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象征,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最具生態意義的回憶。沙河市是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王硇、綠水池等38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對傳播鄉愁文化、講好沙河故事、塑造沙河形象、促進鄉村振興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沙河市的實際情況,詳細闡述了在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改進措施,望為傳統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關鍵詞:傳統傳統村落;時代價值;保護與對策
沙河市是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縣,清代及之前創建的村莊占全市傳統村落的85%,截至2023年3月,沙河市現有中國傳統村落38個,占全省13.77%,數量及規模居邢臺市第一,河北省第三[1]。近年來,沙河市緊緊依托歷史傳統資源稟賦,在立足村情、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堅持保護與傳承利用并重的原則,初步形成了傳統村落串點成線、連片發展之勢,使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但是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 研究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
傳統村落是一種多元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數千年來遺留下來的珍貴財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在于傳統村落,許多重大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都與其息息相關,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多數是以鄉村為基礎的。
沙河市歷史悠久,根據已有的沙河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沙河就有白塔等多處人類活動的遺址。到了商、周時期,就有白塔、天生、章村等商代遺址十幾處,說明在商代,沙河至少就有十幾個以上的人類集聚的古村落,歷史就是從這些村落中發展而來[2]。沙河市地域東西長、南北短,自西向東分別是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由于各個村落所處的區域、方位不同,其政治、文化、經濟、宗教等,也都不盡相同,再加上受到相鄰地區(邢臺市、南和縣、永年區、武安縣)的影響,不同的傳統村落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文化。每個村莊都具有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建筑藝術、空間形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它是一種文化的精華和空間記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潛在利用價值。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和發展,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1.1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揚傳統文化
通過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可以有效地發掘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特征,防止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喪失特有的鄉村特征,產生“千村一面”現象。尤其是在當今鄉村振興背景之下,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風民俗,讓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齊頭并進,可以使鄉村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1.2 促進鄉村振興,構建和諧社會
一方面,促進傳統村落與現代社會的接軌,是當今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課題。利用現代技術來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提升農民的農業生產水平,并利用數字媒體手段,更好的宣傳當地特色農產品,有效地縮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持續的發展和完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從而使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旅游業是保護傳統村落最有效的途徑,以王硇村為例,通過深挖村莊故事、展現太行川寨特色建筑、山區農副產品及紅楓山、雞冠山紅葉資源等,實現了以旅游業為先鋒,帶動特色民宿、農家餐飲、觀光采摘等產業的多樣性發展。不僅使傳統村落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還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村民增收,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對傳統村莊進行保護,可以不斷地更新其文化內涵,使其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保持同步,從而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 沙河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局限性分析
新時期,各個具有開發價值的傳統村落大多被當作旅游發展項目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其不可再生的弱點也日益突出。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村落不斷地受到沖擊和變革,出現文化缺失或趨同等現象,面列著諸多挑戰。
2.1 自然及人為因素破壞
土木磚石結構是沙河市現存傳統村落主要建筑結構,因為大多建在偏遠山區的村子里,所以很可能會遭受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災害的沖擊,尤其是沙河市西部山區建于明清時期未經維護的古石板房。
非再生和遺存是傳統村落的特點,它既是其豐富的一面,也是其脆弱的一面。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個別傳統村落開始大力開發。一些開發商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將傳統村落裝修的極為張揚和夸張,與原本古樸的建筑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破壞了村子里的原真性,從而使各具特色的村落顯得千篇一律。
2.2 生活因素破壞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居住習慣也隨之發生變化,傳統的建筑形式、設施和居住環境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居住要求。一是農村青年大多進城打工,“空心”化趨勢加劇;二是由于其結構材料的限制,在人煙稀少、無人走動的情況下,其老化加速,房屋四周長草、凋敝現象時有發生。在當地村民翻修的過程中,由于采用了彩鋼瓦棚等新的建材,導致了老村莊的建筑風格不復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傳統村落的寶貴資源,沙河市非遺多數屬于表演類,如皮影戲、藤牌陣、秦王破陣鼓、九龍祭祀等,而受現代生活方式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趨于消亡。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并不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加上傳承人普遍年齡偏大,后繼無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瀕臨斷代;新媒體的沖擊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傳統非遺受眾漸少,不再受到重視,只有在重大節日及廟會等活動時才能得以一見,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逐漸衰落。
2.3 開發利用綜合效益不夠明顯
沙河市傳統村落的基礎資源不同,截至
2023年10月,現有38個傳統村落按照保護利用程度可被分為“已初步完成、正在進行和有待保護利用”三類[3]。一些尚未進行保護的傳統傳統村落因基礎設施差、道路交通不暢、村集體無力開發、項目招引困難等實際問題,導致自身優質資源遲遲無法開發利用轉化為實際收益。沙河市傳統村落多數位于中西部丘陵山區,具有太行山南段東麓紅石房整體風貌,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沒有王硇川寨文化、上申莊蒙古文化等辨識度高的特點,且缺少有創意的包裝推介,對投資商和游客的吸引力小,不足以使旅游業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一些相對成熟的傳統傳統村落如王硇川寨文化、大坪古村等雖各具特色,但和互聯網沒有形成深度結合,“互聯網+”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利用度較低,很多游客對傳統村落的民俗、風貌、建筑、特產等特點知之甚少;宣傳推廣也較弱,方式單一,特別是對網絡營銷的運用不夠,數字媒體等現代手段力度太小,宣傳推介聯動互動還需加強,使得其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應,限制了社會資本的吸引和游客的觀光消費。
多數村落在發展上都是“單打獨斗”,各自為營,競爭優勢不足,各級政策、資金、人力投入匱乏,資源整理利用率較低,沒有形成互通互贏的局面。雖然加入了一些農業游、農家樂休閑游等元素,但形式不多,地區分散,短線和長線及網點布局的區域性聯合旅游發展不多。特別是對各種資源的承載力、發展潛力、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沒有進行科學分析和評估,從而無法實現科學合理規劃和有節奏的開發利用。
3 沙河市傳統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對策
3.1 政府作為主導力量,加強管理
作為一種活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是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沙河市以留住傳統村落的“根”與“魂”為核心目標,初步形成傳統村落串點成線、連片發展之勢,更探索出了“政府牽頭、村民主體、能人帶動、社會參與、保護為本、合理利用、示范引領、聯動發展”的保護利用模式[4]。但凡位列“中國傳統古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傳統村落,都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各職能部門還成立了相應的專業機構,負責監管維護各級住房、建筑、文物等。在未來的發展中,各單位要拓寬思路,在保護規劃中將人文生態與村民生活、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文物的保護水平。對于列入保護名單的村落,應嚴格按照既定規劃來實施改造,對民居的修繕加強引導和管理,避免重復建設。在實施傳統村落的保護過程中,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主動配合,方能把這個系統工程做好。
3.2 加強文化產業旅游開發力度,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村落旅游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探索更具實效性的對策,構建差異化發展模式,鼓勵多主體協同開發[5]。古代村莊往往地處偏遠地區,經濟條件比較落后,所以才能保留下來。傳統村莊在同姓氏、宗族的共同生活下傳承和發展,村民才是古老的村莊的真正主人和靈魂。沒有了村民的傳統村落,只是一個空架子,無法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傳承。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有些地區在傳統的傳統村落中,將原住人口全部遷移,把非文物單位的房屋拆掉,然后重建現代的仿古建筑,進行包裝和改造,這是一種不利于傳統村落保護和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人才振興是重要的一環,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充分發揮當地自然人文景觀特色和特色農產品、民宿、農家樂、旅游紀念品等相關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和村民收入,吸引村民回歸村莊。
深化文化內涵,避免“千篇一律”。很多村落從建村到當地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名人等都獨具特色,應加強其文化意蘊和地方特色。同時,謀劃實施“區域核心+片區引擎”新發展模式,打破鄉鎮“各自為戰”壁壘,整合片區內傳統村落、自然、文化、特色旅游等資源,探索“片區聯動+合作共贏”模式,如以輻射范圍較大的廣陽山老子文化、九龍文化等為核心,強化周圍相關鄉村區域協作,形成協同發展,發揮帶動輻射作用。
加強數字賦能,利用好當前的數字技術,建立傳統村落的“數字化檔案”,采用影響、文字等方式,全方位記錄傳統村落的文化記憶和鄉村故事,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加深游客的智慧化體驗感,促進傳統村落開發利用和智慧旅游的融合。
有效利用資金,注重實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均有中央及地方專項資金支持,村集體應有效利用專項資金并爭取優質運營團隊的資金支持,打造品牌亮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優化道路交通、環境衛生、網絡、停車位、公共衛生間、娛樂康體等基礎設施建設,向智能化、智慧化轉型升級,走“以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反哺村落保護”路子,促進開發和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3.3 加強非物質文化與建筑傳統村落文化相交融
沙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國家級非遺“老懷調皮影戲”“藤牌陣”,也有省級非遺“拉死鬼”“豆面印花”“九龍文化”等,因村莊所在區域文化差異,其所承載的文化遺產也各具特點。在當今非遺日漸式微的背景下,傳統村落本身的歷史文化在非遺的推動下,可以形成有一定規模的旅游產品鏈。例如,傳統村落的旅游發展,以古風農家村落、神秘探索性的文化館和文物館、以傳統村落的文化為基礎的文藝表演,使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品味文化的觀光景點,更是一個讓游客深入了解、享受與積極參與的文化產業鏈式的的旅游勝地。使其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從而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
3.4 做好思想教育,宣傳保護意識實現傳統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村民是傳統村落長期的居民,是傳統村落文化的主體和重要載體,可以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起到最大的作用[6]。然而,要實現其主體功能,則需要具備必要的文化意識。當前,傳統村落和傳統文化都受到了來自外部環境的沖擊,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保護好古村,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村民的文化意識,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村民的實踐來實現的。增強村民的“自覺性”,把日常生活與傳統村落的建設與保護結合起來,既能使其在社會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又能使村落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是當前的重要工作。
從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村民保護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保護與發展的目的,村民只有認識和熱愛自己的村莊文化,才能真正地將其作為一種動態的載體,將其傳承下去;只有具有相對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作為村民文化遺產的主體,從而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傳承。只有讓村民們認識到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并且具備了保護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將其保護起來。
4 結束語
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它既有古街、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民俗民風、傳統手工藝、藝術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本豐富多彩、文化厚重的歷史著作。在當今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堅持系統思維,有意識地保護、傳承傳統村落的文化,并對其進行激活改造,使其煥發勃勃生機,讓其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的通知[EB/OL].(2023-03-19)[2023-12-19].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303/20230320_770845.html.
[2]沙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沙河市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
[3]沙河市政府網.本市概況.[EB/OL].(2023-10-30)[2023-12-26].http://shaheshi.gov.cn/article/31/52257.html.
[4]人民網.河北蔚縣、沙河入選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EB/OL].(2023-04-23)[2023-12-23].http://he.people.com.cn/n2/2023/0423/c192235-40388978.html.
[5]陳興貴,王美.反思與展望: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研究30年[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114-125.
[6]張亞萍.基于空間句法的遼寧省西部地區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8.
基金項目:河北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科研協作項目“傳統文化古村落的時代價值及保護對策研究”(22XZKT1011)。
作者簡介:任利平(1985—),男,漢族,河北沙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