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蘭
摘要: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發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怎樣保持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了許多教育者關心的焦點。趣味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主觀感受和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以新穎、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趣味教學的實施有助于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雙減”? 小學語文? 趣味教學
引言
“雙減”政策是我國近年來針對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政策,旨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一政策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也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提高課堂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的趣味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趣味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核心,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培養語文素養。
一、趣味教學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提升效果
趣味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主觀感受和積極參與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生語文課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實施趣味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具體如下。
首先,趣味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趣味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活動,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更容易產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其次,趣味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充滿趣味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索和發現。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時,趣味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1]
最后,趣味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在課堂活動中,學生需要與同伴共同完成各種任務,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在家庭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親子互動的作業,讓家長參與其中,從而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感情。
二、“雙減”政策下進行小學語文趣味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在具體的趣味教學實踐中,課文解讀、課堂活動以及作業設計都是重要的環節。在課文解讀環節,教師可以嘗試從不同角度剖析文本,挖掘背后的趣味點,激發學生的思考。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組織多樣化的游戲、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可嘗試創新作業形式,如布置親子作業、實踐作業等,讓學生在課外也能感受到語文的樂趣。
在此,筆者以課文《小英雄雨來》為例,解析如何進行趣味教學。
在課文解讀環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趣味解讀。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雨來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等,并通過生動講述雨來的英勇事跡,讓學生感受到英雄的崇高品質。其次,教師可以圍繞課文中的精彩語句進行解讀,如“雨來像小鴨子一樣游過去”,通過形象的語言描繪,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雨來游泳的畫面,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在課堂活動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趣味性的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親身演繹雨來的英勇事跡,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談談他們心中的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作業設計環節,教師可以嘗試創新作業形式,讓學生在課外也能感受到語文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布置“我是小記者”的作業,讓學生采訪身邊的英雄人物,了解他們的感人事跡。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能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又能受到英雄的高尚精神的熏陶。
此外,還可以設計“英雄卡”制作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為心中的英雄設計一張卡片。這樣,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體會到英雄精神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他們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愛每一個學生,營造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網絡資源等,為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富有挑戰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趣味教學,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趣味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繼續探索和優化趣味教學的策略與方法,為小學生營造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挑戰的課堂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還需共同努力,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支持和關愛。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相信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核心素養都會得到更大的提升,為他們的美好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紅英.小學語文閱讀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好日子,202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