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松
【摘要】從新課標高頻詞“任務”出發,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討論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學思融通”教學模式,指出在“教”的層面要強化學習任務的設計,在“學”的層面要細化語文實踐活動的落實,在“評”的層面要量化教學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小學語文的“學思融通”,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任務驅動;小學語文;學思融通
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學思融通”教學是指由教師設計一系列以學習為目的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提問、點撥、講解)下,通過自己的“學”(閱讀、交流、討論)與“思”(思考、思維、思想)達成預期目標。筆者認為,建設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學思融通”課堂可以更好地發揮“學”與“思”的融合效應,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任務驅動促進學習
教師以布置學習任務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在做任務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探索有效的方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實現語言積累和運用的同時,獲得文化、思維、審美等多方面的提升。
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最后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有“寫畢業贈言”的小活動,筆者據此創設了“寫出你的心里話”、“讀出你的心里話”和“交換你的心里話”三個任務。
一開始,筆者邀請了幾位學生到講臺上朗讀贈言的內容,后來,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互相傾訴。越來越多感人的臨別贈言從學生們的筆下寫出,又送給了他們自己的好朋友,教室里的氛圍令人動容。這樣真實的學習任務符合學生們的成長需求,因此大受歡迎。
二、實踐活動提高素養
什么是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上海師范大學鄭桂華教授指出:“一是要組織豐富的語言實踐互動;二是要用豐富的語言材料,借助學生已有的和可能有的言語實踐活動經驗;三是要根據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組織活動?!苯Y合新課標要求,筆者認為,“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是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為主線,內容豐富的、能促進學生不斷探索的、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實踐活動。
比如,在《丁香結》一課中,筆者結合課后思考題創設了這樣的學習任務:請學生們搜集關于“微雨”的古詩詞,并找一找古詩詞中“微雨”的象征意義。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尋覓詩句,搜集了豐富的語言材料,走進了多樣的語言情境,發展了語言思維,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三、科學評價促進成長
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學思融通”教學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思”狀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習慣、能力、方法,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和必要的指導。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既要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又要幫助學生反思不足、改進方法。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評價量表,引導學生使用評價工具,實現自評、互評、師評的有機結合。
相關評價標準:
1.能正確填寫書名、作者、國籍的全稱得★;
2.能積累優美詞語不少于10個得★★;
3.能積累精彩的語句3—5句得★★★;
4.能積累經典語段不少于100字得★★★★;
5.能從內容、寫法、情感等方面入手,提有價值的問題不少于2個得★★★★★;
6.能聯系自身實際,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讀后感,或用思維導圖、圖文結合等形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得★★★★★★。
該星級評價不僅明確了閱讀任務的具體要求(學什么),細化了閱讀任務的操作方法(怎么學),同時也量化了閱讀任務的標準(學到什么程度),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學評一體化。
當然,當前任務驅動下的小學語文“學思融通”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任務設計不契合教材、不聯系生活、不搭建支架,學生學習的動機不明確、思維含量不夠,等等。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的層面要強化學習任務的頂層設計;在“學”的層面要細化語文實踐活動的落實,在“評”的層面要量化課堂教學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通過任務來驅動小學語文的“學思融通”,進而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蔡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