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也應緊隨時代發展作出相應革新。因此,本文結合“互聯網+”,探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路徑。分析“互聯網+”為學前教育專業帶來的機遇,包括資源豐富和共享、個性化教學與適應性服務、多元智能和綜合素養發展以及學習方式的創新和互動性增強等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創新路徑,通過重視個性化教學、教育資源擴充和優化、多元智能化發展、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引入在線教學平臺以及推進遠程教學等方式,提升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創新改革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育領域,“互聯網+”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將承擔起培養新生代幼兒的重要任務。學前教育是幼兒啟蒙教育的初始階段,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探索適應時代變革的教學模式創新對于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優秀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1]。為了突破傳統的學前教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有效滿足現代社會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思考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學前教育相融合,以創新的方式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2]。通過借鑒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提供更加靈活、個性化的教學過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3]。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本文探索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路徑,并提出具體的改革策略和路徑。希望能夠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搭建一個更高效的教育平臺。
一、“互聯網+”帶給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機遇
隨著“互聯網+”的到來,給學前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促使其不斷發展與進步,下面將具體分析“互聯網+”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影響。
(一)資源豐富和共享
“互聯網+”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帶來了豐富和共享的機會。通過互聯網,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訪問、共享和使用大量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在線平臺、學習應用程序、數字化教材等獲取不同主題、形式和內容的優質教學資源[4]。這些資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學視頻、電子書、教育游戲和互動軟件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并提升教學效果。教育者和機構可以通過網絡共享他們自己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教育實踐和教學方法。這種共享使得學前教育者能夠獲得不同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學習資料和靈感,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學科領域的了解。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學前教育教師能夠跨越地域限制,觀摩和學習國內外一流高校、專家講座和教學實踐的視頻和直播。這為教師開展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拓寬了他們的教育視野和自身素養。
在資源豐富和共享的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互聯網資源來提升教學品質。他們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和協作工具進行遠程教學,設計個性化學習方案,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將有價值的學習資源融入教學中。相對于資源豐富和共享所帶來的機遇,教師也需要具備有效篩選和評估教育資源的能力。教育者應具備專業批判性思維,能夠從眾多的資源中辨別出高質量、符合學前教育特點和目標的資源,以充分挖掘“互聯網+”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所帶來的潛在價值。
(二)個性化教學與適應性服務
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特點,這對于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激發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大意義。互聯網技術允許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或學習管理系統,跟蹤、分析和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及進展情況[5]。此外,在線應用程序或自適應學習軟件能夠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曲線和個體差異,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和資源,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適合他們的學習節奏下進行更有效的學習。互聯網還提供了更多參與性強、啟發性教育活動和虛擬實境體驗等學習機會。通過網上教育游戲或模擬學習軟件,教師可以設計有挑戰性而又富有啟發性的任務和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根據他們的個人水平和需求自動調整其難度和內容,提供適應性的學習體驗。
(三)多元智能和綜合素養發展
通過借助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教師可以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以及多媒體、交互式和游戲化的學習資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和綜合素養。通過互聯網和在線學習平臺,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和潛能提供多元智能的學習機會。這包括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等多個智能領域。通過使用多樣化的教育應用程序和互聯網資源,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體驗,激發并發展他們在不同智能方面的能力。互聯網為所有學生提供了參與各種形式學習和表達的機會,有助于培養綜合素養。通過在線藝術和音樂應用程序,學生可以進行創作、想象和表演等活動,發展自己的藝術素養和表達能力。此外,通過面向全球的在線學習機會,學生可以加入跨文化交流和合作項目,培養國際視野、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等綜合素養。
(四)學習方式的創新和互動性增強
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在線學習平臺,學前教育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拓展和改進,從而提供了更多靈活、個性化和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教育應用程序和多媒體資源等設計和整合多種學習方式,例如視聽學習、游戲化學習和虛擬實境體驗等。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參與互動游戲、進行在線實驗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來探索知識和發展技能。這種創新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們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在線交流工具和社交平臺,學生和教師可以進行實時的互動和溝通[6]。教師可以設置討論或問題解決任務,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和協作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協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可以在在線學習社區中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想法,獲得教師和同伴的反饋和支持,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互助和合作。
二、“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創新路徑探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互聯網+”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其為學前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針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給出一些教學模式創新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一)重視個性化教學
為了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點,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亟須進行個性化改革。個性化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們不同的學習風格和發展階段,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策略和資源,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和實現潛能。在某高等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選取了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個性化教學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一班被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二班被作為實驗組,采用個性化教學策略。在一班,教師按照預定的課程進度和內容進行教學,學生接受相同的知識和任務安排。而在二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差異,制定了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任務。同時,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提供額外的資源和學習指導,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互動。在充分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還進行了個性化的深度學習。收集了兩個班級學生的教學感受、平時作業成績、課堂表現以及考試成績等信息。通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二班學生在學習成績和學習體驗方面表現更出色,課堂參與度更高,學習動力更強,個人興趣也更突出。
(二)教育資源擴充和優化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共享和獲取變得更加便捷。為了使學生獲取到更多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其帶來的機遇。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資源共享和遠程授課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政府和教育機構應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并促成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學前教育資源的擴充和優化。而教師則需要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育創新能力,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資料,更好地應對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以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三)多元智能化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多元智能化發展是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創新的又一重要方向。多元智能指個體的智能是多維度的,包括語言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等。通過引入多元智能教學理念,可以滿足不同學生智能特點,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實現多元智能化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任務。例如,引入藝術、音樂、運動等領域的教育元素,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在各個智能領域的發展潛力。
此外,個性化教學也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多元智能需求,通過差異化的教學策略,挖掘和培養每位學生獨特的智能優勢。通過在這些方面持續努力和探索,可以推動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為培養適應“互聯網+”時代需求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四)合理利用科技手段
為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來支持學前教育的發展,需要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相關的科技知識和教學技巧,還需要積極使用科技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同時,政府和教育機構應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技術設備和培訓支持,以促進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學前教育創造更多新的教學機會和資源。通過充分發揮科技手段的優勢,使傳統學前教育模式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需求,推動整個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五)引入在線教學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除了上述改進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引入在線教學平臺來創新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在線教學平臺可以為學前教育提供更靈活和交互性強的教學環境,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在線教學平臺上構建虛擬的學習空間,將課程內容、學習資源、作業等整合到一個平臺中。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接入平臺,自主地瀏覽學習材料、參與討論、提交作業等,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個體化學習。通過數字化的教材、學習視頻、電子書等,學生可以獲取全球范圍內豐富的學習資料。此外,在平臺上還可以設置不同的登錄身份,家長可以實時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教學活動等,并與教師進行線上交流,形成緊密的家校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設置討論區、在線問答等功能,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解答問題。此外,通過在線視頻會議等工具,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授課和答疑,提高教師資源利用的效率和影響力。引入在線教學平臺還可以方便教師進行作業批改和評價。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查閱、批注、評分等。這不僅節約了紙質作業處理的時間和資源,還能為教師提供更準確和詳細地反饋,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水平。
(六)推進遠程教學
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學前教育機構可以借助視頻會議、在線課程以及各種遠程交流工具,實現師生之間的線上交流和學習。這種創新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前教育專業提供了更加靈活和便捷的教學方式。推進遠程教學可以解決學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特別是處于基礎教育相對匱乏的農村或邊遠地區的學生,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通過遠程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連接與學生遠程互動,提供教學指導和支持,從而擴大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為全國范圍內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機會。遠程教學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了更大的教學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進展,在特定的時間安排在線課程,建立起師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可以通過遠程教學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或小組輔導,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量身定制教學內容和學習計劃。遠程教學鼓勵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在線教室,學生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提問,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這種積極互動的學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維和協作能力,為其個人和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給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帶來了創新與改革的機遇。教育應用程序和在線教學平臺的應用為教學內容和方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擴大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革,學前教育專業的相關教師應積極探索創新的路徑,不斷推動學前教育教學的發展,著眼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發展能力,為學生未來作為幼師工作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孫萬莉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牛園園.互聯網時代下高職英語混合教學模式探討——評《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01):134.
[2]劉曲.新時代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05):62-67+92.
[3]韋賢.互聯網時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學創新管理探索——評《“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11):1289.
[4]趙覓.“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翻譯與信息化教學創新——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8):271.
[5]馮曉艷,姜朝暉.基于OBE理念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探究——以商丘工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7):16-18.
[6]李諾.探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改革與創新策略——基于核心素養標準[J].福建茶葉,2019,41(05):229-230.
[7]孟曉雪.淺析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策略[J].就業與保障,2020,264(22):106-107.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陜西省貫徹落實《“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現狀調查研究(課題批準號:SGH22Z032)。
孫萬莉(1979.11-),女,漢族,陜西橫山,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