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才
【摘 要】教師要關注文體特征,設計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神話魅力 任務驅動 核心素養
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被編錄到語文教材之中,說明了廣大教師要持續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工作。如何從神話故事的體裁特征出發,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進階式的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實現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呢?筆者以《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為例,分享一些教學做法。
一、劈開混沌尋“寶石”,體會用詞之精妙
古人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以身邊真實且熟知的事物為基礎,對模糊、混沌的宇宙內部做了大膽而樸實的想象。因而,神話的語言通俗、淳樸、接地氣,能親近讀者?;谝陨仙裨挼恼Z言特點,教師要睿智捕捉文本中不起眼但頗具鮮活生命力的詞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及寫作方法,從而發現神話故事用詞之精妙。
如教學《盤古開天地》的第一自然段,筆者緊扣“大雞蛋”一詞,引導學生感受天和地未分開之時宇宙的狀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混沌的宇宙為什么被說成是大雞蛋呢?能用別的事物來代替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后,認為可以用“石蛋”“足球”“蘋果”等詞進行替換。接著,筆者將學生分成四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請和古人來比一比,說說哪個用詞更貼切,哪個詞的比喻更好?”學生從不同用詞所形容事物的大小、結構、形狀等方面進行討論,經過激烈的思維碰撞,他們逐漸清晰:“雞蛋”一詞最恰當,因為雞蛋能孕育出生命,是生命的起始之初,并且雞蛋可分為蛋清(輕而清)和蛋黃(重而濁),和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形成前后對應。通過探討,學生體會到神話語言極富生命力的秘密,就是用最樸實、常見的事物來比喻抽象、不常見的東西,紛紛表示課文中像“斧頭”“四極”等這些閃閃發光的“寶石”都值得探究和品悟。這樣的教學,學生從尋常的詞語感悟走向語言文字的運用學習,也就把學習的觸角延伸到整篇作品的閱讀與品味中去。
二、“化身萬物”寫神奇,描寫變化之妙
對于神話類文章,依托文本語言,抓住文章留白點,開展練習仿寫,不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神話的神奇,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侗P古開天地》第五自然段用連續相同的句式對盤古倒下后身體的變化進行描寫,文字精美,構思奇妙,段末的省略號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這是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的好素材和進行仿寫的好機會。因此,教師要以盤古身體的變化為抓手,引導學生在發現句式相似性的過程中體會、學習語言表達的獨特形式。
在教學時,筆者先要求學生圈畫出盤古身體各部位化為不同事物的詞語,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盤古身體部位與化身成的事物之間有什么異同點?”學生通過在“找變化—說相似—尋發現”的層層探究中,逐步厘清“盤古身體”與“化身成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接著,筆者要求學生進行大膽想象,仿照“他的……變成了……”的句式進行創編,寫出盤古化萬物的神奇。有的學生寫道:盤古的筋脈變成了縱橫交錯的立交橋,牙齒變成了價值連城的鉆石,骨骼變成了珍貴的礦山寶藏。還有學生寫道:他的肌肉變成了土地,用來培育五谷、花草樹木;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用以滋養魚蝦;他的牙齒變成了金石,用來為鳥獸做洞穴……這些既是學生對文本內容及寫作方法深入把握的結晶,也是學生結合生活充分發揮想象力的成果。這樣的教學,教師依托了文本,學生經歷了從“文字”到“畫面”再回到“文字”的學習歷程,在解碼文字與想象中感受神話的神奇,既訓練了想象力,又提升了寫作能力。
三、“繪聲繪色”講故事,感受情節神奇
神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神奇的想象和離奇的情節。教師應抓住四年級學生的好奇心,順應神話故事的特質,把神話元素植入學生心田,而講述故事就是培植神話元素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緊扣單元要素和課后習題,引導學生在“讀好”故事和“講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神話的特質,提升學習的效果。
1.巧用插畫,通過讀來把握內容。《盤古開天地》一文以連環畫(四幅插圖)的形式展現了盤古開天辟地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插圖的功能,通過圖文結合、以圖促讀、用文解圖等方法,豐富閱讀形式,落實教學目標。筆者出示四幅插圖,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思考每幅插圖和課文中的哪部分內容相對應,然后引導學生一邊深入閱讀文本,一邊提煉文本的關鍵詞。經過小組合作,學生將文章梳理成“混沌中沉睡”“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身萬物”四部分。借助以上關鍵詞,筆者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文章,助力學生厘清并明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豐富閱讀感悟。在閱讀第一自然段時,學生從“十萬八千年”感受到第一幅插圖所展示的盤古在混沌中“沉睡”的漫長久遠。在閱讀第二自然段時,有的學生說,文中的“劈”字用得特別準確,是對第二幅插圖的精確描繪,從中感受到了盤古的勇猛;有的學生說“緩緩”“慢慢”兩個詞非常重要,可以看出天地不是一下子被分開的;還有學生說,結合第三、四自然段和插圖“頂天立地”,他們感受到盤古的高大威武,真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這樣的教學中實現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2.以策略為助力,講好故事。識記的基礎是記憶,而講述的基礎是思維。《盤古開天地》的課后題“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是提升學生思維的最佳訓練點,因而在學生整體把握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講好”故事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抓重點詞促想象。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混沌、劈、撐、創造”等重點詞語展開想象,豐富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其次,提供時間軸講有序。時間軸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而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整體結構。課文中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開后”“過了一萬八千年”“倒下以后”就是故事的時間軸,可以以此軸為線索引導學生鋪展故事的進程。最后,趣講故事。通過“我是神話傳講人”的講故事環節,激發學生讀故事、講故事的熱情和興趣。如有學生運用課中所學,將自己化身成“盤古”,提手作劈狀,雙手高舉,配上神勇的神態和眉頭緊皺的樣子,將故事述說得惟妙惟肖,聽者聽得津津有味。雖沒有實物道具,但學生富有夸張的動作,豐富的表情,說話的語氣,已經完全融入到故事情節中,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真正把單元要素落到實處,創造性思維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四、“追根溯源”趣讀書,領略神話魅力
直面神話教學,教師應從學生本位出發,不僅要教會他們體會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掌握講述故事的方法,還應引導學生領悟神話故事的人文價值。在教學本課的尾聲時,筆者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神話故事,學生說出了《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筆者抓住學生的回答,讓他們從這些題目中發現構題的秘妙(人物加事件),繼而拋出探究性問題:“古代的‘神與當今的‘人有何相似之處?”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筆者也借此機會展示人類“開山填海、拓荒造林”的圖片和事跡,講述神話故事的深刻內涵,加深他們對神話傳說和當代生活的認知。最后,筆者設計“我為神話來代言”趣讀整本書活動,引導學生從一篇課文走進一本書,從一本書走進一類書,讓他們在高質量的閱讀中,享受神話的神韻,樹立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