人員,需要充分結合與依靠互聯網技術本身,創新并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可以有效發揮互聯網本身的優勢和價值,并在最大程度上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法學類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是要求教師在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政教育的原則,切實將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融合,努力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打造德才兼備的優秀法律人才。在“互聯網+”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與推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法律相關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全面深刻地掌握法學相關知識點,形成較強的法律學科思維意識和能力,未來可以更好地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這是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的關鍵。
一、“互聯網+”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在當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法學類課程的思政建設變得尤為重要和必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的廣泛普及,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并分享各種各樣的觀點和信息。然而,這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和挑戰。在這個背景下,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緊跟時代腳步,更好地適應和引導學生的成長。
首先,互聯網+時代下的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但也帶來了信息的泛濫和混亂。大量的虛假信息和非法內容充斥在網絡中,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學專業的課程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法治觀念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和辨別能力,讓他們能夠在互聯網+時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只有通過加強法律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法律意識,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法制秩序。其次,互聯網+時代下的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應關注法治與科技的融合。互聯網+時代的法學專業不僅要關注傳統的法學知識,還需要關注法律與科技的交叉領域,如網絡安全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與科技領域的發展和應用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了解科技對法律產生的影響和挑戰。只有通過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引領互聯網+時代的法治建設。
此外,互聯網+時代下的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互聯網+時代的法學專業需要具備創新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不僅要掌握傳統的法學知識,還需要能夠靈活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法學研究和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實踐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通過實踐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推動互聯網+時代的法學發展。最后,互聯網+時代下的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互聯網+時代的法學專業需要更多地關注社會發展中的法律問題和矛盾,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問題的根源和解決途徑。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公益事業,參與到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中,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法律的精神和價值。只有通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引領互聯網+時代的法治建設。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愈發凸顯。通過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關注法治與科技的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法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更好地適應和引領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為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法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現階段法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常見問題
(一)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欠缺
從當前法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教師課程思政素養欠缺的情況。從事法學專業教學的教師大多是相關專業畢業的,因此比較熟悉法學領域的相關知識點與教學模式。然而,在與思政內容的結合方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情況。許多教師還片面地認為思政教育應該是思政教師的任務,與自身的教學活動之間并不存在必要的聯系。所以這也就導致了教師自身從教學的角度缺乏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加之缺乏相應的課程思政素養,無法將思政教育目標和相關專業課程更好地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必然影響教學效果。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法學涉及到眾多社會倫理、法治道德和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然而,在傳統的法學教育中,注重的更多是對法律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這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法學的思政理解,缺少對法律倫理道德的思考,以及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和關注。課程思政是近些年來我國教育部門提出的全新教學方式,強調在基礎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重點在于在不同專業學科領域以及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重本專業學科知識的傳授與教育,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與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行業領域發揮價值。
(三)教學內容單一
在現階段,部分法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脫離了社會背景和實際需求。這種教學內容的單一化不僅使得學生對法學的興趣和熱情減退,也限制了他們對法學的全面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法學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可能從事執法、司法、律師等與社會直接相關的職業,因此,單一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無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意識。即便一些教師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也僅僅是將思政學科重點的知識點、價值觀、道德理念等強行融入和灌輸,這就會導致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與思政課程的建設之間存在相互脫節的情況,無法有效發揮出相應的課程思政作用,也不利于課程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進行。
三、“互聯網+”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三修并舉”教學路徑分析
(一)打造互聯網資源數據庫以豐富實例
所謂的“三修并舉”,指的是培養法學專業學生的理論修養、實踐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在法學類課程中,思政教育不應被局限于灌輸理論知識,而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并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例如,在法律實務課程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鍛煉自己的法律實踐能力;在法律倫理課程中,可以開展道德討論、倫理案例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倫理問題,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其次,在“互聯網+”背景下,借助現代技術手段來打造一個豐富實例的課程思政資源數據庫,對于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收集整理各個領域的法學相關案例,并將其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數據庫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法學知識。這個數據庫可以包括真實案例、模擬案例、歷史案例等,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法律的實踐應用,并通過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促進學生形成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法學專業本身是一門專業知識深奧的專業,它要求人才培養的高度專業性。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與思想道德意識。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法學人才的培養方向已經不再局限于基礎的法學知識掌握,而是需要具備活躍的思維意識以及立體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加強道德修養與價值引領,以培養出綜合性的優秀人才。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大多會從事與法律相關的職業,因此,除了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外,他們還需要具備更高的道德以及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國家在教育領域的改革工作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和理念,以切實為社會輸送和培養更多綜合性的優秀人才。所以在“互聯網+”背景下,法學類課程思政教學也應該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加強對學生道德修養以及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和引領,以切實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與能力提升。
(三)打造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講授獲得知識,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資源的整合,從而完成學習活動。大多數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因此社會閱歷相對較淺,對于是非以及價值觀念的判斷很容易存在偏差。加之網絡本身信息具有魚龍混雜的特點,所以許多學生并沒有辦法形成正確的判斷以及甄別能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這些學生受到負面以及錯誤信息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因此,“互聯網+”與教育領域的結合要求互聯網教學僅僅是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教學的主體過程中仍然需要學生以及教師的存在。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其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創設和完善,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具備更好的道德品質與法律意識,為其在未來形成高素質專業型人才奠定基礎。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盡早適應角色要求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確實也使得許多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般看來,法學專業的學生在未來都會從事與法律相關的工作,比如法官、律師等,這些工作崗位除了需要相關的人員具備基礎的職業素養之外,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保障,在面對一些技術性犯罪或者是技術問題的時候,也必須應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予以解決。比如,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就可以幫助學生在真實案例中實現角色模擬的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更好地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問題分析,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符合素質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與此同時,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許多工作的開展都必須結合這些手段。法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之后若選擇參與公安工作,需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破案;若參與律師工作,則需要通過完善的網絡資源進行信息整合,以構建完整的證據鏈。這些都說明信息技術的加持有助于幫助法學專業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角色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未來法學類課程思政目標的關鍵前提與保障。
四、結束語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開展不再是通過思政課程來實現,而是需要與其他的學科相結合,以課程思政的方式進行呈現,這樣才能夠切實加深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學類專業在未來實現課程思政的改革目標勢在必行,這也就要求在未來必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作為核心指導,堅持我國所提倡的立德樹人根本原則,不斷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創新與完善。
在“互聯網+”背景下,真正做到利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法學課程思政建設水平,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更好地拓寬類教育教學的方式,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未來必然是法學類專業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郭善玲,張開.法學類課程思政的“三修并舉”教學實施路徑探析[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3(02): 117-122.
[2]魏志宇.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OL].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4[2023-06-07].
[3]李西娟,郝家寶.基于法學人才培養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創新——以《知識產權法》為例[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3,25(02):24-29.
[4]包睿華.“互聯網+”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新課程,2022(39):138-139.
[5]羅曉萌.“互聯網+”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8):98-99+102.
[6]王印,路軍.課程思政融入法學本科教學范式改革與實踐——以“互聯網+課堂教學”為切入[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4):4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