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麗 張輝
摘要:目的: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保存有大量的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這些文物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陜西開展的偉大斗爭歷程,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將信息可視化設計應用于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通過設計手段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文物。方法:利用文獻分析梳理信息可視化設計與陜西紅色文物概況,實地考察了解文物保存狀況與面臨的挑戰。利用圖表、地圖、時間軸等將歷史數據轉化為直觀形式,提升公眾的學習體驗和感知。結論:信息可視化設計對于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保護具有顯著價值,合理利用圖形、色彩、動態效果等視覺元素,能使革命文物的歷史信息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認知度;同時,采用科學的信息組織和呈現方式,有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結果:分類、整理和展示文物信息,能夠使管理者清晰地了解各類文物的分布情況、保護狀態和修復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策略。通過開發專門的數字展示平臺和手機APP,公開展示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信息和歷史背景,結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手段,激發公眾對紅色文化的濃厚興趣,促進紅色文化傳承、傳播和發展。
關鍵詞: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信息可視化設計;文化價值;傳播
中圖分類號:TP391.41;K87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0 引言
陜西是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寶庫,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革命精神的載體。現存的革命文物無論是文字、圖像、遺存形式,還是仍然保留著口頭傳說的形式,都是作為歷史信息的載體客觀存在的。任何一種歷史信息載體的存在及其發展變化,都有其客觀根據和內在規律。缺乏這些客觀存在的根本證據,歷史研究將失去基礎[1]。這些文物較為脆弱,可能因時間、環境或人為破壞而出現破損。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將這些文物以數字形式保存下來,避免繼續受損和丟失的風險。在數字智能時代,利用信息可視化設計等技術保護和利用革命文物資源,對文物數字化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 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概況
1.1 豐富性和重要性
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在革命時期,陜西省形成了濃厚的革命氛圍,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在這里興起與發展,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三秦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革命理念迅速傳播,并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革命斗爭的熱情。
陜西保存有數量龐大的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涵蓋中央蘇區時期的標語和墻報,還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宣傳畫和戰地信件等,包含整個革命時期的歷史內容。據調查,截至2024年,陜西保留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共計700余條。這些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分布在陜西各個角落,尤其集中在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等革命歷史緊密相連的地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艱辛奮斗歷程,也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斗爭中的英勇形象。
1.2 興起與發展
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興起與發展源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革命斗爭。在長征中,紅軍不僅要面對敵人的追擊和封鎖,還要與各種自然災害斗爭。紅軍為提振士氣和傳播革命思想,在墻壁上、樹上等寫上革命口號,以此表達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等堅定斗爭的信念。當時大眾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偏低,但標語這種形式非常直觀和醒目,內容易于理解,革命的理念也容易被大眾所接受[2]。紅軍采用易于理解的語言、簡單明了的道理和鮮明的對比宣揚紅軍與白軍之間的根本差異,揭示了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并激發了民眾的覺醒[3]。
紅色標語不僅提供了精神支持,而且為廣大農民群眾抗擊敵人注入了動力。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4]。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紅色標語從戰場延伸到城市和鄉村,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陜西的重要革命宣傳工具。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發展得益于延安時期的大規模整風運動和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新中國建設。延安時期,毛澤東等共產黨領導人開展了整風運動,紅色標語成為重要的宣傳媒介,被廣泛用于宣傳政治方針、黨的指導思想和先進革命經驗。這些紅色標語見證了革命歷史的光輝時刻,并通過文物的形式傳承革命精神和價值觀念,成為珍貴的歷史遺產。
2 信息可視化設計概述
2.1 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概念
信息可視化設計主要涉及深度分析和系統性整理那些難以直觀描述、數據復雜且龐大的信息內容。通過直觀的視覺元素,對這些信息進行可視化的整理、處理和布局,并結合視聽藝術手法,呈現出獨特的設計風格[5]。信息可視化設計是一種將數據和信息以視覺化方式呈現的設計方法,它通過圖形、圖像、顏色、圖標等視覺元素,把復雜的數據信息轉換成易于理解和分析的視覺圖形。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信息可視化設計作為一種圖形化的數據展示方式逐漸趨于完善,從一個嚴格的科學工具角色向更廣泛的公共應用角色轉變,這反映了數字化社會,信息和數據展示方法的深刻變革[6]。它利用圖形、地圖和交互式界面等多種方式,將數據轉換成直觀且容易理解的視覺內容,不僅能幫助用戶更好地學習、記憶和使用數據庫知識,還可以在不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2.2 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特點
信息可視化設計是一門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科學性的學科。只有深入觀察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含義,要確保人們不僅僅停留在“看”的層面[7]。
信息可視化設計的核心特點之一是直觀性,它通過巧妙運用視覺元素,如圖形、顏色、布局等,將抽象和復雜的數據轉換成易于理解的視覺格式。數據轉換增強了直觀性,便于用戶快速識別關鍵信息,減少了對專業知識的依賴,使數據分析更易理解。其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增強了用戶的學習與記憶,讓數據科學家和非技術人士都能受益。
交互性是其另一個關鍵特點,它引入了用戶與數據之間的動態交互過程。允許用戶深度參與數據探索,如通過篩選、縮放、高亮等手段來探索數據的各種維度和層次,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體驗和認知度。這種雙向的信息交流不僅使信息可視化設計成為一種強大的數據探索工具,而且激發了用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洞察。
多維度展示也是其突出特點之一。現代數據集常常包含多個變量和復雜的結構,信息可視化支持多維數據的展示,允許用戶從多個角度來觀察和分析數據。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收集各種信息,無論信息多紛繁復雜,都能將其整合成一個可閱讀的數據庫[8]。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揭示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可以針對特定的分析任務定制視圖,從而提供更全面和深刻的數據洞察。
3 信息可視化設計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3.1 數據管理與分析
通過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更好地整理和管理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相關數據,以更好地了解文物的數量、分類、存儲狀態等信息,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通過數據的可視化呈現,幫助文保人員進行數據分析和決策,提高工作效率。
3.2 展示與推廣
利用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將文物的歷史背景、意義和價值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示給公眾。通過交互式展覽、虛擬實境等形式,吸引公眾關注和參與,加深公眾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推廣,擴大影響力。
3.3 教育與互動
信息可視化設計可以提供具有教育性質的視覺體驗,通過動態圖表、互動界面等形式,向公眾傳授相關知識。這有助于提升公眾對歷史和文化的認識,也能激發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熱情和興趣。采用互動的設計方式,公眾可以更積極地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從而增強他們的責任心。
4 信息可視化設計在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保護中的優勢
4.1 豐富和建設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理論實踐研究寶庫
陜西省珍藏的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等重要革命歷史。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信息可視化的設計方法、數字影像、三維虛擬等先進的圖像技術來保護和開發歷史文物,并構建一個全方位、有深度的數字化展示平臺,已經成為當前文化遺產傳播的主流方向[9]。數字化保護為文物管理部門和專家更細致全面地管理與研究文物提供了便利。數字化保護也可以減少對實物的頻繁接觸和損耗,有效延長文物的壽命和保存期限,促進對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
4.2 創新紅色文化資源傳播方式與路徑,提高大眾關注度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愈加多元化,然而,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并沒有及時向當代社會信息傳播的特點靠攏[10]。現代社會需求發生轉變,傳統展覽和出版形式亟須創新。現代科技能為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生動形象展示提供助力,滿足公眾的需求。收集、整理并展示這些文物信息,旨在保護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凸顯其珍稀、獨特和易逝特性。公開文物保護現狀和問題,激發公眾的熱情,促進社會各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共同守護歷史記憶。
4.3 傳承紅色基因,蓄力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
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承載著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理念和英雄事跡。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只有不斷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我們才能在文化自信中汲取力量,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贏得尊重。傳承紅色基因可以激發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5 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信息可視化設計流程
5.1 確定目標和受眾
在設計信息可視化界面之前,要明確設計的目標和受眾。對于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APP,主要目標是傳播和展示紅色標語類文物的歷史價值,同時提升用戶對這些文物的認知和興趣。該APP的受眾包括學生、歷史愛好者、游客等。通過明確目標和受眾,可以更好地制定可視化設計策略,提高APP的用戶體驗。
5.2 收集和整理數據
在設計信息可視化界面之前,要收集和整理相關數據。對于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APP,需要收集文物的圖片、文字描述、時間、地點等相關信息。可以通過與博物館、研究機構或相關部門取得聯系來獲得這些信息。為了便于后續的可視化展示,要系統整理收集到的數據,并構建相應的數據庫或數據集。
5.3 確定視覺風格和設計原則
視覺風格和設計原則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對于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APP,需要根據目標和受眾確定合適的視覺風格,采用傳統的紅色主題和更現代化的設計風格。堅持以史為據原則、內容為王原則、多元化展示原則、簡潔易用原則,確保相關信息的清晰性和易讀性。
5.4 設計信息可視化界面
在完成數據整理和確定設計風格之后,進行信息可視化界面設計。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和目標,設計APP的界面結構和布局。考慮不同功能模塊的排列、導航和交互方式,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運用圖表、地圖、圖片展示等可視化元素,呈現數據和文物信息。
5.5 進行用戶測試和反饋
完成設計初稿后,要進行用戶測試,邀請目標受眾使用APP,并收集他們的反饋意見。根據用戶反饋進行改進和調整,確保信息可視化設計符合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在改進和調整時,要綜合考慮用戶反饋,包括界面設計、功能實用性、交互體驗等。
5.6 最終優化和發布
在根據用戶反饋和測試結果進行最終的優化和調整之后,可以確定APP的發布渠道和推廣策略,如應用商店上線、社交媒體宣傳等。在發布之前,要對APP進行全面測試,確保其穩定性和安全性。
6 結語
信息可視化設計在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的保護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和潛力。信息可視化設計有助于優化革命文物的展示效果,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信息可視化設計還為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過數字化技術永久保存文物信息,避免文物受損和丟失,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這些歷史遺產的數據和信息,創新傳播方式,全方位整合數據,才能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紅色資源的數字化,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因此,信息可視化設計在陜西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育民.在歷史的長河中接近歷史真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5):158-167.
[2] 李桂紅.紅色標語文化:歷史與現實的解讀[J].廣西社會科學,2014(3):14-18.
[3] 江西工人運動史料選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58.
[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5] 張優雅,卓婧,林皎皎.數字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傳播的信息可視化研究[J].綠色包裝,2023(6):86-90.
[6] 王銳.包裝設計中的信息可視化要素探析[J].中國包裝,2023,43(6):36-38.
[7] 代福平.信息可視化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45-146.
[8] 安軍.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可視化設計發展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22):44-45.
[9] 張輝,張妤靖.唐帝陵雕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研究[J].裝飾,2022(4):127-129.
[10] 張理甫.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與發展的新思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2):31-33.
作者簡介:侯秀麗(1999—),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設計學。
張輝(1970—),男,陜西西安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數字媒體、設計學。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西安理工大學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黃河流域不可移動紅色革命文物的信息可視化系統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J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