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傳播的動因與影響,思考如何調用網絡熱詞并進一步推動信息時代青年群體話語形式的健康多元,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分析當下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的青年話語,同時深度訪談10名18~30歲的青年,了解其使用網絡熱詞的動因及可能帶來的影響。結果:青年群體于新媒體平臺廣泛使用網絡熱詞,背后存在社會環境、技術等多種因素的推動,同時多數青年表示網絡熱詞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自身產生影響。結論: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傳播存在技術賦權、社會環境、心理契合度等多方面的動因,其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有利于提升話語新鮮度,提高信息傳播效率,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如青年過度使用熱詞引發“娛樂至死”現象、過度解讀熱詞導致認知失調、過度依賴熱詞導致群體極化等。這些負面影響須多方合力,通過完善法律體系、主流媒體發聲等措施予以應對。
關鍵詞:網絡熱詞;青年群體;傳播;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在網絡文化與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技術賦權便于用戶個體參與大眾言說,同時促成虛擬語言組織群體的快速形成,各種網絡話語也在不斷更新變化。部分“意見領袖”或網民根據某些時事熱點創造出新的詞語,因其幽默風趣、形式豐富,受到了其他網民的模仿與追捧,在互聯網上快速傳播,成為網絡熱詞[1]。
由于自媒體傳播平臺的日益興盛,現有的網絡熱詞不僅僅依賴社會發生的公共熱點事件,更多由社交媒體上的網民自發生成[2]。當前青年群體作為網絡原住民,具有更高的網絡敏感度,話語形式更加多元,傾向于主動追求網絡熱詞的表達。同時,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網絡熱詞能夠反映一定時期青年群體的心態、情緒及關注點,在青年之間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和傳播度,如“栓Q”“顯眼包”等熱詞就在QQ、抖音等平臺廣泛傳播。本文通過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法,分析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與影響,旨在推動青年群體話語形式的健康多元,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
1 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傳播的動因
1.1 技術賦權奠定青年傳播基礎
當下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普通受眾被賦予內容生產的權力,網絡熱詞的創造和傳播也愈加容易。青年作為社交媒體的主要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關注當下社會熱點,創造和分享網絡熱詞。抖音、微信等是青年群體活躍的主要平臺,因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網絡熱詞能夠在這些平臺迅速傳播。
同時,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互動性也為網絡熱詞的創造和傳播提供了便利,青年能夠便捷地與個人、群體交流觀點、進行互動,激發新的思考并進一步推動網絡熱詞的傳播。
1.2 社會環境推動青年傳播熱詞
語言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社會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連,體現著當下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趨勢。社會環境是促成網絡熱詞生成與傳播的重要因素,青年群體往往較為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和當下的流行文化,這對網絡熱詞的生成和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有重大社會事件或流行文化現象出現時,與之相關的網絡熱詞也應運而生,這些熱詞往往能夠準確幽默地概括事件或現象的特點,極易引起青年群體的共鳴和關注。部分青年通過使用網絡熱詞,表達自己對此類現象的觀點與態度,同時加入網絡熱詞的傳播隊伍,甚至對熱詞進行新意義的建構,以表達自身的新認知。
同時,介入的官方力量成為推動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傳播的重要力量。對反映社會發展主旋律、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正能量詞語,主流媒體和社交平臺會進行報道和轉發,青年成為受傳者,熱詞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1.3 熱詞傳播契合青年心理
網絡熱詞的出現與傳播基于既定社會文化背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復雜的社會心態,契合青年群體的社會心理變化。青年時期是個體情感豐富的階段,個體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系,在群體中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由于網絡熱詞的傳播往往伴隨著特定的社交群體和文化氛圍,青年群體使用網絡熱詞,能夠迅速融入特定的社交圈子,與他人產生共鳴和情感聯結,從而增強歸屬感。
網絡熱詞不僅滿足青年群體獲得歸屬感和情感表達的需求,而且能夠提供一種新的情感表達方式,成為青年情緒釋放的集體出口。當下,網絡熱詞娛樂性的表達被視為一種較為安全的社會參與方式,成為部分青年心理維系的安慰劑,自嘲式的表達成為青年釋放自身抵抗情緒的窗口。在訪談中,許多青年表示,憑借目前較為開放包容的網絡語言環境,自己可以借自嘲的娛樂化網絡熱詞宣泄苦悶焦慮的心情,利用如“躺平”“打工人”等網絡熱詞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消極感受與對既定規則的反抗。
2 網絡熱詞傳播對青年群體的負面影響
當前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的廣泛傳播,雖然能夠增強青年群體交流的新鮮感和娛樂性,提升信息傳播效率,但青年群體過度使用網絡熱詞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與潛在風險,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話語表達粗俗化、低俗化的問題,導致青年群體的認知失調,甚至加劇群體極化現象。
2.1 過度使用熱詞引發“娛樂至死”現象
波茲曼說過,“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當下青年傾向于通過娛樂化的行為方式來對待網絡熱詞,積極參與社會言說的行為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演變為缺乏理性分析式的情緒傳播。
青年群體思維活躍,擅長使用各類新型社交軟件,但對于某些網絡熱詞僅僅進行娛樂化的使用,而未從認知角度進行理性判斷,因此很有可能使用非規范熱詞,從而受到諸多不良文化的影響。例如,“躺平”這一熱詞隱含“喪文化”消極逃避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青年群體對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的抵觸[3]。這類網絡熱詞在一定程度上傳遞著青年的負面情緒,成為部分青年宣泄個人不滿的載體,網絡中盛行的“喪文化”“宅文化”等亞文化,引發了很多青年人的共情,某些悲觀逃避的負面情緒也隨著消極熱詞的傳播而逐漸擴散至更大范圍。
網絡環境中既有正能量滿滿的熱詞,也有充斥著負能量的熱詞。網絡的開放化、前臺匿名化特征,使得青年群體過度追求娛樂化,從而引起話語失德、話語失范甚至違法犯罪等不良影響,導致青年群體陷入“娛樂至死”的泥沼中。
2.2 過度解讀熱詞導致認知失調
網絡熱詞作為當下社會文化的反映,往往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并引發廣泛關注。但流行的未必都是正確的,青年群體的自我意識尚處于鞏固的關鍵階段,過度解讀這些熱詞,可能導致認知失調,進而影響對事物的正確理解和判斷。
熱詞往往具有簡潔、生動的特點,然而這種簡化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無序化、隨意性等特點,容易引發歧義和誤解,甚至解構原有的語言體系。類似“YYDS”“栓Q”等網絡熱詞將數字、符號、字母等混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漢語的規范性與嚴謹性[4],使得青年的語言表達越來越貧乏。不少青年過度關注熱詞的表面意義,對網絡熱詞過度解讀,而忽視了其背后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信息的認知產生扭曲,從而導致認知失調。
在社交媒體時代,熱詞往往反映社會熱點與青年群體所關注的焦點,其傳播也往往伴隨著情緒的渲染和煽動。部分青年過度沉迷于熱詞的討論和解讀,容易被情緒所左右,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對于夾雜一些不健康價值觀的熱詞,青年群體可能無法客觀分析,而是陷入一種片面的思維模式中,導致認知失調,甚至出現個人價值觀的扭曲和混亂。
2.3 過度依賴熱詞導致群體極化
青年長期使用網絡熱詞,易對其產生依賴心理,進而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社會上的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在新媒體環境下,青年個體在組織性語言環境的推動下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其意識也更快地獲得其他青年的支持與認同。青年時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渴望通過獨特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獲取正面的社會評價,滿足歸屬感和情感表達的需求。
依托微信、QQ、抖音、熱門手游等網絡傳播平臺,青少年更熱衷于以趣緣為導向的圈層的組建,傾向于接受充滿樂趣且能夠讓人身心放松的網絡熱詞,掉入信息繭房中,同時利用網絡熱詞與群體建立聯系。這容易使青年群體出現盲目跟風等失序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群體間的認知隔閡。
出于認知隔閡,青年群體難以理解和認同“圈外人”,在遇到相碰撞的觀點時,可能會產生對他人進行評論攻擊或私信發泄不滿情緒等失范行為,這種行為容易進一步造成交流障礙,出現群體極化現象,甚至演化為網絡暴力等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影響和諧網絡環境的營造。
3 消除網絡熱詞傳播中負面影響的治理路徑
3.1 加強法律體系下的平臺治理
當下,網絡的虛擬性容易引發青年失范等現象,甚至導致網絡侵權、網絡暴力等違法犯罪行為出現。在網絡上散布謠言、利用網絡熱詞惡意侮辱與謾罵他人的行為,不僅與道德觀念、自律意識的缺失有關,更說明其法治觀念、底線意識缺乏,完善法律體系成為治理網絡熱詞的題中應有之義。
政府應當積極完善與網絡熱詞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規定網絡熱詞的使用界限。在不斷完善網絡立法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應根據網絡熱詞的多樣性,進一步健全不良網絡熱詞的互聯網監管體系,嚴厲處罰不良網絡熱詞的傳播主體以及為其提供傳播條件的相關平臺,不給有害熱詞提供傳播渠道,建成規范、秩序、和諧的互聯網法律體系。
互聯網平臺需要積極承擔自身的責任,動態監測不同范式的熱詞,以法律為準繩,根據網絡熱詞所損害的利益類型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程度,制裁相關傳播者,嚴格管控負面網絡熱詞,從而降低其出現頻率。
3.2 多方合力提升青年媒介素養
青年是我國網民的主力軍,在網絡熱詞生成與傳播的不同環節,青年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網絡熱詞帶來的負面影響,須多方合力提升青年網民的媒介素養。
首先,青年群體須增強信息識別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在面對網絡熱詞時,青年群體應保持獨立思考,辨別網絡熱詞的真實含義,不被流行文化所裹挾,避免盲目跟風。同時應注重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判斷,避免被極端觀點所左右。
其次,學校和社會應該加強對青年群體的媒介倫理教育,提高其媒介使用技能。青年群體應該掌握有效的媒介使用技能,包括搜索、篩選、評估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同時學校與社會應進行差異化教育引導,幫助青年群體樹立積極健康的網絡熱詞使用觀念,引導其遵守網絡規范,尊重他人的觀點。
最后,青年自身應該樹立健康上網的意識,自覺遵守網絡行為規范。在不壓抑自身話語表達的同時,青年群體應避免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自覺抵制不良網絡熱詞,樹立法治觀念,做到懂法、守法,健康上網。
3.3 媒體主動發聲關注青年情緒表達
網絡熱詞是青年群體社會心理的反映,社會要敏銳感觸網絡熱詞中青年情緒的傳達,警惕青年迷失在網絡熱詞包裝下的自嘲式委婉式情緒中,對不同語境下熱詞的實際意義作出判斷,避免青年產生“壞”的慣性思維,化解某些網絡熱詞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氛圍。
同時,主流媒體應主動發聲,加強話語議題設置,不斷創新與豐富話語形式,賦予網絡熱詞積極的意義表達。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曾以#中國乒乓YYDS!#為話題,對中國乒乓在東京奧運會上的成績進行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青年群體的愛國情懷,增強了其對國家的自豪感與認同感。主流媒體應將主流價值有機融入網絡熱詞的表達中,將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新聞報道與積極的網絡熱詞相結合,讓網絡熱詞在青年中發揮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主流媒體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宣傳發揮著重要作用,某些官方生產的網絡熱詞使熱詞的表達趨于理性化。但媒體對網絡熱詞的使用不宜過度干預,要遵循一定的使用準則,科學設置議題,主動產出與傳播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網絡熱詞,贏得網絡熱詞的高地[5]。
4 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網絡熱詞(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是時代文化的反映。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網絡熱詞能夠折射出社會的發展變化,真實反映青年的心理訴求,也是新媒體時代青年形象與心理的亞文化表達,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不容忽視。
網絡熱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傳播方式,迅速占領了青年人的網絡世界,成為他們交流、表達、娛樂的重要工具。然而,面對網絡熱詞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警惕其引發的“娛樂至死”等危害。
網絡熱詞作為當下語言的新型表達方式,承載著當下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是基于社會文化背景信息所實現的意義的創造與建構。但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是停滯的、固定的,網絡熱詞的媒介文化性為其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面對網絡熱詞,應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其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發揮網絡熱詞推動話語建設的持續性力量,推動青年群體在信息時代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羽琴.基于社交媒體的自我呈現及形象建構:以大學生“特種兵式旅行”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0):100-103.
[2] 高文苗,郎曼麗,龔可馨.“00后”青少年網絡話語表達范式變化及其對策分析[J].未來傳播,2023,30(6):29-38.
[3] 徐可欣.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與影響:以《咬文嚼字》2008—2022年度熱詞為例[J].聲屏世界,2023(15):120-122.
[4] 張慶村,呂華遠.警惕負面網絡熱詞解構傳統語言形態[J].全媒體探索,2023(7):103-104.
[5] 胡文豪,趙亞茹,趙林蓉,等.近十年(2012—2021)網絡熱詞演變及其傳播社會動因研究[J].新聞論壇,2023,37(4):63-67.
作者簡介:李悅(2001—),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