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正骨療法配合針灸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AIS)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桂林市婦女兒童醫院治療的AIS患者5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5例,康復訓練結合正骨療法)和試驗組(25例,康復訓練結合正骨療法聯合針灸療法),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腰部后伸活動、頂椎椎體旋轉、腰部前屈活動、Cobb角、頂錐偏離中線距(AVT)、軀干移位及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分,并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矯正丟失情況。結果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評分均升高,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患者頂椎椎體旋轉度、Cobb角、AVT、軀干移位均降低,試驗組均較對照組更低;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患者腰部后伸活動、腰部前屈活動度均升高,試驗組均較對照組更高;隨訪6個月對照組患者矯正丟失率為24.00%,試驗組患者矯正丟失率為0.00%,試驗組患者矯正丟失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正骨療法配合針灸應用于AIS治療中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促使生理指標恢復正常水平,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 ; 正骨療法 ; 針灸技術 ; 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5.0094.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5.031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青少年脊柱發育過程中常見的畸形疾病,早期無任何癥狀,中后期會出現畸形與背部酸脹痛,部分嚴重側凸的患者會出現凸側肋骨隆起的體征。臨床研究發現,正骨療法具有效果顯著、患者痛苦少等優勢,可以對畸形脊柱進行小幅度矯正,并可調整骨骼、關節位置,多次治療后達到糾正脊柱側凸目的,以此改善肌肉、神經系統功能,從而減輕疼痛,改善體態[1]。中醫認為,脊柱側凸的發病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筋骨失養等多方面因素有關[2]。針灸作為一種中醫外治方法,主要是通過針刺對脊柱周圍痙攣肌肉、軟組織進行松解,能夠疏通經絡,激發機體自身能量,幫助正骨后脊柱恢復,對于脊柱側凸角度小、發病時間短、癥狀輕微、體質較好的青少年患者多次治療即可達到臨床痊愈,與正骨療法聯合使用效果更好,可使青少年患者維持脊柱穩定,防止疾病復發[3-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正骨療法配合針灸治療AIS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桂林市婦女兒童醫院治療的 AIS患者5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5例)和試驗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12~18歲,平均(15.24±1.15)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13~17歲,平均(15.25±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臨床脊柱外科治療學》 [5]中關于AIS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整脊常見病診療指南》 [6]中關于“筋骨病”的診斷標準;⑵無先天性疾病;⑶無外傷史;⑷Cobb角范圍10°~40°。排除標準:⑴合并精神類疾病;⑵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⑶非特發性脊柱側凸;⑷下肢及足部存在明顯畸形。此次研究已經過桂林市婦女兒童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且患者法定監護人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康復訓練:⑴仰臥拱橋:取仰臥位,雙臂放于軀干兩側,雙肘雙足撐床,膝關節屈曲,將臀部抬起,并保持此姿勢數秒后回到初始狀態;⑵仰臥抱腿:取仰臥位,雙臂和軀干垂直呈90°,同時屈左膝,伸右腿,雙手抱緊左膝,使膝部朝胸前靠攏,完成動作后恢復原位,進行右腿訓練;⑶抬體伸臂:取仰臥位,屈膝關節,對上個動作的起始動作進行重復,雙臂在可耐受的情況下盡力向左膝伸展,保持此姿勢數秒,返回初始狀態,然后對對側進行訓練;⑷仰臥抬腿:取仰臥位,雙臂放于軀干兩側,將雙腿同時抬高,使之與水平面呈30°,保持此姿勢數秒后回到初始狀態;⑸側橋:取側臥位,同側肘部起支撐作用,緩慢抬高身體,使軀干處于正直狀態,保持此姿勢數秒,而后回到原位;⑹俯臥撐起:取俯臥位,屈肘部,雙掌置于瑜伽墊上,伸直肘部撐起身體上半部分,頭顱用力朝后仰,并使身體下半部分始終處于瑜伽墊上,同時使腰部后伸,保持此姿勢數秒后返回原位;⑺軀干平板訓練:肩部和肘部呈90°,伸直軀體,使頭、肩、胯、踝等四個部位呈一條直線,收緊腹肌,眼睛聚焦地面,均勻呼吸,保持此姿勢0.5 min;⑻俯臥背飛:取俯臥位,抬起雙臂、雙腿,頭顱用力朝后仰,保持此姿勢數秒,恢復原始狀態。上述訓練5~8次/組,組間間隙1 min,3組/d。初期訓練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后續可循序漸進增加。
對照組患者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結合正骨療法。首先檢查患者皮膚是否存在破損、瘢痕告知患者與家屬需要操作的部位,讓其做好心理準備,推拿放松脊柱周圍肌肉后,讓患者側臥,將上側腿屈曲,下側腿伸直,醫療人員站在患者的對面,將雙肘彎曲,一肘放置于肩前,一肘置于臀后,雙肘同時交替用力,向前后按壓,可聽到響聲,左右各復位1次。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針灸療法,正骨療法與對照組一致,配合針灸方法,使用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01330,型號:KWD-808 Ⅰ)治療,選取夾脊穴、腰陽關、腰俞、腎俞、曲泉、阿是穴等穴位,使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蘇械注準 20162200588,型號:0.30 mm×40 mm),患者采取俯臥姿勢,進行常規消毒,將脈沖針灸治療儀的輸出線正負極分別接在同側針柄上,選擇連續波,并根據患者自身感受調節參數,打開治療儀,30 min/次,1次/d。治療后,囑患者注意休息,做好保暖措施,減少外在因素對疾病的影響,針灸及正骨治療均1次/d,10次為1個療程,間隔10 d后行第2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3個療程后行影像學檢查評估病情,并隨訪6個月,記錄患者病情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顯效為治療后患者X線檢查基本無側凸情況,脊柱功能明顯改善,治療后Cobb角lt;10°;有效為治療后患者X線檢查脊柱側和脊柱功能有所改善,Cobb角下降gt;10°;無效為治療后患者X線檢查脊柱側凸情況未改善,臨床癥狀無減輕,Cobb角無變化[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分[7]。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SF-36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機體功能,包含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3個方面,每項評分分值范圍為0~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⑶臨床指標。使用數字化醫用X射線攝影系統(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172300547,型號:uDR 5961)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Cobb角、頂錐偏離中線距(AVT)、軀干移位;采用角度尺(常州市錢璟康復器材有限公司,型號:F-JDC)測量頂椎椎體旋轉度、腰部后伸活動、腰部前屈活動的情況。⑷臨床癥狀。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腰背疼痛、胸廓塌陷、氣促情況的消失時間。⑸矯正丟失率。隨訪6個月后患者進行X線檢查脊柱側凸角度,若患者脊柱側凸度數增加或恢復至治療前狀態則為矯正丟失。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評分均升高,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患者頂椎椎體旋轉度、Cobb角、AVT、軀干移位均降低,試驗組均較對照組更低;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腰部后伸活動、腰部前屈活動度均升高,試驗組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矯正丟失率比較 隨訪6個月對照組患者矯正丟失率為24.00%(6/25),試驗組患者矯正丟失率為0.00%(0/25),試驗組患者矯正丟失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35, Plt;0.05)。
3 討論
臨床上將脊柱側凸分為多個類型,具體為嬰幼兒型、兒童型、青少年型、成人型,其中以青少年型最為常見,對于其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態均造成了負面影響,應當引起重視。脊柱側凸多見于患者的胸椎與腰椎部分,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單個區域病變,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是右胸彎,少數人群也會出現脊椎輕微彎曲,而只要小于10°就不會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
常規康復訓練可以改善脊柱側凸患者的姿勢,減輕脊柱的壓力,促進脊柱的正常發育,還可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柔韌性,改善脊柱的穩定性,減少脊柱側凸的程度,此外康復訓練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和循環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然而康復訓練需要長期堅持,治療過程較長,患者容易出現訓練疲勞和厭倦情緒[8]。中醫正骨手法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凸主要是通過調節脊柱三維立體的生物力學,改變病理性脊柱側凸,使脊柱恢復到正常的生理范圍內[9]。正骨療法主要通過推、拽、按等手法糾正患者錯位的部位,促進骨與軟組織恢復正常,糾正病理性彎曲,加快病灶部位血液循環,放松局部肌肉,且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對于Cobb角在10°~45°范圍內的青少年,臨床上可以使用中醫正骨手法進行治療,患者接受度較高[10]。但單一正骨調整脊柱配合康復訓練,無法長久維持脊柱正常位,治療脊柱兩側肌肉并調整患者本身體質也必不可少。
在中醫理論中,脊柱為督脈,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督脈主一身陽氣,當人體氣血循環不暢、肌肉生長不平衡時,比較容易形成側凸。針灸療法可通過針刺對脊柱周圍痙攣肌肉、軟組織進行松解,并且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兩側肌肉恢復平衡后,彎曲脊柱自然回歸最初的位置,與正骨療法聯合使用,可以促進患者脊柱恢復。且以上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可使青少年患者維持脊柱穩定,去除誘因,防止疾病復發[11]。患者長期姿勢不良,機體向一側彎曲,容易引發肌肉痙攣、肌肉勞損、疼痛感,導致炎癥聚積,針灸治療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內的氣血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療脊柱側凸的目的,同時針灸治療還可刺激神經系統,緩解肌肉痙攣,從而減輕脊柱側凸的程度[12]。本研究中,治療3個療程后,試驗組患者總有效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評分、腰部后伸活動、腰部前屈活動度均升高,試驗組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患者頂椎椎體旋轉度、Cobb角、AVT、軀干移位均降低,試驗組均較對照組更低,這提示應用正骨療法配合針灸療法可有效地矯正AIS患者的側凸及旋轉畸形,改善體態,有效松解粘連,痙攣的軟組織,改善周圍組織微循環,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本研究中,隨訪6個月對照組矯正丟失率為24.00%,試驗組矯正丟失率為0.00%,試驗組患者矯正丟失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應用正骨療法配合針灸療法能夠更有效改善患者體態,糾正患者癥狀,遠期效果更好。其原因在于,針灸治療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臟腑功能,達到平衡陰陽、調整氣血的目的,同時針灸治療還可以刺激神經系統,釋放神經遞質,調節肌肉張力和松弛度,從而改善脊柱側凸的癥狀[13]。
綜上,臨床中應用正骨療法配合針灸治療AIS,可減緩疾病進展,改善脊柱側凸畸形,提高臨床有效率,相對于單一正骨療法,患者矯正丟失率低,效果更加突出,是當前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但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田俊松, 應曉明, 李曉, 等. “分節段式”脊柱推拿手法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脊柱三維結構的影響[J]. 中醫正骨, 2022, 34(7): 15-21.
方光, 杜紅根, 石葉棟. 中醫脊柱平衡療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療效觀察[J]. 廣西中醫藥, 2021, 44(6): 34-37.
譚志, 陳俊偉, 李卓榮, 等. 督灸聯合運動矯正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23, 42(12): 1282-1287.
李紅, 王春楠. 針灸聯合呼吸訓練對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22, 17(12): 179-181.
李京才. 臨床脊柱外科治療學[M].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315.
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 中醫整脊常見病診療指南[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14-118.
楊小湜, 王陽, 李秀君, 等. 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果評價[J]. 解剖科學進展, 2009, 15(4): 383-385.
劉路, 張微, 高陽, 等. 中醫正骨聯合Schroth訓練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臨床研究[J]. 河北中醫藥學報, 2021, 36(4): 26-29.
夏厚綱, 王丹丹, 謝劍俠, 等. 正骨手法聯合Schroth訓練法在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應用效果觀察[J]. 頸腰痛雜志, 2022, 43(4): 594-596.
高磊, 瞿玉興, 沈鵬飛, 等. 脊柱平衡療法應用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病人中的效果[J]. 安徽醫藥, 2020, 24(12): 2390-2393.
林寶城, 胡成想, 李知行, 等. 中醫整脊手法與Schroth訓練法在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治療中的協同作用[J]. 廣西中醫藥, 2020, 43(4): 42-45.
袁智先, 范德輝, 林穎, 等. 中醫針灸配合正骨推拿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效果及對疼痛程度、Cobb角的影響[J]. 內蒙古中醫藥, 2021, 40(1): 98-99.
任建榮. 正脊調曲法聯合針灸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療效觀察[J]. 山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22(3):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