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優琪 吳沛樺 楊洪波 李玉杰 張晉東



摘 要:為豐富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動態趨勢理論研究體系,運用SWOT法分析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生態旅游不同階段(1996—2001、2002—2007、2008—2015、2016至今)的優勢、劣勢、機遇及威脅狀況,識別不同階段臥龍片區生態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建立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矩陣。結果顯示:(1)大熊貓特色、優美自然風光、涼爽氣候一直是臥龍生態旅游的主要優勢,而保護區與社區積極參與、道路交通便捷和旅游區位優勢成為最近(2016年至今)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2)一直以來,旅游技術人才、服務和基礎設施都是臥龍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劣勢因素,隨著道路恢復,旅游再度興盛,盲目不科學的投資、旅游管理混亂、社區和市場關系混亂成為制約臥龍旅游發展新的因素;(3)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旅游消費需求增加是臥龍生態旅游過去幾十年的主要發展機遇,近年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山地軌道交通計劃、青少年研學的興起等成為新的發展機遇;(4)流行傳染病(如“非典”“新冠”)在不同時期會對生態旅游造成威脅,自然災害頻發、同行競爭激烈和環境壓力增大也是近年來臥龍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威脅;(5)在不同階段,臥龍生態旅游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及威脅存在變化。本文基于臥龍現階段生態旅游發展狀況,提出4種發展戰略。
關鍵詞: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旅游;SWOT分析;自然教育;臥龍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5072(2024)02-0117-09
生態旅游概念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正式提出,旨在保護環境和維護當地居民生活[1-2],是基于自然環境(包括原生文化成分),以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為前提,嚴格規劃管理和在規范框架下所開展的旅游,具有保護和發展功能,使自然環境、社區、旅游企業和游客等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受益,從而達到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上世紀末,生態旅游被引入中國,目前已成為旅游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4],隨著人們對其認識逐漸提高,許多自然保護地成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5]。
我國自然保護地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3種類型[6]。其中,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建立,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7],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我國正在加快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2017年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國家公園的功能就是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同時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綜合功能[8]。
全球早期的國家公園,如美國黃石公園,為了經濟收益和休閑需求而重視旅游業。20世紀末至今,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理念逐漸強化[9],研究者普遍認為在國家公園內開展生態旅游是可行的,它可實現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的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同時兼顧保護與發展,符合“可持續旅游”的基本原則[10-12]。2015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國家公園內生態旅游相關研究集中于生態旅游發展策略[13-15]、生態旅游資源評價[16-18]、周邊居民生計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9-21]等方向,其中發展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采用SWOT分析法,如黃德林等[22]對神農架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策略進行了SWOT分析,將內外部發展環境與神農架發展定位相結合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戰略;楊婧等[23]基于SWOT-AHP模型對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旅游發展戰略進行了評價;孫飛達等[24]對若爾蓋草原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SWOT分析。此外,SWOT分析還廣泛應用于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等領域的研究中。
大熊貓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批國家公園,于2021年10月宣布成立。以保護大熊貓野生種群及其棲息地為核心,依托獨特的景觀資源和豐富的科學內涵,該國家公園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游憩體驗活動,國民認可度極高,是高品質的生態旅游資源。目前相關研究主要包括生態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25-26]、發展模式或對策[27-28]、對野生動物及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29-32],針對某一階段進行特征描述與分析,尚缺少在長期調查基礎上不同發展階段的動態研究。
本文以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為研究區域,采用SWOT分析法,利用社區及游客調查問卷數據,分析1996年至今,不同階段臥龍片區旅游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及其動態特征,以期掌握臥龍生態旅游的發展規律以及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因素,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后期發展提供科學參考,也為其他同類型保護地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提供借鑒。
1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基本概況
1.1 區位及旅游資源概況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位于四川省汶川縣(圖1),面積2 000 km2,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為主要保護對象,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檢測、宣傳教育、社區共管、生態旅游及合理利用于一體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33],是世界上最大的以保護大熊貓為主題的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區內現有常住人口約5 000人,包括藏、羌、漢、回4個民族,主要居住于臥龍鎮與耿達鎮,以種植、畜牧、旅游和外出務工為生計。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大熊貓、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雪豹(Panthera uncia)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7種,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植物近4 000種,植被覆蓋率98%,形成了以大熊貓為核心的野生動植物觀賞資源;此外,還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如四姑娘山和巴郎山,山體高大,景色壯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豐富,森林植被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性;臥龍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各具特點,尤其夏季氣候涼爽,適宜避暑;區內有多元民族文化,沉淀了神秘獨特的地域民族風情[33];2016年地震重建后,中華大熊貓苑重新開放,中國大熊貓博物館、臥龍自然與地震博物館、鄧生溝、甘海子等游玩場地陸續投入使用。臥龍片區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自然教育、生態體驗價值,成為“科普教育圣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之稱[34]。目前臥龍旅游市場外來投資充足,本地居民提供的簡單化食宿設施逐漸規模化、現代化,區內旅游設施也有了顯著改善,生態旅游處于快速發展階段[35]。
1.2 旅游發展歷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堅持走生態旅游道路,期間經歷了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等事件,導致臥龍在不同階段旅游資源、硬件系統、軟件系統及政策等不斷發生著變化,生態旅游方面的優勢、劣勢、挑戰與機遇也隨時間發生變化[36-37]。臥龍接待游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38],1983年大熊貓主食竹開花枯死,國際國內有關團體和友好人士紛紛到臥龍考察、觀光,隨著搶救大熊貓活動廣泛展開,區內接待了近30多個國家200多名外國友人和科學工作者及國內的幾萬名游客;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了臥龍旅游發展公司,制定了依托優美環境與大熊貓資源的發展旅游方向,利用保護區的職工食堂和招待所接待游客;1996年發展公司改建為四川省臥龍特別行政區旅游局,臥龍正式開放大熊貓研究中心飼養場等景區,利用已有的基礎和條件,開展了一些大眾旅游活動;2002年,隨著省政府、國家林業局對《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的批準實施,臥龍的旅游活動逐步轉為以大熊貓環境教育、科學考察、圈養大熊貓解說等生態旅游為主的方式[39]。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臥龍的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旅游活動基本停滯[36]。臥龍主要基礎設施重建工程(如學校、醫院、住房等)基本在2012年以前完成[40],但震后一直有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發生,導致連接臥龍與最近大城市——成都的道路直到2016年底才完全恢復。之后,當地的生態旅游業呈現出再次興盛趨勢[40-42]。2017年,包括臥龍在內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始實施,臥龍開展了“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保護區管理模式,臥龍當地政府也進行了第三次旅游招商引資,當地村民民宿建設迅速發展,生態旅游接待能力和經濟收益快速持續增長。然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再次使臥龍的生態旅游業受到重創。綜上,根據臥龍片區旅游發展的歷程,將旅游發展分為1996—2001年、2002—2007年、2008—2015年、2016—2019年4個階段。
2 研究方法
2.1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調查了區內中華大熊貓苑、地震與自然博物館、干海子、鄧生溝、黃草坪等知名景點的發展歷程及其周邊的環境狀況。運用問卷調查法,隨機訪問當地居民,了解家庭的基本情況、對生態旅游的看法、是否接受過專業培訓等,獲得有效問卷209份;利用臥龍生態旅游問卷,調查了游客的基本信息、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及購物體驗等,獲得有效問卷158份;訪問當地管理部門(如臥龍管理局)獲得有關農家樂數量和1996—2019年臥龍的旅游人數與收入等信息。
2.2 分析方法
采用SWOT法分析不同階段臥龍片區旅游活動的動態特征。SWOT是一種戰略分析方法,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對象內部資源的優勢(Strengths,S)和劣勢(Weaknesses,W)與外部環境的機遇(Opportunities,O)和威脅(Threats,T),將以上信息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采用系統分析方法,將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基于研究結果,在戰略與戰術兩個層面進行政策調整,促進目標實現[14,43]。
3 研究結果:不同階段SWOT的動態分析
3.1 優勢分析
1)1996—2001年,大熊貓特色、優美自然風光、涼爽氣候是吸引游客的三大優勢(圖2)。臥龍夏季涼爽多雨,7月平均氣溫17 ℃,適宜避暑。區內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復雜,風景秀麗,景型多樣,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于一體[44]。
2)2002—2007年,大熊貓特色、優美的自然風光、涼爽的氣候的優勢延續(圖2)。
3)2008—2015年,由于地震影響,圈養大熊貓被轉移到雅安碧峰峽大熊貓繁育基地,大熊貓特色的優勢缺失,優勢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涼爽的氣候(圖2)。
4)2016—2019年,優美的自然風光、涼爽氣候的優勢延續,大熊貓特色優勢恢復,道路交通便捷、旅游區位優勢、保護區與社區積極參與成為新的發展優勢(圖2)。2016年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與中華大熊貓苑交付使用,部分圈養大熊貓返回臥龍,核桃坪基地轉為大熊貓野化放歸培訓基地,大熊貓特色再次成為臥龍生態旅游的名片。同年國道350通車,貫穿臥龍全區,是前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九寨溝、黃龍及世界自然遺產四姑娘山的重要通道,交通更加便捷,旅游區位優勢更加明顯。臥龍保護區愈加重視生態旅游的合理開發,如臥龍自然與地震博物館開放,提供良好自然生態教育和旅游資源,當地居民參與經營的鄧生溝、黃草坪都成為熱門觀光點與露營地。由于經濟收益性價比高,社區居民更愿意從事生態旅游的相關工作,例如農家樂的數量到2019年已達到300家。
3.2 劣勢分析
1)1996—2001年,基礎設施極不完善、缺乏旅游技術人才、社區參與不足、參觀內容及形式單一是當時的發展劣勢(圖2)。
2)2002—2007年,發展劣勢仍是基礎設施極不完善、缺乏旅游技術人才、社區參與不足(圖2)。
3)2008—2015年,地震導致的旅游基礎設施損毀、廢棄[45],圈養大熊貓被遷移、道路交通不便、缺乏旅游技術人才是當時的發展劣勢(圖2)。
4)2016—2019年,缺乏旅游技術人才、服務及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盲目不科學的投資、社區和市場關系混亂、旅游管理混亂是臥龍旅游的發展劣勢(圖2)。通過問卷調查得知:管理和服務人員多數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缺少專業化、實用型和全域旅游的人才,導致旅游管理水平較低、產品開發不足、規劃欠缺等問題。許多基礎設施(如黃草坪棧道和臥龍植物園等)未經宣傳或使用,導致設施荒廢,收支嚴重失衡。農家樂數量迅速增長,但大多規模較小、功能單一、檔次不高。文旅產品缺乏地方特色,且價格管理不規范,調查結果顯示,只有9%的游客會購買紀念品,38%的游客會購買土特產。因此,文旅產品內涵和質量亟需提升,特產資源應拓展和開發。另外,部分外來資本和旅游機構的大量涌入,未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利益,產生了市場競爭,導致社區經濟關系更加復雜。旅游管理混亂,除中華大熊貓苑由臥龍管理局正式管理與收費外,甘海子由當地居民管理,收費項目為門票和車票,門票有專門的售賣點,車票卻沒有定點售賣且未明碼標價,宰客問題十分嚴重。
3.3 機遇分析
1)1996—2001年,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旅游消費需求增加是當時的發展機遇(圖2)。1999年國家旅游局啟動了“生態環境旅游”計劃,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推動了生態旅游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旅游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雙休日、法定假日、十一黃金周等假期為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時間支撐,此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帶薪休假等政策,都是旅游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2)2002—2007年,除旅游消費需求的增加、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外,自然遺產申報成功、外部投資的涌入是該階段的新機遇(圖2)。2002年,《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批準實施,臥龍的生態旅游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同年,臥龍開始大規模實施“以電代薪”,對農村實行電價補貼政策,居民不再花費時間上山砍柴,空余時間可以參與旅游業相關的高收入工作。2006年臥龍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46],成為了吸引中外游客的名片,為我國大熊貓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也提供了戰略性機遇,一些外來投資開始涌入,帶動當地農家樂、酒店等旅游附帶產業的發展[41]。
3)2008—2015年,震后社會捐贈、生態移民工程、特色種植業的發展、旅游消費需求增加和國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均為臥龍生態旅游再發展階段的儲備機遇(圖2)。外界援助臥龍進行重建,中華大熊貓苑等旅游基礎設施更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支持臥龍開展地震災害體人工修復工程,促進了植被恢復[47]。2008年,國家旅游局發布《全國生態旅游發展綱要2008—2015》,對生態旅游的發展目標做出了明確指示,確定2009年為“生態旅游年”;2011年,“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推動生態旅游。2014年,當地居民在政府倡導下,種植茵紅李、羊肚菌等經濟作物,不僅在旅游發展低谷時另謀生路,減少對環境資源的攝取,也為生態旅游儲備了特色農產品。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與提升人民福祉,原半高山居民震后全部集中安置于河谷地區的14個永久性安置點,并重新分配和再造河谷地區的農耕地,將原居住地旁農耕地全部退耕還竹,從根本上減少了人獸沖突的同時,也創造了優美的環境[48]。
4)2016—2019年,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山地軌道交通計劃的實施、國家及地方政策支持和青少年研學的興起、旅游消費需求增加是當前階段的良好機遇(圖2)。2016年,“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發展生態旅游,國家發改委和旅游局發布了《國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促進了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產品體系建設、社區參與和區域合作。同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實驗區工作的通知》,臥龍作為“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學活動迅猛發展。2017年,《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正式印發,提出要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制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有助于大熊貓保護地生態旅游的發展。臥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大熊貓和雪豹兩個旗艦物種的自然保護地,并于2019年拍到唯一一只野生白色大熊貓,引發關注,知名度極大提升。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軌道交通計劃于2020年開工,預期2025年完工,更加便利的交通也為臥龍生態旅游提供發展機遇。
3.4 威脅分析
1)1996—2001年,旅游開發不成熟是此階段發展中的威脅(圖2)。20世紀80年代邛崍山系冷箭竹開花枯死,部分大熊貓因缺食饑餓被集中救護到成都動物園,至此旅游開發一直無法推進。
2)2002—2007年,“非典”疫情和同行競爭激烈是該階段發展的威脅(圖2)。2002年雅安碧峰峽熊貓基地投入使用,增加了大熊貓觀賞基地,導致游客分流。2003年的“非典”疫情,導致到臥龍旅游人數下降。
3)2008—2015年,同行競爭依然是威脅,地震、自然災害頻發成為新的發展威脅(圖2)。2008年修建了都江堰熊貓基地,臥龍大熊貓被送入多地大型動物園,地震后,臥龍每年雨季(7—8月)基本會發生不同程度泥石流,由于震后潛在恢復需要10~30年之久[49],直接阻礙了臥龍的旅游發展進程。
4)2016—2019年,自然災害頻發、同行競爭激烈的威脅持續,“新冠”疫情、環境壓力增加是目前發展的新威脅(圖2)。2019年發生“新冠”疫情,居家隔離等疫情防控措施中斷了旅游的發展,加之隔離期間收入減少甚至無收入,重回崗位后出現假期加班的常態,金錢與時間的限制導致出游人數大量減少,體現了旅游的敏感性[50]。即使復工復產復學,但新冠仍未被完全消滅,影響出游心態,生活觀念和衛生觀念的改變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降低了旅游意愿。生態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導致環境壓力增大。
3.5 優勢與劣勢、機遇與威脅隨時間的轉換特征
整體來看,道路交通和社區參與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劣勢變成了優勢。地震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導致道路損毀,道路成為限制生態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2016年臥龍—映秀路段通車后,交通安全便捷,游客數量隨之增加。2008—2015年,臥龍旅游處于停滯階段,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的積極性降低,主要轉向外出務工與畜牧業等生計模式,2016年道路恢復后,社區居民參與度顯著回升,促進臥龍生態旅游的再度發展。
外來投資、生態移民、旅游需求增加、種植等機遇亦引起威脅。臥龍當地餐飲及酒店等服務行業大多由外來投資者經營,與本地農家樂競爭激烈。居民從半高山移居到公路邊河谷地帶,大批游客的進入,增加了生活污水、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量,環境壓力與日俱增;隨著種植、運輸規模逐年擴大,也增加了環境壓力。
SO戰略:發揮優勢,把握機遇。發揮大熊貓特色優勢,利用國家和地方政策,聯合景觀和民族特色吸引外來游客。依托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增加現有大熊貓博物館展品內容、形式;完善現有地震體驗場地設施,增加VR實景體驗等;開發民族特色旅游產品,了解體驗藏族、羌族生產生活方式、建筑文化等。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顯示,臥龍的野生和圈養大熊貓數量均居于全國首位,結合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優勢,打造獨一無二的臥龍品牌,建設真正的“熊貓之鄉”“熊貓王國”[51]。
WO戰略:利用機遇,克服劣勢。利用大熊貓國家公園和青少年研學興起的機遇,吸引高素質旅游技術人才,通過政策支持完善旅游設施基礎建設,提高人員服務素質,加強旅游市場管理和行業整頓。近年森林康養不斷興起,臥龍林地覆蓋率為42.6%,森林覆蓋率為57.6%,其優質的森林資源和充足的兩氣一離子(即氧氣、植物精氣和空氣負離子)[52],適合開發森林康養旅游,例如森林運動康養活動[53]。
ST戰略:利用優勢,規避風險。利用大熊貓特色、涼爽氣候等優勢,開發地方特色活動,回避和周邊市場的碰撞。環境壓力隨著人口增加變大,區內現在主要污染物為生活廢水,對于公路周邊餐館隨意排放餐余廢水的現象,應進行生態環保教育培訓和宣傳。加大力度減小自然災害的損失,震后的潛在恢復需要10~30年之久,對區內大型泥石流隱患再次排查和評估,加大防治泥石流的投入。保護大于發展,在游客增多的情況下,如何更合理的保護生態環境值得深思。
WT戰略:減少劣勢,規避風險。旅游開發應平穩地推進,減少盲目不科學的投資;外來投資公司與當地居民利益分配不平衡[54],政府應與外來旅游公司協商,鼓勵他們加強與當地合作,讓當地居民獲得工作或合作的機會,從而更加支持生態旅游發展;在交通便捷的優勢下,進行區域聯動:加強與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等景區的聯系,將競爭變成合作,優勢互補,構建以世界遺產為核心的生態旅游精品。
5 結論與建議
生態旅游是實現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共進的理想路徑。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在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資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代表性地位和重要作用[55]。臥龍應充分利用區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優越的旅游區位、交通便捷等優勢,抓住研學教育迅猛發展、政策支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創新和山地軌道交通等有利機遇,不斷完善生態旅游的規章制度建設,做好應急預警與響應等工作,促進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世蓉.四川省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8):218-222.
[2] 鐘林生,馬向遠,曾瑜皙.中國生態旅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6):679-690.
[3] 宋瑞.生態旅游:多目標多主體的共生[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4] 程道品,王金葉,鄭文俊.生態旅游開發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 DUDLEY N,STOLTON S.Arguments for protected areas:multiple benefits for conservation and use[M].London:Earthscan,2010.
[6] 新華社.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J].綠色中國,2019(12):26-32.
[7]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EB/OL].(2017-09-26)[2022-1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26/content_5227713.htm.
[8] 王玉君,李玉杰,白文科,等.大熊貓國家公園擬建區生態旅游客源特征及行為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1):7-14.
[9] 聚焦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國家公園旅游[EB/OL].(2022-10-07)[2022-11-15].http://www.ctnews.com.cn/gdsy/content/2022-10/07/content_131244.html.
[10]李博炎,李爽,朱彥鵬.生態旅游在我國國家公園中的定位及效益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1):111-115.
[11]王仕源.國家公園如何提供旅游機會?[J].中國林業產業,2018(5):46-50.
[12]袁淏,彭福偉.國家公園可持續旅游發展的戰略選擇[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1):22-25.
[13]劉宇翔,李嘉.中國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策略研究[J].林業建設,2022(5):13-17.
[14]楊婧,王毅,孫啟元,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戰略評價[J].青海科技,2022,29(3):74-84.
[15]江媛,高金金,周鑫,等.武夷山國家公園旅游交通發展策略[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21,47(2):162-168.
[16]趙力,張煒,劉楠,等.國家公園理念下區域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以青海湖與祁連山毗鄰區域為例[J].干旱區地理,2021,44(6):1796-1809.
[17]田潤煒,蔡新斌,江曉珩,等.新疆賽里木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資源綜合評價[J].生態科學,2015,34(5):84-89.
[18]宋爽,許大為,石夢溪,等.基于集對分析的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以白漁泡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1,36(2):282-288.
[19]于鵬,章錦河,侯兵,等.國家公園旅游發展對周邊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以黃山風景區為例[J].中國生態旅游,2022,12(2):251-263.
[20]應曉欣.共同富裕背景下錢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可持續旅游生計分析和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22.
[21]龔箭,劉暢,KNIGHT D.神農架國家公園居民可持續旅游感知空間分異及影響機理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1,30(12):2854-2865.
[22]黃德林,李明起,李千惠,等.神農架國家公園生態旅游SWOT分析與發展戰略[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9,26(6):50-55.
[23]楊婧,王毅,孫啟元,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發展戰略評價[J].青海科技,2022,29(3):74-84.
[24]孫飛達,朱燦,陳文業,等.青藏高原地區草原生態旅游資源及其SWOT分析:以若爾蓋草原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6):48-54.
[25]陳敏.大熊貓旅游資源區域旅游合作開發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4(6):66-69.
[26]張玥,黃萍,羅鑒,等.大熊貓國家公園氣象旅游資源綜合評價體系構建[J].旅游縱覽,2020(20):44-46.
[27]安童童,張玉鈞,叢麗,等.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秦嶺區生態旅游發展策略[J].河北林果研究,2017,32(1):87-92.
[28]鋒琳.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與康養旅游的融合研究:以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為例[J].旅游與攝影,2021(4):56-57.
[29]劉剛,龔明昊,官天培,等.生態旅游對大熊貓影響評價方法研究:以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J].動物學雜志,2016,51(5):724-733.
[30]張濤,鄧東周,鄢武先.大熊貓生態旅游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四川林業科技,2011,32(6):102-105.
[31]徐建英,呂一河,王克柱,等.基于旅游從業者的臥龍自然保護區旅游發展有效性分析:社區參與視角[J].生態學報,2008,28(12):6121-6129.
[32]康寶怡,朱明芳.生態旅游視域下旅游者碳補償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36(7):16-22.
[33]嚴賢春,何廷美,楊志松,等.生態旅游資源與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9.
[34]張赟.“國寶”大熊貓保育體驗研學課程[J].新課程導學,2019,435(6):16-20.
[35]陸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黃山、九華山實證分析[J].地理科學,1997,17(1):63-69.
[36]LIU W,VOGT C A,LUO J,et al.Drivers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participation in protected areas[J].PLoS One,2012,7(4):e35420.
[37]ZHANG J,CONNOR T,YANG H,et al.Complex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protected areas through altering telecouplings[J].Ecology and Society,2018,23(3):17.
[38]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四川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臥龍發展史[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2004.
[39]國家林業局臥龍自然保護區.臥龍發展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5.
[40]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汶川地震三周年:臥龍國家級保護區重建全面推進[EB/OL].(2011-05-10)[2022-11-15].http://www.scio.gov.cn/ztk/xwfb/33/11/Document/909386/909386.htm.
[41]HULL V,ZHANG J,ZHOU S,et al.Impact of livestock on giant pandas and their habitat[J].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2014,22(3):256-264.
[42]ZHANG J,HULL V,OUYANG Z,et al.Divergent responses of sympatric species to livestock encroachment at fine spatiotemporal scal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7,209:119-129.
[43]胡立,童堯,葛健.防疫常態化背景下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旅游SWOT分析與開發對策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22,36(1):65-68.
[44]LIU J G,HULL V,YANG W,et al.Pandas and people:coupling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45]WANG D,LI S,SUN S,et al.Turning earthquake disaster into long-term benefits for the panda[J].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2(5):1356-1360.
[46]劉明,趙永濤,于慧,等.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生態旅游探討[J].山地學報.2010,28(3):313-320.
[47]楊菲.臥龍大熊貓保護區震后重生[J].記者觀察:上半月.2009(6):36-37.
[48]ZHANG J,HULL V,HUANG J,et al.Natural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in giant panda habita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4,319:1-9.
[49]許強.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災害特點、成因與啟示[J].工程地質學報,2010,18(5):596-608.
[50]曹福榮.旅游業敏感性及危機管理的適當解讀:冷靜后的再研究與實證分析[J].旅游學刊,2011,26(7):44-52.
[51]四川省林業廳.四川的大熊貓: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52]鄧三龍.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世界林業研究,2016,29(6):1-6.
[53]吳后建,但新球,劉世好,等.森林康養:概念內涵、產品類型和發展路徑[J].生態學雜志,2018,37(7):2159-2169.
[54]HE G,CHEN X,LIU W,et al.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from ecotourism:a 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for giant pandas in China[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42(6):1017-1025.
[55]張黎明,夏緒輝,羅安民,等.四川臥龍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生態旅游發展的經驗與模式[J].四川動物,2007,26(4):865-868.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in Wolong Area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Based on SWOT Analysis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SWOT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long area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 at different stages (1996—2001,2002—2007,2008—2015,2016 to now)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 dynamic trends of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the proces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th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identified and a development strategy matrix of ecotourism in Wolong is propos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pandas,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nd comfortable climate are always the main advantages of ecotourism in Wolong,whil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reserve and the community,convenient road transportation and advantageous tourism location are the strengths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from 2016 to now). (2) For a long time,tourism technical personnel,ser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have been the main weakness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of Wolong;with the recovery of roads,tourism prospers again,but blind and unscientific investment,poor tourism management,community and market confusion have become new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olong. (3)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nd the increas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demand are the main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Wolong ecotourism in the past decades;in recent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mountain rail transit plan,and the rise of youth education tourism have becom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4) Epidemic diseases (such as SARS and COVID-19) have posed threats to ecotourism at different times;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peers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recent years are also threa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olong. (5)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Wolong are varied at different stages.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tourism in Wolong,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ecotourism;SWOT analysis;nature education;Wo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