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互聯互通互享進一步加速了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高校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與使命,融媒體的興起與發展對于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帶來了新理念和新路徑。文章通過剖析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挑戰與機遇,從融合青年成長需求、融合課堂教學資源、融合信息化媒體平臺、融合校園文化建設四個方面深入探討如何利用融媒體理念與信息化技術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
關鍵詞:融媒體;思想政治宣傳;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037-03
作者簡介:趙? 璐(1986.08—? ),女,漢族,江蘇省太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融媒體背景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SJB0753);
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黨史資源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0827)。
引言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促進了媒體大融合,便捷化的智能載體進一步擴大了融媒體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發揮強大的價值引導力,牢牢把握輿論話語權,讓社會正能量傳播更加強勁[1]。高校應充分意識到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積極學習和運用融媒體技術,加強融媒體傳播矩陣建設,為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賦能增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凝聚力和引領力,構建健康良好的媒體網絡宣傳生態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挑戰與機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
1.高校融媒體宣傳意識有待提升
我國互聯網技術起步較晚,融媒體則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碰撞融合發展形成的一種新媒體媒介,打破了傳統媒體間的“壁壘”,近年來國內學者在微信、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平臺獲得信息資訊。同時,西方世界利用新媒體對國內青年輸送西方“普世價值”,事實真假難辨、信息良莠不齊的互聯網極易對三觀尚未成熟的青年群體產生沖擊。
2.高校融媒體宣傳技術有待創新
融媒體的發展與應用離不開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平臺的支撐,這對高校媒體宣傳工作的軟硬件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校在推進融媒體建設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目前眾多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和數字化校園建設尚在起步和摸索階段,融媒體建設如何與智慧化、數字化校園建設同步推進實施還有待學習。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科技賦能教育,將高校宣傳工作與現代化信息傳播技術有機融合,打通教學、管理、宣傳等育人工作之間的“壁壘”,形成思想政治宣傳工作新格局。
3.高校融媒體宣傳理念有待增強
媒體融合發展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宣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強、懂媒體、會操作、素質高、有創新力”[2]的融媒體宣傳工作隊伍是對高校宣傳工作提出的新挑戰。目前,多數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陣地仍停留在傳統課堂、傳統媒介,依靠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開展和落實意識形態宣傳教育工作,這會增加青年群體和思想政治宣傳隊伍之間的“代溝”,也會逐步消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融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機遇
1.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交互的單向性、地域性局限,讓資訊得以突破時空與地域進行“雙向”“即時”的接收與反饋。信息傳播的范圍更為廣泛、時效更短、影響力更深。借助融媒體技術和平臺,高校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的方式從傳統課堂教學深入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思政育人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浸潤式育人,進一步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發聲”渠道。融媒體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可以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有效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校園環境、媒體宣傳和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隱性思政課堂協同育人功效,幫助高校樹立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權威性[3]。
2.提升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親和力
融媒體平臺具有互動性強、傳播率高、精準定位等特征,可基于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通過大數據分析正向推送、反向推薦等方式提升傳播效果和傳播范圍。當下青年群體成長于互聯網生態環境中,信息和知識獲取的開放性、共享性和可得性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面臨挑戰,宣傳欄、課堂、宿舍等傳統宣傳陣地和宣傳形式難以與青年群體產生“共鳴”,反觀內容形式豐富多樣的網絡平臺牢牢抓住了青年學生的“目光”。高校應充分把握當下青年的閱讀習慣和認知特點,通過生動、直觀、趣味、多樣的宣傳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拉近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與青年學生間的距離,提升了宣傳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多樣化呈現思想政治宣傳內容
校園融媒體平臺既包括宣傳欄、廣播、電視臺、海報橫幅等傳統媒介陣地,也包括公眾號、微博、QQ、抖音、學校官網等新媒體平臺,高校應充分認識到不同媒介平臺的優勢和特點,選取、整合、聚焦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訊息,通過圖片、視頻、專訪、對話等多元化方式開展思想政治宣傳工作[4]。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學習和把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使用理念和傳播規律,統籌協調新老陣地之間的關系,針對不同受眾群體、不同宣傳內容、不同主題活動,充分發揮各類型載體的傳播優勢,營造“欣欣向榮”的融媒體育人環境,推動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改革創新,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二、融媒體技術支持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路徑探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信息技術革新發展下孕育產生的融媒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重塑了人類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均產生了密不可分的內在、外在聯系,對青少年群體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樹立產生了深遠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要把握融媒體發展趨勢、掌握融媒體技術、發揮融媒體優勢,將融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探索信息化時代下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創新路徑,形成“1+1>2”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在“舉好旗”“定好位”的前提下,要分析現實、創新形式、巧妙布局、對癥下藥,讓高校宣傳工作貼近師生需求,走進師生心田。
(一)融合青少年成長需求,增強媒體資訊的可讀性
高校青年群體已經進入00后時代,高校要充分把握00后的成長的時代背景和環境,積極關注新時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以需求為導向的融媒體宣傳育人效果才能事半功倍,也是加強融媒體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原則之一。一是要加強對高校青年群體思想、心理狀況的調查研究,結合學生學業、職業發展規律和特點,以青年學生群體關注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積極運用融媒體手段精心策劃宣傳內容,開展主流價值觀引導和教育,更易與學生產生共鳴,得到學生的關注和喜愛。二是要充分掌握青年群體的語言表述結構,忌“長篇大論”和“空洞無物”,要進一步研究新時代下青年群體的語言特點和表述特征,積極思索有趣味、有張力、有溫度的表述方式,讓校園融媒體陣地“語言”更加的“青年化”和“輕量化”,運用“青言”“青語”開展理論宣講和主題教育,讓思想宣傳工作走進青年“身邊”。三是高校宣傳要綜合運用各類新媒介、新手法來增強媒體資訊的可讀性,探索采用動畫、短片、情景短劇等方式“轉譯”國家大政方針、名家名著等經典文獻和讀物,進一步讓主流媒體推送的內容進入青年群體視野,讓更多積極正向的內容走入青年的可視化范圍,進而成為青年群體的“首選”,讓黨的創新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思想中生根發芽。
(二)融合課堂教學資源,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面對思想政治宣傳工作“新生態”,高校應走出媒體宣傳“穿新鞋、走老路”的固化思維,要充分把握宣傳工作的內涵特點,以“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根本,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融媒體宣傳育人充分融合,進一步探究二者的結合點,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質量開展。一是將融媒體宣傳資源融入課程設計,尋找與學生成長相關的典型案例和“身邊的故事”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從故事和案例中獲得關鍵信息,增強授課內容的親切感和感染力,讓青年學生切身感受到課堂“與我成長的相關性”,從“身邊人”“身邊事”中汲取榜樣力量和成功經驗,從而更好理解和接納課堂的學習和教育的內容。二是將教學資源嵌入融媒體平臺,一方面可以將課程、教材等文字內容進行“二次解構”后推送融媒體平臺,為學生校園學習打造“線上”學習園地、數字化書房和閱覽室;另一方面借鑒“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中央廚房”宣傳模式,融合課堂內、課堂外育人資源,將精品課程、名師課堂以可視化方式形成系列短視頻單元在新媒體平臺推送展播,形成品牌化宣傳欄目,進一步擴大社會受眾群體面,形成共享、共用、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構建更廣意義的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融合概念[5]。
(三)融合信息化媒體平臺,營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成熟的媒體平臺是做好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必備條件,高校要進一步重視將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與互聯網媒體發展緊密結合,重視融媒體技術在宣傳工作中應用,促進融媒體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宣傳工作,進一步鞏固高校意識形態防線,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一是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通過搭建“線上線下”“虛實一體化”校園宣傳陣地,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構筑堅實的校園融媒體宣傳陣地,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是健全校園全媒體傳播體系,既要保留傳統媒體的優勢,如校園廣播的定點定時播報,校報的學術研究成果展示,也要建立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補的“立體化”宣傳空間,如校園公眾號“一站式”資訊共享、微博的及時互動等,有效發揮各類媒體的育人優勢,搭建起融媒體宣傳矩陣。三是加強新媒體宣傳陣地管理,將學校官網、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陣地的運行管理維護進行“一體化”統籌,嚴格落實“三效三審”制度,形成三個相“統一”運維模式,即主題內容相統一、審核把關相統一、運行治理相統一,持續輸出主流價值理念,守好高校意識形態宣傳陣地,避免引發輿論熱點。四是將融媒體建設與數字化校園建設融合化推進,將現代化信息處理技術同步運用到融媒體平臺建設過程,為高校宣傳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掌握跟進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進一步優化和拓展融媒體的服務功能,讓校園融媒體平臺更好地服務師生學習和生活、更加有效地傳遞青年學生心聲,成為師生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期待。
(四)融合校園文化建設,構筑網絡文化育人新途徑
如何讓高校青年群體樹立文化自信?高校要深入研究結合當下高校青年群體的網絡學習、生活和娛樂“習慣”,運用融媒體平臺深耕校園文化建設,有效推進網絡文化育人工作。一是要鍛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實踐創新意識強”“講好校園故事”的高素質宣傳隊伍,搭建起由專職宣傳工作人員、思政教師、輔導員、大學生記者等構成的專兼媒體隊伍,開展意識形態、信息化手段、媒介素養等方面的專題培訓,進一步提升隊伍“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宣傳能力,深化媒體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政治素養和媒體素養,提升高校宣傳隊伍對新媒體理念的理解、新媒體知識的學習和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并能夠結合校園宣傳工作實際情況,創新性開展思想政治宣傳教育工作,傾力打造出師生喜愛的媒體融合宣傳品牌陣地。二是依托融媒體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先進文化傳播體系,通過宣傳品牌塑造、精品欄目推薦、前沿課題研討、社會特點回應等方式,積極推進對融媒體宣傳內容的改革創新,巧用快閃、音視頻、海報、宣傳欄、兩微一端等宣傳載體策劃富有時代氣息的校園文化主題,制作深入師生內心的宣傳內容,潛移默化提升校園文化浸潤式育人成效[6]。三是搭建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職前教育、學生日常管理等工作與文化宣傳間的“橋梁”,通過宣傳媒介“搭臺”,展示學生校園學習和生活狀況,讓學生成為宣傳內容的“主角”,用學生的“第一視角”呈現校園第二課堂活動、主題教育成效、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提高校園融媒體平臺的關注度和閱讀量,提升融媒體育人工作的輻射力度,讓高校的思政宣傳工作落腳在“三全育人”的內涵建設上。
結語
高校要充分意識到占領新媒體宣傳陣地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趨勢,要主動作為、積極推動形成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的融媒體平臺和資源庫建設,用新技術新理念創新思政授課方式和內容,以學生“樂于傾聽、善于學習、用于實踐”為準繩,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要健全建強融媒體宣傳隊伍,加強對現代化融媒體理念和技術的學習運用,使融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的全面信息化、時代化和現代化,守住高校意識形態陣地,讓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文化在師生間積極傳遞,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貫穿始終,進一步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激發青年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在全國宣傳思 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8-23(1).
[2]李娟,侯銘峰.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9(6):76-80.
[3]朱應開.“融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徑優化[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4(4):98-103.
[4]丁蘇怡.隱性教育視角下高校宣傳工作創新性探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2(21):61-65.
[5]韓旭.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的實踐探索[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2(21):82-84.
[6]李小梅.融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媒體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