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明確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之一,充分說明了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全局意義和戰略地位。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現代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發生的深刻變革。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世界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和共同特征,也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新階段既要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更要重視質的有效提升,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持久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必然要求,也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質量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备哔|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目標,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等目標體系。
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有效路徑。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標志性指標和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2035年前中國經濟需要保持年均4.73%的增長速度。然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條件面臨重大變化,[1]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形成不利影響。[2]按照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重將從2022年的14.9%提高到2035年的22.4%,同期勞動年齡人口大幅減少,勞動力對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呈下降趨勢,對經濟增長速度支撐作用明顯減弱。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總儲蓄率已經從2010年的50.65%下降到2022年的46.75%。按照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國總人口撫養比將從2022年的44.9%升至2035年的50.2%。根據人口結構與儲蓄率關系的經驗規律,上述變化將帶動2022—2035年儲蓄率降低4.2個百分點,進而帶動資本形成率下降3.2個百分點,其結果是資本存量對潛在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處于下降通道,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減弱。在勞動力、資本等增長要素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只有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增強經濟增長動能,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其他目標,也必須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把科技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努力實現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形成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優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和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才能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才能實現碳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3]
高質量發展本質是踐行新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具有內在一致性。[4]
人口規模巨大,既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也要求充分回應人民在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方面的訴求。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為人人享有公平機會、人人價值充分體現、人人分享發展成果創造充足條件,凝聚起14億多人投身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磅礴偉力,在人人都能共享現代化建設福祉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提高現代化進程的平衡性協調性整體性,把“蛋糕”做大的同時分好“蛋糕”,才能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快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實現物質富足的同時,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才能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提供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只有通過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才能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要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要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只有通過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才能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5]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良好基礎。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中國國內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
第一,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比較穩定的國際環境。國際力量延續“東升西降”“南升北降”態勢,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力量對比更趨均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38.1%提升到2022年的42.5%,同期中國占全球經濟比重由11.3%提升到18%左右。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和全球治理話語權不斷增強,為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尤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有利于中國在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攜手各國共謀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與中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交織,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經濟結構帶來歷史性機遇。
第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帶來難得的追趕機遇。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人工智能大模型、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加速迭代演進,全球資源要素加速重組整合,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形成新一輪前沿科技、前沿產業發展熱潮。[6]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歷史性交匯,為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實現趕超帶來歷史性機遇。中國科技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人才、科技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具備了創新超越的條件。2022年高被引科學家人數占全球總數的16.2%、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的30%以上;2023年中國擁有24個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創業活力排名前40的城市中,中國上榜城市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環環相扣、并肩升級的產業體系,可以為技術創新推廣提供應用場景和配套服務,14億多人口大國還可以為創新產品推廣提供最大的市場空間,從而為降低研發成本和促進產品快速迭代升級提供有力支撐,有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保障中國整體技術水平和產業走向前沿。
第三,要素供給質量明顯提高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中國源于勞動力數量充裕的人口紅利相對減少,但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帶來的人力資源紅利已經進入釋放期。2023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幅縮小。8.6億多勞動年齡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5億人,人力資源素質明顯提高。2022年國民儲蓄率為45.6%,比其他主要經濟體高20個百分點以上,這為資本積累及其有效配置提供了必要條件??萍佳邪l能力大幅躍升,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為2.64%,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與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相當;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萬件,是世界上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件的國家,PCT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當前科技創新在一些領域已經處于全球領跑地位,新質生產力蓄勢待發。同時,新型生產要素快速積累和創新配置不斷拓展中國發展新空間,2022年數據產量達8.1ZB,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0.5%,位居世界第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

第四,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7]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和城鄉消費升級階段,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釋放出來的強大國內市場潛力和獨特的內循環優勢是中國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底氣。未來一個時期,中國消費潛力巨大。一方面,消費升級蘊藏巨大消費潛能,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上升到45.2%,但與發達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可挖掘釋放的巨大空間;千人汽車保有量約180輛,距離主要發達國家平均400—800輛的數量差距尚大,戶均私人汽車擁有量約0.5輛,與人均GDP處于1萬—2萬美元國家0.8—1.5輛的水平相比差距也較大,擴量和置換推動下未來汽車消費需求還很大;剛需家電品類全面普及后,已經進入替換更新期。另一方面,社會結構變化蘊藏巨大消費潛能,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有望超過7億人,高品質消費需求進入大規模釋放階段。中長期看,投資增長潛力也很大。中國基礎設施雖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相對于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建設需要而言,還存在較大差距。2019年中國人均資本在183個樣本國家中排第95位,僅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3,不及G7國家平均水平的30%。2020年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僅為美國的1/3左右,2021年人均用電量僅為美國的1/6、日本的1/3,傳統基礎設施補短板,新型基礎設施擴乘數,都還有很大投資空間。適應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都蘊含著強勁的投資需求。著力解決當前供給領域中低端過剩、中高端不足等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多層次、高品質、多樣化消費需求,也對投資提出新要求。
新征程上,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確保安全的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同時加快消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挖掘內需潛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
第一,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一方面,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競爭前沿,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重點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本土研發和推廣應用。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新興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二,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動力。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積極應對南北區域分化,以京津冀、山東半島、遼中南、哈長、中原、關中平原等六大城市群為載體,聚焦優化提升中心城市引帶能力、增強大中城市支撐能力、提高中小城市配套能力,建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動能轉換和改革開放高地,形成推動北方經濟穩定增長的動力源。
第三,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要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從供給端來講,在處理好排污減碳與產業轉型、經濟增長、產業安全關系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結構從高碳物質消耗型轉向低碳節能型,穩妥降低高碳制造業比重,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高碳排放制造業脫碳化、減量化發展,同時加快發展新能源,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和再制造產業。從需求端來講,以推廣新能源汽車、推進低碳建筑規?;l展為重點推進消費綠色化,以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基礎設施、推廣應用低碳技術、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等領域投資為方向推動投資綠色化,在優化外貿結構中發展綠色貿易。
第四,堅定不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更好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引進全球高素質人才和智力資源,加強與全球生產網絡和創新體系的緊密聯系。用好擴大進口的杠桿,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維護外部市場基本穩定,保持貿易收支基本平衡。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到海外發展。
第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構筑橄欖型社會結構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占比更高、自我認同感更強的中等收入群體,一方面提升農村居民和新落戶農民工的公共服務水平,將他們作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新來源;另一方面加快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進一步暢通縱向流動通道,不斷增強中等收入群體自我認同感,發揮好支撐高質量發展中堅力量的作用。
第六,積極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積極開展重要農產品國際合作,內外結合保障糧食安全。加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建設,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舊結合保障能源安全。立足豐富應用場景和龐大市場需求加速重大新興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推進自主創新產品、自主開源技術等國產化替代和迭代應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提高產業技術的安全可控水平。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化存量、控增量并重,在統籌發展中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引導地方政府多渠道為中小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金,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第七,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新征程上,要圍繞培育有效競爭的市場主體、完善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健全法治高效的政府治理體系,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實質性突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動國資國企做強做優做大,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促進外資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共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微觀主體。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領域強化制度建設,深入推進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持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筑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
第八,持續發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是以更高效率促進經濟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一方面,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作用,從消費升級中把握消費潛能,從社會結構變化中尋找消費潛能,從城鄉區域消費梯次升級中釋放消費潛能,從新技術和新模式中激發消費潛能,從消費理念變化中挖掘消費潛能;另一方面,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圍繞居民消費升級、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格局確定投資的重點領域,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優化投資結構和擴大投資空間,推動有效益的投資持續釋放。
[1]"郭春麗、易信:《“十四五”時期我國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預測及風險應對》,載《經濟縱橫》2020年第1期,第50頁。
[2]"劉偉、范欣:《以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載《管理世界》2023年第4期,第9頁。
[3]"寧吉喆:《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路徑和重點任務》,載《管理世界》2023年第3期,第1-19頁;韓保江、李志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挑戰與路徑》,載《管理世界》2022年第11期,第29-43頁;高培勇、黃群慧:《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認識、經濟前景與戰略任務》,載《管理世界》2022年第8期,第26-39頁。
[4]"鄭柵潔:《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載《宏觀經濟管理》2023年第10期,第1頁。
[5]"高培勇等:《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筆談》,載《經濟研究》2024年第1期,第4-35頁。
[6]"王一鳴:《新形勢下的科技創新戰略和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路徑》,載《全球化》2024年第1期,第5頁。
[7]"郭春麗、易信:《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的現實邏輯、戰略導向和實踐重點》,載《經濟縱橫》2023年第7期,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