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文玉
【摘 要】教師要積極建設思政“大課堂”,凝心聚力守護學生心理健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關鍵詞】健全人格 核心素養(yǎng) 心理健康 有效教學
小學思政課教學是一個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的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以成績高低論學生優(yōu)劣,忽略學生的人格教育。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著重開展學生的人格教育,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并努力去幫助他們糾正缺陷與不足,從而讓他們擁有一個完整而健康的人格。
一、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意義
1.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學生成長環(huán)境不斷變化,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只是局限于知識與成績,而是要求人才不僅要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還要具備較高的專業(yè)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長期以來,不少家長忽略了學生成長過程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校在踐行新課標時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實踐中,人格教育沒有落實到實處,導致一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顯。由此可見,人格的健全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極為重要。
2.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小學階段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關鍵時刻,但小學生缺乏辯證的思維能力,再加上沒有社會經(jīng)驗,容易被社會中的不良因素所影響。除此之外,一些學生具有比較明顯的情緒化特征,思想單純易感情用事,思維比較極端,無法認清事情的嚴重性。據(jù)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fā)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報告》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33.4%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機心理依賴。由此可見,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容樂觀,一些學生人格有缺陷,而這些人格上的問題均會影響其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
二、夯實“第一課堂”提質(zhì)增效
1.營造體驗式情境,激發(fā)興趣。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教師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敢于探索,勇于實踐。教師要捕捉教材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將健全人格教育貫穿在知識的分析和講解中,營造體驗式情境,讓學生在親歷實踐中成長。例如,在執(zhí)教四年級上冊《正確對待班級間的競爭》時,筆者把班級學生帶到操場分組開展“傳球接力賽”,讓學生在游戲中直面競爭。游戲中,有的學生看到別組傳球失誤,起哄大喊“漏油、漏油”;有的學生看到這種情形,鼓勵地呼喊“加油、加油”。兩邊聲音此起彼伏。游戲結束回到班級,筆者把活動過程的視頻回放給學生看,起哄的那些學生慚愧地低下了頭。讓學生親歷體驗,使健全人格教育快速滲透到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中。
2.開展辯論對抗賽,明辨是非。
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教材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教師要抓住思政教材的特點,依綱靠本,經(jīng)常開展辯論式教學,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進而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健全。例如,六年級下冊《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這組教材,對小學階段學生人格修養(yǎng)教育至關重要。教材通過整單元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反思。教學時,筆者在活動環(huán)節(jié)常采用辯論對抗賽的形式引導學生辨別是非。如本組教材中“哪些行為是尊重自己,哪些是過度維護自己?”“哪些行為是寬容?哪些行為是縱容和姑息?”……這些問題在辯論中迎刃而解,學生明白維護自己要適度,寬容要有限度,從而不斷提高對自信、自愛、自我接納的感悟能力,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豐富“第二課堂”多元發(fā)展
1.以“第二課堂”為載體,豐富社團活動。
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作為思政課程的延伸,學校要深入挖掘現(xiàn)有資源,開發(fā)及豐富個性化特色社團供學生自主選擇,為學生搭建接觸多元文化的第二課堂。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學會溝通交流》教學時,學生在課堂上對“理性對待分歧”的看法常常只限于文本的相關問題的討論:遇到分歧應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第二課堂的社團活動如同一個小社會,每每遇到紛爭,是堅持還是妥協(xié)退讓?剛開始有不同看法、意見不合時,學生會堅持己見、據(jù)理力爭。慢慢地,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考慮他人,就容易產(chǎn)生矛盾或沖突,問題得不到解決。多次磨合后,他們調(diào)整了心態(tài),不會簡單拒絕或一味接受,會理性對待分歧,綜合大家的看法和思考,問題得到解決。社團中種種事務的處理,讓學生意識到與人溝通要有方式方法,坦誠、冷靜、友好是解決問題的制勝法寶。只有提升自我認識、調(diào)節(jié)情緒的能力,才能建立并發(fā)展健康的人際關系。
2.以“第二課堂”為推手,落實勞動實踐。
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學做小工人、小農(nóng)民、家務小能手等,以勞動實踐為推手,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堅韌弘毅的人格。筆者學校就設立了勞動實踐基地,學生分到“責任田”包產(chǎn)到戶,地里種什么,各班學生自己說了算。從最初的選種、播種,到平日的澆水、施肥,每個階段都由學生獨自完成,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出力流汗、勞其筋骨。除此之外,學生還體驗到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獲,遇到蟲害、暴雨、人為破壞等“天災人禍”可能顆粒無收,體會到勞動成果的不易,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水到渠成。第二課堂還提高了學生之間團結、協(xié)作能力和班級凝聚力,也讓學生在勞動中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有的學生還把“責任田”變?yōu)椤霸囼炋铩保憧萍几镄聦嶒灒岣叻N植蔬菜瓜果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以此增強自信、獲得更多心理愉悅感與成就感。
四、拓展“第三課堂”提升能力
1.用好社會實踐“第三課堂”。
第三課堂則是社會實踐,學生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展現(xiàn)自己多重的性格。學校要充分利用研學教育和社會實踐資源,組織學生深入紅色之旅,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研學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教育、科技體驗等研學實踐活動;還可以與社區(qū)合作,將學生帶到社區(qū)開展環(huán)境衛(wèi)生、關愛弱勢群體、低碳環(huán)保宣傳等實踐活動,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心理健康水平;每年的暑假和寒假的社會實踐、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去老年活動中心、養(yǎng)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給老人噓寒問暖、陪伴老人,拓展學生實踐能力。教師要注重社會實踐課這一特殊渠道,將學生帶入社會大課堂,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與熏陶,豐富學生閱歷,磨礪學生意志,形成校內(nèi)外相結合的完善育人體系。
2.全方位呵護學生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并不意味著追求十全十美的人格,小學生常見的壓力往往來自考試失敗,和同學有糾紛、丟面子、父母離異、家庭困難、轉學、對電子產(chǎn)品的依賴等等,這些壓力怎么解決呢?學校要通過開展問卷調(diào)查、設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心理情況和心智成長狀態(tài)。教師要重視心理疏導,積極組織心理健康交流會,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等,使學生獲得情緒調(diào)節(jié)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強化家校協(xié)同,降低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風險。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避免學生長期生活在陰影當中,形成孤獨、孤僻的性格,最終限制了人格的發(fā)展。
總之,小學生道德體系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工程,需要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來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聚集多種力量,形成教育活力,對小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影響。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需要出發(fā),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和堅強的心理素質(zhì),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梁。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三小學)
參考文獻
[1]金釗.準確把握《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核心要義[J].福建教育,2022(21/22):46-49.
[2]李曉東,柯楠茜.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基于《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J].教師教育學報,2022,9(04):48-54.
[3]袁小斌.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咨詢,2015(28):49-50.
[4]史凌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生命教育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