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麗 麻文卓
摘 要:組織韌性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使得企業將面臨危機與機遇。而組織韌性作為一種動態能力,能夠使企業遇到危機后快速恢復,讓企業有效評估所處經營環境中存在的風險與危機,以達到迅速適應,提出解決危機的對策,使企業能夠在劇烈的市場變化下存活。然而迄今學術界對于組織韌性的含義、形成過程、作用機制等仍然缺乏深入探討。基于此,文章針對組織韌性的內涵、維度測量以及其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為進一步對組織韌性的探索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組織韌性 維度劃分 影響機制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045-03
一、引言
韌性這一概念是面臨逆境時,能夠及時調整、發現問題并積極改變的能力。企業面對如今激烈變化的市場環境,其是否具備韌性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具備韌性,便能夠使其快速識別所處環境中所面臨的風險,在危機中發現機遇,從而推動企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Meyer(1982)是最早將組織韌性應用到現代管理與商業中,他將組織韌性原有的適用領域進一步擴展,重新對其在管理學范圍內進行定義,并分別從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學習等方面對組織韌性進行深一步的研究與探討。自Meyer(1982)對組織韌性研究后,吸引了大批學者對組織韌性的概念以及內涵進行界定和分析,組織韌性的研究迎來了熱潮。目前,對于組織韌性的定義尚未統一,但關于組織韌性的基本概念界定、影響因素以及影響結果已經初步明確。如今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使得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環境更加嚴峻,組織韌性作為一種承受干擾、抵御風險的適應能力,企業是否具備這種適應能力是企業能否生存下來的關鍵,組織韌性也因此獲得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通過學者們的研究獲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因此,提升企業的組織韌性,也是提升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是當今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之一。
二、組織韌性的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基于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研究角度對韌性進行了重新的定義。組織韌性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中的韌性概念衍化而來的,即組織在面對逆境時,能夠適應逆境的能力。在組織所處的經營市場環境中,韌性應當是組織能夠存活下來的一種所必須具備的能力。Weick(1993)提出了組織韌性是在遇到危機時,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風險,讓組織能夠適應危機,形成一種內外平衡的動態環境,促進內外部環境相互融合。Somers(2009)認為組織韌性是一種風險來臨前預期,風險來臨后能夠適應的能力,在逆境中,迅速適應并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度過難關,迅速成功。Burnard&Bhamra(2019)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創造性地提出組織韌性是在基于意外事件,根據外界的動態變化修改應對策略,提高組織的適應能力,減少危機產生時帶來的負面影響。組織韌性能夠幫助企業預測所處環境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幫助企業及時調整,以適應逆境并能夠逆風翻盤。目前關于組織韌性的文獻,大部分學者將組織韌性定義為企業識別預測風險,并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迅速吸收融合資源,從而使企業恢復到原有狀態的能力。因此,通過梳理可以界定組織韌性是組織面臨危機事件時,努力制定應對危機的方法,減少其產生的消極影響,在面對危機時能夠抓住機遇迅速適應,改變組織結構,在市場中保持其競爭優勢,實現其效益持續增長。
三、組織韌性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組織韌性的國外研究現狀
韌性(Resilience)最初應用在自然領域學科,之后引入到管理學科,組織韌性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概念[1]。學者Meyer(1982)最先將韌性這一概念引入到企業管理領域,從此開始了組織韌性研究。
Mallak(1998)定義組織韌性為經濟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適應并繼續保持組織高效的生產能力[2]。vander Vegt等(2015)認為組織韌性是組織在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時,能夠承受沖擊并在沖擊下迅速恢復,同時為了緩解沖擊壓力和適應環境的不確定性而對組織進行調整來維持組織的正常運行的措施。Chen(2016)提出面對環境不確定性的威脅時,組織韌性讓組織所做出的及時反應,以適應環境并繼續維持組織高效的生產能力。Buyl(2019)認為組織韌性是組織在已有的外部條件變化下,能夠承受有壓力,并在承受這種壓力的過程中,逐漸恢復到原始狀態中的復原的能力。Grogaard(2019)提出組織韌性是在外界市場的需求不斷發生改變的條件下,組織通過了解、解讀外部的市場需求并尋找挑戰下提供的機遇從而做出靈活的反應判斷的能力。Sajko等(2020)認為有些組織能夠對外部環境變化提前做出預知判斷,提前做出決策,以此來規避和緩解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壓力,因此,將這種提前預判并做出反應的能力稱之為組織韌性。EI Nayal(2020)認為組織韌性是在面臨風險危機下,從組織的現有資源和結構中逐漸演化出來的,組織韌性能夠起到緩解外部環境動蕩所的負面影響,迅速幫助組織恢復并繼續發展的一種能力[3]。
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很多學者將組織韌性劃分為恢復和超越這兩個維度,同時也對這兩個維度加以區分,其側重點有所不同。部分學者強調組織韌性恢復和超越兩個維度的前者。其中,Linnenluecke(2017)將組織韌性定義為組織并不能準確預知未來所面臨的突發事件、環境變化以及將要面對的風險危機,但組織韌性能夠幫助企業在面對外界環境動蕩變化時,迅速吸收融合和改變來應對解決突發事件的動態能力[4]。Kahn等(2018)提出組織韌性是組織處于不利條件下,承受緩解外部壓力、并繼續保持、改進企業運行的能力。還有部分學也將組織韌性劃分為恢復和超越兩個維度,但更加強調后者,即超越維度。Dai(2017)提出組織韌能夠承載壓力并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來對抗外部產生的威脅,其恢復的快慢有時不僅能夠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還能夠使組織超越原有的組織狀態。
其后,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更深層次的研究組織韌性。Lemon&Sahota認為可以讓員工參與并通過工作來提高組織韌性,他們能夠使組織韌性和持續經營產生聯系。組織韌性包含兩種能力,分別是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學習能力是指組織與外部環產生互動并相互影響,從中可以得到知識、傳播知識并運用到組織的生產運行之中。適應能力則是組織通過學習運用,形成解決措施來應對外部產生的危機與挑戰,并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打敗組織韌性弱的的組織,因此,組織韌性與競爭優勢也存在一定的聯系。組織韌性這種動態能力為開發新的運營能力提供了可能性,能夠讓組織探索新領域。
(二)組織韌性的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在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對組織韌性進一步深入探討,呂文棟等(2017)認為組織韌性是組織面臨風險時,能夠積極適應風險,并不斷通過改變策略和重新配置組織的內外部資源,升級組織結構的動態能力。樊博和聶爽(2017)通過對組織管理、心理學、應急管理等交叉領域中組織韌性的相關研究,將組織韌性定義為在風險危害的沖擊下,積極抵抗并適應風險的能力[5]。王勇(2019)認為組織韌性可以讓企業適應各種復雜的情況和危機,不受外部環境的干擾威脅,只有組織韌性高的企業才能夠在危機來臨時迅速適應并恢復[6]。諸彥含等(2019)通過研究分析得出結論,能夠影響提升一個企業的組織韌性的資源通常包含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培養組織內部的認同感、信任感。在一個組織內,組織內所擁有的資源,如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等都能夠提升企業的組織韌性,進而在組織面對風險危機時,能夠保持穩定,并盡快恢復[7]。李平和竺家哲(2021)認為組織韌性在面對危機時,能夠先恢復,然后完成超越,最后讓企業保持在超越后的狀態,讓企業進行學習、提高、完善自身結構。張秀娥和滕欣宇(2021)認為組織韌性是一種主動的動態能力,提前預測出組織可能遇到的突發事件,主動接受吸納風險和危機,提出新的解決對策,實現企業逆風翻盤[8]。
國內學者還從組織韌性對績效的角度進行相應的研究。在不確定的內外部環境中,企業活下來并繼續發展經營顯得更為必要。組織韌性在復雜多變的情境下,通過對外部環境的感知,面對突發事件產生的應激反應,讓企業提高自身績效,這對企業發展和提高利潤有重要意義。鄭美群等(2003)通過對動態能力理論視角分析,認為企業能力形成的基礎是企業自身所具備的資源,因此,可以將企業能力看作是企業績效的直接來源,提高外部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提高企業績效的動力所在。王勇等(2021)認為目前組織韌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已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方向,對相關理論和研究已經表明,能夠對企業績效的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高組織韌性的企業通常能夠在內外部環境產生沖擊時,及時地做出反應,并快速恢復適應、重新整合資源,達成企業持續的平穩發展,進而正向影響企業績效。王華等(2009)研究測量到組織韌性與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進而提高組織的創新績效。韌性高的組織能夠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識別,快速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李平和竺家哲等(2021)指出組織韌性能夠對企業產生正向影響,同時,提高組織韌性還能使信息在研發人員之間的傳播速度加快,更加有效保證研發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研發人員彼此交換有用信息,接納對方所提出的恰當建議并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當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可能會因危機對合作產生負面影響,而組織韌性能夠增加組織內部人員的信任,繼續保持穩定的合作,從而提高企業的研發創新。
四、組織韌性的維度劃分
組織韌性在概念上有不同層次定義,同時在維度上也有不同的劃分,組織韌性是一種組織內部與外部相互作用的結果。Weick(2009)把組織在應對不確定時的復原能力作為研究組織韌性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劃分為包含復原能力、判斷識別能力以及組織恢復能力的動態能力。Weick通過研究設計得出結果表明,一個穩定組織所具有的特征十分利于組織韌性的增強,從建立模型研究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研究設計出不同角度的組織韌性圖。Kantur和Iseri-Say(2012)對組織韌性的維度劃分,是學術界普遍公認的組織韌性量表,他們認為通過內部感知、信息融合以及戰略制定能夠直接影響組織在危機情境中如何反應、決策,從而進一步影響到企業內部的組織韌性的不斷提升,并依此提出了一個組織韌性的現代框架。
我國學者王勇和蔡娟(2019)在參考國外學者對于組織韌性的測量方法基礎之上,將組織韌性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對組織韌性展開分析,將組織韌性劃分為情景意識、韌性承諾、應變能力、計劃能力這四個維度,學者所提取的這四個因子在測量中國企業組織韌性,經檢驗證明其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張秀娥和滕欣宇(2021)則通過結合預期、防御、適應的觀點角度,對組織韌性劃分形成三個維度,分別為情景意識、預期能力、適應能力,并進行實證研究,通過了檢驗分析。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企業組織韌性的測量,主要是依據量表的方式。通過量表進行測量,其更為關注在一個時期內,組織的整體韌性本身所具備的屬性與特征。而未來對于組織韌性的實證研究還可以嘗試更多測量方法以及不同測量方式相結合,對組織韌性的學術研究更加全面豐富,促進實證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五、組織韌性的國內外研究述評
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國外學者對于組織韌性的研究遠早于國內學者,針對于組織韌性的定義與內涵,國內外學者仍未達成統一。一部分學者將組織韌性定義為復原的能力,關注組織韌性的恢復性;另一部分學者將組織韌性定義為超越的能力,探究組織韌性不僅能夠恢復,并且在恢復后進行超越。對組織韌性的定義界定,不僅會對理論研究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影響實證研究的方向。
在組織韌性的測量上,可以將其劃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測量方式。目前,主流的測量方式是直接測量法,即通過量表的方式進行測量。而間接測量法則是近年來剛剛使用的一種方法,即通過數據庫查找上市公司財務年報對組織韌性進行測量與分析。在今后對于組織韌性的測量可以開發出更多方式,如直接與間接測量相結合的方式,使組織韌性的實證研究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目前,國內對于組織韌性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但仍需對組織韌性進行大量的前因變量及作用效果的研究,同時對組織韌性進行實證分析。國內對于組織韌性的相關文獻依然存在一定的空白,有待學者進一步的完善。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全面振興龍江經濟的數字普惠金融供需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22JYE460)]
參考文獻:
[1] Meyer AD.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jol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7):515-537.
[2] Mallak L. Putt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o work[J].Industrial Management-
Chicago Then Atlanta,1998:8-13.
[3] El Nayal O,Slangen A,van Oosterhout J,et al.Towards a Democratic New Normal? Investor Reactions to Interim-Regime Dominance during Violent Even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20,57(03):505-536.
[4] Linnenluecke M K.Resilience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A Review of Influential Publications and 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7,19(01): 4-30.
[5] 樊博,聶爽.應急管理中的“脆弱性”與“抗逆力”:從隱喻到功能實現[J].公共管理學報,2017,14(004):129-140.
[6] 王勇.組織韌性、戰略能力與新創企業成長關系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01):68-77.
[7] 諸彥含,趙玉蘭,周意勇,吳江.組織中的韌性:基于心理路徑和系統路徑的保護性資源建構[J].北京:心理科學進展,2019(02):357-369.
[8] 張秀娥,滕欣宇.組織韌性內涵、維度及測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0):9-17.
(作者單位:趙艷麗,哈爾濱商業大學商務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市場發展與流通經濟研究中心;麻文卓,哈爾濱商業大學商務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作者簡介:趙艷麗,教授,哈爾濱商業大學商務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創新與戰略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