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在小學階段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法律意識培養有著極大的作用。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如何從實際出發,提高和完善學生綜合素養,是教師面對的教育難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依靠教材理論知識內容,但是當前教師教學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導致學生理解和實踐機會十分匱乏。文章針對情境教學方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應用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情境教學方式是教育改革之后,小學教育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學語言等多種手段,為實現教學目的,為學生營造一個具體的情境,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動學生共情,推動學生心理和身體共同發展,從而提高小學教育水平,減少學生學習和理解過程中的負擔。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情境教學的意義
小學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課堂上教師單純以講道理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和理解德育知識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所以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需重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減少其掌握德育知識內容的壓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相應內容的自信心。而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教師要將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有效滲透,便需認真研究相應的問題內容。
當前德育思想內容承擔著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作用,其教學體系中包含著眾多系統理論知識內容。基于此,教師可以積極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實施課堂教學,情境教學方式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幫助其快速地理清知識內容。教師通過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營造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引導著學生通過事物現象了解事物本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情境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相應知識內容的理解力。
三、應用情境教學應注意避免的事項
(一)對新媒體技術過度依賴
隨著社會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學課堂教學中普遍開始應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從而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體驗,而且新技術的應用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直觀,特別是情境教學方法中應用比較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過度依賴媒體技術,導致教學內容不必要的增加,課件資源選擇和教材缺乏緊密結合,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材脫節,學習效果并沒有達到要求。
(二)形式化教學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受到教育改革的影響,結合課程要求,需專業教育觀念。但在選擇和設計教學情境時,由于教師沒有重視生活和情境之間的聯系,情境教育設計和生活聯系不大,導致學生在其中難以共情,學習效果降低,影響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教師創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時,為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落實教學目的,要注重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而其中明確教學目標十分重要且關鍵,許多教師在創設情境過程中,通常會選擇一些無關痛癢的環節,導致課堂實際教學效果達不到要求,學生注意力降低。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情境教學的措施
(一)課堂導入環節應用情境教學
課堂導入環節落實情境教學措施非常重要,教師需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正題,激發學生自身的好奇心,以更好地吸引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規則”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舉例學生作為班級值日生的經歷,因為是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們比較有發言權,教師結合學生自身經驗,從而帶出教學內容。教師帶領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在班級給學生建立真實的生活情境,并將教材內容融入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學生能夠明白規則制度建立的意義。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需要注意不要設計得過于復雜,以免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需注意為其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繪本或課外故事,完成啟蒙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為了照顧學生的認知習慣,避免文字內容過多給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帶來難度,配合了豐富的插圖,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相應的知識內容,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而繪本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教材輔助材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借助繪本的形式和其中的故事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使得學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讓學生養成獨立習慣”的知識時,可以在課堂教材的講解過程中,應用課外故事等其他教育資源,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內容,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比如,一個小朋友在家,將玩完的玩具隨便丟到一邊,看到了父親失望的表情,最后在父親的教育下,養成了良好的整理習慣,此類故事可以和學生自身情況聯系起來,學生容易產生共情,從而意識到自己亂放東西是不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建立一個和生活密切聯系的場景,從而可以觸動學生不斷反思并取得進步。
(三)利用活動情境,開展法治思考
學校和教師需積極分析和探究教學對策,關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可以通過選擇情境教學的方式,保障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相應知識內容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教學教材內容時,組織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在活動中了解規則內容,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小學階段,教師通過個性化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明白構建道德與法治社會的意義。
情境教學和生活化教學有著極強的重合性,許多實際生活的案例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開展,幫助學生增加對相應內容的認識。比如教師給學生講解公共生活秩序內容過程中,其中涉及許多和治安管理相關的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感悟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意義,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和總結規則的真正含義和意義。這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會真正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給予深刻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才能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
再比如,涉及“節約用水的習慣養成”“環保意識培養”等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馬路上幫助環衛工人進行垃圾分類,完成活動之后,讓學生闡述自己對活動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教師實施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過程中,體驗活動是學生獲得社會發展,形成良好品質的前提,教師設計出適合學生年齡段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收獲更多感悟。
(四)創設視聽情境,發揮多媒體德育功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領域信息化奠定了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資源,也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使用圖片、圖像、動畫、音頻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象思維相對抽象思維而言,學生接受程度會更好,對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較遠的內容,教師可以以多媒體等方式展示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解“美好生活”的相關知識點時,給學生講解教材內容,還需結合生活實例,提高學生對相應內容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展示功能,以形象化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更親切地學習相應的知識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播放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生產生活方式,結合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講解,提供給學生一定的知識體驗性,通過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保障教學質量。
(五)在小組合作中引入情境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堂離不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研究教學活動,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和引導者,需幫助學生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離不開小組合作和一些自主學習教學活動的開展。其實,教師給學生在課堂上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內容,不如學生主動探究、實踐和分析。學生主動學習,對知識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情境教學方法,以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獨立思考和研究。
學習體驗是情境教學導學法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和學生產生合作交流。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模仿,而且在別人面前表演欲望強烈,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深入實踐交流,讓其在情境中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從而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實現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給學生羅列出我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不同傳統節日的由來,從而系統地學習我國民俗文化,教師分析傳統節日內容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以話劇,或者其他表演形式來討論學習成果,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對情境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六)課堂中設計問題情境
教師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主動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白自己是教育主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小學階段的認知情況,創設問題情境,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目的性,通過思考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認知,推動后續課堂教學內容穩定開展。
例如,教師可以課堂上提出問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如針對安全知識內容,教師可以設問:“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哪些危險?如何正確規避?”這些問題內容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加深對教材的了解程度,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強化了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從而達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
(七)深入教材內容,發揮教學價值
教學情境不能脫離學生實際情況,需要和教材內容妥善聯系到一起,教材是教學載體,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在保證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要讓學生在反復理解和閱讀中,增加自身對教材理論的認同感,教師要深入發掘道德與法治教學新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落實全新的教育理念,要使得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有效結合。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通過互聯網等方式,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引入具備深厚道德元素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場景提出相應的問題,從而滲透德育理念。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務實的精神,要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后,勇敢地向教師提出問題,深化理解課文主題,從而完成智育和德育的目標。
(八)與生活元素有效結合
德育本身具有直觀和抽象的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豐富教材內容的同時,將道德教育抽象內容和生活化元素有效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從宏觀和長期角度,讓學生積累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
例如,教師在講解《良好的公共秩序》時,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了解的公共秩序,以及規則和秩序都在哪些特定的場景中。教師啟發學生從身邊環境著手,比如常去的學校、圖書館等地方,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回顧自身生活經歷,提高自身覺悟,進而約束自己。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成長息息相關,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和體會知識內容,情境教學方式在教育改革之后應用廣泛,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實踐情境教學法,要根據教材內容需求,結合學生實際,充分發揮該教學法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邱莉渤.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的幾點策略[J].讀與寫,2022(04):44-46.
[2]胡玉鳳.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J].中小學班主任,2021(06):49-50.
[3]牟曉霞.淺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情境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133-134.
[4]王鵬.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實施情境教學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2(28):18-19.
[5]李志春.淺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運用情境化教學[J].學周刊,2022(35):151-153.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