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
摘 要 探討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存在的組文結構、課堂負荷、內外部需求、課堂組織等問題,避免將教學目標置于過高位置,從而在學生閱讀體驗和思維發展上尋求更恰當的平衡。
關鍵詞 群文閱讀 ?存在問題 ?恰當平衡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作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關鍵策略應超越短期考試壓力,擺脫“迫在眉睫”的焦慮情緒。
一、組文結構性問題:重回靠“量”促增長的老路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靠‘量促增長”的共性問題,即在設計與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時,強調文本資源的“多”、群讀范圍的“大”。而這通常伴隨一些結構缺陷,需要語文教師謹慎應對。其一,信息過量和混淆可能在群文閱讀中顯現,學生需要在多個文本間快速切換,可能導致他們難以準確捕捉關鍵信息,影響整體理解。其二,為了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學生可能傾向于片面了解每篇文本,忽略深入剖析單篇文章的深刻內涵,從而影響其深度理解能力。其三,容易流于表面性對比,學生可能過于關注文本之間的表面差異,而忽視了更深層次的聯系和議題,限制了他們全面把握文本內涵的能力。其四,跨文化理解也是挑戰之一,不同議題和文化背景的文本可能考驗學生的背景知識和跨文化敏感度,影響其對多樣性觀點的理解。其五,多文本分析的強調可能導致學生在分析時過于依賴文本之間的聯系,而忽視對個體文本的獨立思考,可能降低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閱讀能力。
為克服結構性缺陷,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如針對信息過量的問題,要明確學習目標,平衡廣度與深度,借助清晰的學習目標,引導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掌握廣泛內容的同時,能深入挖掘文本內涵。群文閱讀前,要強調共同議題和聯系,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之間的共同議題和深層次聯系,促進更全面的文本分析和思考。實施過程中,為應對片面化的功利性閱讀,要引導學生深度分析,鼓勵他們挖掘每篇文本的核心觀點、議題和情感。在涉及跨文化文本如魔幻現實主義題材、劇本時,要提供相應的背景知識支持,方便學生解讀文本。此外,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深入分析,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閱讀能力,更好地應對復雜文本的挑戰。
二、持續減效的惡性循環:對課堂負荷造成沖擊
持續減效的惡性循環是指群文閱讀課堂系統陷入了連續性惡化的狀態,其中一個問題導致另一個問題出現,而后者又進一步加劇前者,形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惡性循環。這種循環導致學生閱讀學習狀態的長期低迷、學習壓力問題的加劇以及課堂負荷過大的困境。其主要來源于以下因素:首先,不合理的時間安排可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閱讀和分析多篇文本。過于緊湊的教學設計可能導致學生感到時間緊迫,影響他們對每篇文本的深入思考。其次,每篇文本的閱讀要求和分析任務可能過多或過于復雜。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感到壓力增加,他們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大量任務,影響他們的學習體驗。另外,在課堂上引入多篇文本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難以保持對每篇文本的深入關注。
為減輕群文閱讀教學對課堂負擔的沖擊,教師要合理規劃群文閱讀任務,確保閱讀和分析任務不過于繁瑣,有充分時間深入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制定閱讀策略,簡化閱讀流程,如快速瀏覽獲取主要觀點、提取關鍵詞、做筆記概括要點;為學生提供分析框架,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如觀點、證據、論述結構等)對多篇文本進行分析等,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整合和分析多篇文本信息。教師要靈活安排課堂時間,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深入理解每篇文本。群文閱讀的任務設計應關注學生的認知負荷,根據能力和背景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減輕壓力感;將多篇文本融合到一個綜合性任務中,提升學生閱讀的針對性和聚焦性。
三、群文閱讀需求拉動乏力:學習氛圍不足
從實際教學來看,群文閱讀存在需求拉動乏力的現象,即高中生對群文閱讀的內部和外部需求都相對疲軟,無法為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帶來持續的增長動力。從內在需求角度看,學生可能表現出對群文閱讀內容的興趣缺乏和投入不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情感共鳴,無法與文本內容建立聯系,因而難以產生持續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不足導致學生逐漸逃避群文閱讀任務,甚至產生負面情緒,進一步減弱了他們的內在需求。在外部需求方面,學生在多文本閱讀中外在需求乏力呈現多種表現,如僅為了應付教學而參與,忽略學習過程;以機械方式完成任務,缺乏深入思考;因刻板任務失去自主性;表現出無動機行為,只追求最低要求;外部激勵對其影響有限,難以激發內在動力等現象交織,學生的參與度和投入受外在需求驅動的限制。
基于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重塑群文閱讀的內外部需求。在內部需求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趣和有挑戰性的多文本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入情感共鳴元素,讓學生與文本內容建立情感聯系,增強內在需求。或者借助群文議題設計與實施開放式的探索性任務和問題驅動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提高內在動機。在外部需求方面,可以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提供積極的激勵和獎勵,以及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支持,進而增強學生的外部需求。
四、教學韌性不足:面臨課堂組織挑戰
“教學韌性”是指教育系統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因素時,能夠適應和應對的能力。教學韌性強的系統能夠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內容和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個關鍵領域的組織挑戰,包括課程設計、學生差異、評估方式、課堂互動以及文本選材,直接影響著群文教學的韌性。這些挑戰需要教師綜合考慮和應對,以確保有效的教學和學習。
課程設計方面的挑戰涉及如何平衡不同文本之間的教學安排,以及如何將多文本閱讀融入整體課程框架。同時,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內容重點以及教學進度都需要教師精心策劃和協調。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跨主題、跨文化的課程模塊,將不同文本有機地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共同議題和聯系,同時設置清晰的學習目標,確保教學進程有序而有重點。
學生差異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學生在閱讀水平、興趣、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是一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實施不同水平的文本選擇,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借助分層指導和差異化教學策略,滿足學生不同的閱讀水平和需求。
評估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挑戰。需要設置創新性的評估方法,如綜合性項目、多媒體呈現、問題探究等,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積極參與討論、分享思考以及如何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都需要教師在課堂組織和引導方面下功夫,如制定小組合作項目,鼓勵學生共同分析和討論文本,引導學生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理解等,以從多方面增強課堂互動和學習氛圍。
群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選材要多樣化、有針對性,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他們的多元觀點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結語: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當秉持著培養學生全面素養的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挖掘內涵,超越應試的狹隘取向,從而培養出具有深度閱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作者通聯:江蘇南通如皋市搬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