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雨晴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在幼兒園自主游戲教學實踐中,教師指導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認知偏差、介入時機不當、目的性過強的問題,探討如何明確教師在自主游戲中的定位,遵循保持游戲自主性、開放性和有效性的原則,根據教學目標和幼兒活動情況,把握好指導時機和指導方式。有效引導自主游戲順利完成,并且運用恰當的評價策略,達到持續提升幼兒自主探究能力、豐富認知經驗、訓練各方面技能的目的。
關鍵詞:自主游戲;有效指導;幼兒園
幼兒園教學重在針對幼兒認知習慣和身心發展需要,創造適宜自主游戲、自由探究的環境。通過合理布置活動區域,投放幼兒感興趣的材料,引發自主學習、交流和互動等學習行為。而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針對特定年齡段幼兒,根據其認知、操作、審美等方面知識或技能的發展需要,創設游戲活動空間、提供所需材料、引導自主游戲過程。
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幼兒的興趣和特點,有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并且采取有效的引導措施,才能保證自主游戲取得預期效果。但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雖然自主游戲在美術、體育等教學活動中均有所應用,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教師的指導方式和時機把握不當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推崇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習慣的背景下,有必要反思自主游戲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探索改進教學策略的途徑。
一、自主游戲中教師指導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
自主游戲要求教師盡量降低對活動過程的干擾,允許幼兒根據個人興趣,在特定區域自發開展探究性游戲活動,利用教師投放的材料,與同伴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自由選擇游戲內容,達到教師預期的知識學習、技能掌握目標。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自主游戲的內涵存在認知偏差,出于安全考慮,或者急于把幼兒的思維、行為和關注度引導到預設的方向,在指導環節產生了過度干預活動過程等典型問題,影響幼兒自主游戲效果。
(一)認知存在偏差,過度干預幼兒游戲活動
由于幼兒閱歷極淺,好奇心和行動力、認知能力不相稱。在活動區域自發進行各種游戲活動時,很多教師出于本能的保護欲,在幼兒動手操作材料和工具,或者與同伴相互追逐、扮演各種角色時,總是不由自主地給予過多指導和提示。例如,在創意美術活動中,教師雖然事先精心挑選了能夠保證安全的工具和材料,但看到幼兒略顯笨拙,或者突發奇想,嘗試不一樣的創造思路,往往就會出言指導或制止。沒有給幼兒足夠自主探索、不斷嘗試的空間,影響幼兒發揮創造力。
(二)介入時機和方式不當,未起到有效引導作用
對幼兒而言,自主游戲可以調動已有認知和技能,以自己感興趣的形式,與同伴根據自己設定的規則,創造性解決問題、滿足好奇心、獲得成就感。而教師的指導要時機恰當、方式合理,才能既不影響幼兒思路和游戲興致,又能起到啟示、推動和提升游戲效果的作用。但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由于對幼兒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律缺乏了解,或者不擅長入微觀察,教師時常無法準確掌握介入時機,或者采用的引導方式不合理,導致幼兒的行為和游戲過程受到影響。
例如,在幼兒因規則問題發生爭執時,部分教師未經仔細觀察和傾聽,沒有從當事者角度引導幼兒深入交流、化解矛盾,而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裁判對錯,無法起到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幼兒的游戲興趣。
(三)目的性過強,未對游戲過程給予足夠關注
幼兒園自主游戲的實質是教師設計、幼兒自發參與的教學活動,而非單純的游戲。從區域環境創設、材料選擇投放開始,所有環節都為教學目標服務。因此,在指導幼兒的游戲活動時,教師的關注點通常在預定目標上,所有的指導行為都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以期幼兒能夠順利學到某些知識、鍛煉某方面技能。
例如,在以訓練交際、口頭表達能力為目標的閱讀區域自主活動中,當幼兒在合作研讀感興趣的繪本,或者玩看圖講故事的游戲時,部分教師由于對教學目標念念不忘,忽視了對幼兒情緒、行為的觀察和分析,急于用問題引導幼兒按照設想中的方式表達、交流和互動,不當介入了自由探究、思考和組織語言的空間,未給予幼兒最需要的指導。
二、教師指導自主游戲時應遵循的原則
自主游戲是促進幼兒身體素質和心智發展的最佳方式。雖然強調自主性,但在合理創設活動區域、投放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必須給予有效的指導,才能保證活動效果。
因此,為了達到自主游戲活動的目的,教師除了針對幼兒特點和教學目標創設活動區域和投放材料,還必須在指導環節遵循以下原則,給幼兒足夠自發游戲、自主探究、自我提升的空間。
(一)靈活運用指導方式,保證幼兒自主性
允許幼兒自發開展游戲活動,利用已有認知和技能探索未知,豐富學習和實踐體驗,才能體現自主性。因此,教師的指導方式必須多樣和靈活,以指引方向、給予提示、激發創造力為宗旨,而非替代幼兒做選擇或者提出要求。
例如當幼兒進入游戲區,看到各種玩具、材料和工具時,就會產生游戲的靈感,開始自發地和身邊同伴交流,商討如何玩角色扮演或競賽類游戲。此時,教師可以根據觀察到的情況,以平等身份提示幼兒思考、交流,促使其很快投入游戲活動。而非直接提出幼兒可以利用哪些玩具、玩哪些游戲。
(二)淡定觀察,保持活動開放性
保持自主游戲的開放性,可以為幼兒提供發揮創造力的空間,訓練獨立思考、交際和表達的能力,有助于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因此,教師要淡定觀察游戲中的幼兒,洞悉個體情緒、心理變化和需求。在必要時,才能給予恰如其分的指導。
例如,在需要彼此配合、不斷交流的游戲活動中,教師要重點觀察每一組幼兒的行為,聆聽他們的溝通內容。預判可能產生的矛盾,或者感知游戲活動可能遇到的阻礙,以便確定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介入,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三)恰到好處的適時引導,確保游戲活動有效性
盡管著重強調自發和自主性,但幼兒園自主游戲必須為幼兒豐富認知經驗、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服務,才能體現其價值。換言之,在創設活動空間和投放材料之后,幼兒自發進行的游戲活動雖然內容、主題不限,但必須確保所有幼兒有效參與。并且在愉悅的心境下,心智和技能得到鍛煉。而教師的指導要起到導向、促進和提升作用,在幼兒最需要的時機,以最合理的方式,恰到好處地進行引導,保持幼兒繼續游戲、發揮創造力的熱情,促使其與同伴之間產生有效互動。在有限的時空內,以快樂游戲的方式,完成對感興趣事物的探究,達到訓練身體素質、增進交流互動、開發智力潛能等目的。
三、優化自主游戲教師指導環節的有效策略
在幼兒園自主游戲設計和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認知經驗和教學環境特點,以激發自主游戲動機、創造自主探究環境、促進自由交流協作為出發點,根據美育、智育等不同目標,創設風格和功能多變的活動區域,發掘品類齊全、適合幼兒施展創造力的材料和工具,開展多種主題的自主游戲教學活動。基于對幼兒審美、交際、操作、表達等方面能力和素質發展狀況的評估,不斷總結和反思游戲活動的各個環節,本文總結了如下自主游戲有效指導策略:
(一)明確教師定位,靈活把握自身角色
要想有效指導自主游戲活動過程,教師必須明確自身定位,糾正對游戲自主性的認知偏差,賦予幼兒足夠自由發揮的空間。
首先,在教學方案設計階段,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活動主體的特點,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不一樣的空間創設和材料投放方案。例如,同樣是開展創意美術活動,為大班幼兒準備的工具,操作難度要適度加大,才能達到訓練肢體協調性、發揮創造性的目的。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和預設的活動主題,根據對各個環節的預測,靈活把握自身角色,以便給予幼兒最恰當的指導。例如,在以體育為主題的自主游戲活動中,鑒于幼兒會進行大量的運動,為了保證安全,教師要根據材料和工具投放情況,盡量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
(二)善于觀察,準確把握介入時機
在幼兒根據各自興趣,按照自己的創想開始游戲時,教師要盡量以觀察者和服務者的角色,關注所有幼兒的動向。根據互動交流、材料和工具利用等情況,動態評估幼兒的身心狀態,預判哪些幼兒可能需要指導,以便準確把握介入時機。
首先,當發現幼兒因和同伴無法默契互動,或者對游戲活動產生疑慮時,必須不動聲色地給予指導。例如,教師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用動作示范或者言語啟發,讓遇到挫折的幼兒領悟解決問題的方法,重新投入游戲中。
其次,在幼兒之間因為游戲規則、行為準則等問題產生爭執時,教師要以游戲參與者的身份,加入討論中,引導幼兒從正確角度理解規則的意義,學會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通過協商找到令雙方滿意的辦法。這既可以讓自主游戲活動順利進行,又豐富了幼兒的交際經驗,使其掌握溝通技巧、形成規則意識。
(三)隨機應變,采用最合理的指導方式
盡管教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知幼兒的行為,但自主游戲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教師在布置活動區域、投放材料之后,對幼兒可能采取的游戲形式、游戲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創意,無法全部精準掌控。因此,教師的指導方式必須隨機應變,才能保證活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在觀察的基礎上,針對自主游戲活動的波折,面對幼兒遇到的個性化問題,要以保持活動自主性為原則,靈活運用神色、肢體動作和語言,以最少的干預,達到引導活動順利進行的目的。例如,發現幼兒在尋找某一種材料時,教師可以用眼神加以提示,決不能親自拿起材料遞到幼兒手上。因為即便是言語提示,也會導致幼兒分心。另一方面,根據幼兒游戲方式和需要指導的問題,盡量用平等身份介入,采用動作示范和帶有啟示性的語言,指明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四)關注過程,適時評價幼兒的表現
為了防止指向性過于明顯,減少對自主游戲活動的干擾,教師要把關注焦點放在活動過程,不能急于獲得預期成果。
首先,在觀察自主游戲行為、聆聽幼兒的交流和表達時,教師要針對值得贊賞的行為、態度給予正面評價。激勵當事者更加投入,也起到樹立典范、引導其他幼兒模仿和學習的作用。例如,在不同團隊之間因玩具、材料的使用產生矛盾時,對體現出謙讓、嘗試用協商方式解決問題的幼兒,就要以教師身份表示贊賞。這既鼓勵了當事者,又可以讓其他幼兒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其次,結合自主游戲活動教學目標,要適時評價幼兒某些方面的表現。例如,在戶外自主游戲中,對幼兒在觀察事物、運動游戲中體現出來的認知能力、運動興趣給予鼓勵,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五)分享體驗,強化幼兒自主游戲效果
在各類自主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幼兒分享體驗,一起回顧、評價游戲活動過程,判斷哪些環節需要改進。并且引導幼兒反思游戲過程中發生的事件,深化對協作意識、游戲規則等問題的認知,強化自主游戲效果。
首先,以提出問題的形式,促使幼兒思考和分享游戲活動體驗,是自主游戲活動的延續。教師要圍繞規則爭議、同伴間的配合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彼此的見解,進一步訓練思考和表達能力。并在游戲之余,促使幼兒反思自身行為,感悟人際交往技巧和行為準則。與此同時,教師也能進一步了解幼兒,得到自主游戲活動的反饋。其次,教師要反思自主游戲設計和實施過程,根據幼兒的表現,分析各環節的不足,探索在后續游戲設計中,如何加以優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自主游戲契合幼兒的認知習慣,符合素質教育理念要求。針對在教師指導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以保持活動自主性、開放性和有效性為原則,在各類主題的自主游戲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持續優化指導環節。教師針對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和把握指導時機、怎樣預判幼兒需求等關鍵問題,要不斷總結有效的實踐策略。
參考文獻:
[1]蘭萌.基于幼兒開放性自主游戲活動教師有效介入研究[J].內江科技,2022,43(06):146-147.
[2]熱薩萊提·托合提.淺談幼兒園自主游戲教學中教師有效指導策略的探究[J].傳奇故事,2023(03):69-70.
[3]謝洪艷.關于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有效指導策略的探討[J].傳奇故事,2022(07):71-72.
[4]張婉瑩.幼兒園自主游戲中教師的指導:基于“游戲本位學習”理念[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2):44-48.
[5]張嘉鈴.淺談幼兒園教師如何指導幼兒開展自主游戲活動[J].傳奇故事,2023(03):23-24.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