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詠婧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幼小銜接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2-583)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幼小銜接階段,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數學生活化的認知。本文從建構數學環境、營造教學氛圍、滲透數學素養、強化數學意識以及注重數學感知等方面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順利完成幼小銜接。
【關鍵詞】小學數學 幼小銜接 生活化 教學路徑
在幼小銜接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所選擇的內容和形式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身邊的生活元素為基礎,引發學生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營造氛圍,建構數學環境,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數學;另一方面應關注數學素養,逐步提升認知,不斷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養成應用意識。
一、引入話題,表達互動中鏈接生活元素
根據教學內容,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話題,引導學生討論互動、自由表達,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
例如,在“位置”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實際上已經接觸過與“位置”相關的描述,但是沒有系統地學習位置的有關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中位置的相關話題,促進學生不斷完善對位置的認知。教師設計生活化的話題:(1)圍繞“上、下”主題描述家中玩具的位置;(2)圍繞“前、后、左、右”主題描述周圍同學的位置。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情境,讓學生互動交流,學生學會從生活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實現數學問題情境化。另外,教師還可選用電子白板等教學工具,以圖形化的方式為學生展示這些“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現,包括公交線路上的前后站點、汽車行駛的前后位置等,讓學生通過多種生活元素拓展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促使學生對新知的深刻理解。
二、創設游戲,思考中提升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創設數學游戲,讓學生對數學的感悟更為具體、有趣。在創設游戲時,應注意調動學生在幼兒園階段積累的數學經驗,使其拓展應用到小學階段,促使他們延伸思考、激發興趣、強化認知。
例如,在“左、右”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幼兒園教師教學生通過左、右手區分左右位置為引導,讓學生指出左邊和右邊。在學生掌握左右位置的辨別后,教師請幾位學生上臺做“左右轉”的游戲,先讓他們面朝黑板(與其他坐在講臺下的同學同方向),由教師喊口令:向左轉、向右轉、向右轉、向前走一步,可以請臺下的同學指出他們的錯誤。然后請一兩個同學喊口令……上述的教學片段,從位置認知的角度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游戲的方式出現,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更熟練地掌握左、右位置的判定。
三、看圖說話,初步培養數學表達
圖形化的教學內容在幼小銜接階段尤其常見,它結合低段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夠令他們對數學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感悟。因此,圖形表征是一種相對形象化的數學語言。在教學中,可將教學內容與圖片進行融合,讓學生在看圖說話的簡單描述中,獲取數學知識,提升認知水平。
在“上、下、前、后”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件中展示教材中的主題圖——南京長江大橋,并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上有什么。教師請幾位學生回答,繼而總結:橋上有小車、貨車、客車,橋中間有火車,橋下面有輪船。教師提問:“貨車在火車的什么位置?小車在貨車的什么位置?”生:“貨車在火車的上面,小車在貨車的后面。”接著,教師組織分組討論,讓學生探究“貨車在火車的上面”“小車在貨車的后面”這兩句話的其他表達方式,并讓學生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學生討論后匯報:小車、貨車、客車、火車都在輪船的上面;小車、貨車都在客車的前面;輪船的上面有火車、小車、貨車、客車;客車的前面有小車、貨車……教師歸納小結: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面,那么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下面;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前面,那么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后面。通過展現直觀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簡單描述,感悟物體的位置關系,體會物體位置的相對性,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新的認知,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合作互動,助推協作探究
合作互動是幼小銜接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教學手段。與幼兒園時期的“同伴合作”類似,在小學階段,學生之間也需懂得相互幫助,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均可建立這種互助關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能力發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完成“位置”單元的教學后,教師組織“貼鼻子”游戲:同桌兩位同學一起玩,一個同學蒙上眼睛,另一個同學用“上、下、左、右”口令告訴同伴,直至貼到鼻子的正確位置。通過類似的游戲活動,不僅加深學生對位置的感知,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使學習充滿樂趣。
五、故事中的數學元素,引發數學思維
“講故事”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它可作為幼兒園繪本閱讀的一種延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融入本單元的數學知識,使知識在變得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講解“位置”單元重點知識時,可選擇“上學路上”為故事載體。基于學生熟悉的上學路線,以故事化的方式,描述“小明上學的一天”。在這個過程中,有小明移動的位置和路線,其中就包含著對不同方向的描述。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還可延伸生活情境“如果小明想去書店,應該怎么走?”“如果小明從這里坐公交車,還需走幾站?”等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六、融合家庭教育,積累學習經驗
在幼小銜接階段,需將數學學習延伸到家庭之中,教師可提供家庭式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幫助家長正確引導,助推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增長數學知識。
例如,在完成“位置”單元的教學后,教師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觀察冰箱里的物品擺放的位置,用“上、下”說一句話;觀察玩具櫥柜里玩具擺放的位置,用“上、下、左、右”說一句話;觀察大廳物品擺放的位置,用“前、后、左、右”說一句話。融合家長輔導,引導家長參與幼小銜接的工作,關注學生的真實表現,適時對學生思維引導,通過家長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學習經驗,鞏固新知,學習能力也能得以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工作的形式和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情境,拓寬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思維方法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描述事物,掌握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井大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
參考文獻
[1]周素娟.幼小銜接視域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探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5(04):89-93.
[2]康小云.幼小銜接視角下大班幼兒數學概念建構策略研究[J].教師,2022(2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