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來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精神動力。文章將基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發展的意義,探究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課程教學融合的重點方向,并圍繞當前英語教學問題及高校英語教學不足,制定科學的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策略,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導優勢,提升高校英語課程教學質量及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英語;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3;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127-03
作者簡介:郝霜燕(1984.07—? ),女,漢族,山西省朔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
基金項目:2022年山西省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專項課題“山西應用型本科院校EAP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XSKLY2022SX0060)。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文化影響力及社會影響力。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英語課程教學的前瞻性,進一步幫助教師拓展了英語課程教學思路,使教師能以文化教育發展為核心,科學地開展教育分析與教育研究,從而將文化教育及精神思想培養作為完善英語課程教學體系的一種合理手段。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屬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包容度相對較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能進一步提升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屬性。例如,將文化內容整合到英語教學中,通過積極開展傳統節日、習俗、傳統文化項目內容的研究對比,了解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發展趨向及發展特點,從高校英語語言表述視角,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1]。其中,文化內容的滲透,可以進一步提升對學生語言批判思維的培養能力,幫助學生從文化知識視角進行內容糾錯,提升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認識能力與文化敏感性,有效利用文化教育融合及文化滲透,打造多元化的英語課程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在英語知識的學習方面,形成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改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抵觸,使學生能主動接觸傳統文化知識學習。
(二)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創新能力
以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創新大部分是基于教師的個人經驗及高校教育需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可幫助教師從文化教育、素質教育、精神思想培養及文化教育傳承等角度,進行課程教學創新的教育優化。譬如,運用英語辯論的學習活動平臺,強化學生多方面的英語學習表達能力,改變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用詞單一及表達方式錯誤的問題,為教師與學生開展深層次的英語學習交流提供有力支撐[2]。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方面發揮的作用,并非僅限于滿足階段性的教育工作需求,而是能幫助教師與學生建立學習共同語言,提升教師多方面的課程教學創新能力,使教師能結合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特點及學生英語知識學習習慣,科學地調整教育實踐策略,保持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實踐內容的前瞻性,為高校持續做好英語課程教學資源挖掘及提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力奠定良好根基。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重點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精煉化提取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能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質量,但需考慮文化內容的教育適用性及教育實用價值。首先,教師應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教育篩選,將便于解讀及便于理解的內容,作為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鋪墊及內容引導,通過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應用可行性,探究其教育實用價值及實用性。其次,教師應做好對大學生英語課程知識學習特性的分析,結合大學生文化知識學習興趣及學習特點,制定傳統文化教育應用規劃,通過強化興趣引導及打造趣味學習課堂,提升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能力,并在部分文化知識中嵌入英語語言元素,使學生能在提升文化知識儲備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英語學習實踐水平。最后,教師應做好各個階段傳統文化教育成果評估分析,根據未來英語課程教學規劃,制定多種不同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應用方案,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用針對性,進一步基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煉化提取,拓展英語課程教學實踐服務功能,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實用價值[3]。
(二)深化英語教學與文化教育的深層次對接
長期以來,文化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發展,始終是教育改革研究的重點課題。高校需要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為核心,搭建多位一體的英語課程教學實訓平臺,幫助教師深化文化教育與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對接,提升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運用能力。教師應積極做好英語課程教學的內容拓展,將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學習作為文化教育融合的基礎突破口,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持續擴大英語課程語言文化知識學習接口,使英語課程教學實踐能與傳統文化教育形成緊密銜接。譬如,基于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活動,強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部分民族娛樂活動形式與活動概念,融入英語課程教學的實踐體系,從民族文化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英語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將英語課程知識與傳統文化概念進行高度綁定。以此,實現英語課程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協同推進,進一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課程教學方面的融合能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合的現實困境
(一)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保障機制尚未完善
建立完善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保障機制,主要目的在于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程教學體系提供多方面支持,解決文化融合的教育現實問題。然而,部分高校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發展方面,未能建立相對完善的教育保障體系,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供給存在結構失衡問題,部分文化內容甚至不具備教育實用價值。從而,促使教師難以根據英語課程教學需求,合理地進行傳統文化內容的篩選。另外,部分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保障機制的建設方面,忽視了環境因素對學生教育學習的影響。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僅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參考融入英語課程教學體系,進而使英語課程教學無法靈活地運用傳統文化內容開展教學實踐,最終使得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產生教育結構單一、教育互動性差及文化教育滲透能力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阻礙了英語課程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雙向融合。
(二)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能力有限
教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與解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性。目前,我國的高校英語教師雖然具備豐富的課程教學經驗,但在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運用方面卻存在諸多的基礎問題[4]。之所以,產生英語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用能力有限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注重對教師教育專業性的提升,教師在英語課程教學領域尤為專精,但在非專業領域通常不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因此,部分教師常常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運用方面產生盲目性問題。譬如,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文化混淆,未能充分細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負擔不斷增加。受此影響,部分學生勢必對傳統文化學習產生抵觸。長此以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必然流于形式。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合策略與路徑
(一)建立多位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保障機制
建立多位一體的文化教育保障機制,是指從多個層面為教師提供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進一步根據教師英語課程教學需求、教育特點及教師教學能力,制定系統化的教育實踐規范,解決文化資源教育供給結構失衡及教育實用價值不足的問題。為此,高校應定期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篩選,并積極與相關歷史文化研究機構、文化教育機構開展合作,通過深化傳統文化的教育實踐對接及搭建線上文化教育互動平臺,為教師提供多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支持。在此過程中,高校可以基于構建雙師教學課堂,深化傳統文化的教學應用能力。所謂雙師課堂是指利用線上、線下課程教學的雙向互補,開展多元化的課程教學實踐設計。線上教師主要負責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元素的應用,并為線下英語教學課程教學實踐提供部分教學建議,幫助英語教師構建以傳統文化教育為基礎的英語學習課堂。線下的英語教師則負責針對英語課程教學結構設計進行優化,有效將傳統文化元素、文化概念及文化知識融入英語教學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拓展傳統文化的學習路徑。此外,對于高校傳統文化環境影響力不足問題,教師應在與領導層積極開展溝通的同時,做好傳統文化教育渠道的疏通,有效運用現有的平臺資源及網絡教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課程教學互動,并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用及教育價值予以充分體現,進而解決教學互動性差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能力不足問題,充分完善傳統文化的教育保障體系。
(二)強化高校英語教師的隊伍建設
強化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應用能力,有效幫助教師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用路徑,解決英語教師對傳統文化應用、解讀能力的不足,對于深化英語課程教學實踐有著重要意義[5]。為此,高校應在制定英語課程教學規劃的初期階段,將英語教師多方面教學能力分析納入教育評估體系,根據英語教師課程教學優勢及教育特點,設計基于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方案。譬如,針對英語口語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高校應側重于加強教師對傳統語言文化的教學應用實踐,在部分漢語語言文化與古漢語詞匯運用方面,加入部分英語課程教學的教育元素,使教師能在傳統文化教育應用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又如,對于有著豐富英語寫作教學經驗的教師,高校則應將傳統文學藝術作品及傳統文學思想,融入英語課程教學實踐體系,使英語教師能將英語寫作及漢語文學藝術進行充分結合。以此,提升英語教師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幫助英語教師解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用能力不足問題。
(三)積極開展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英語學習活動
積極開展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英語學習活動,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精神,幫助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強化英語知識學習儲備。為此,教師應在學習實踐活動的設計階段,將重點的英語知識內容融入文化活動的各項細節,使學生能感知到部分英語知識內容的存在,在傳統文化學習活動的推動下,逐步進行英語知識內容的汲取,提升英語課程知識的學習儲備。另外,積極開展傳統文化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敏感性,使傳統文化教育與英語課程教學形成雙向互補,解決教師傳統文化教育孤軍奮戰的基本問題,使教師能運用多種資源及采取多種策略開展英語課程教學實踐。譬如,運用傳統文化學習活動的開展,加強英語課程教學實踐滲透,將英語語言概念、語法、詞匯及寫作技巧等內容,作為傳統文化學習活動的內容鋪墊,通過環境的教育滲透,幫助學生提升英語知識學習能力,進而實現傳統文化教育與英語課程教學的協同推進。
(四)優化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
首先,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程教學,必須優先提升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優化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可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接觸頻次,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傳統文化學習習慣,使傳統文化學習能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教育趨勢。其次,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構建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精神,同時,也為教師英語課程教學實踐提供部分基礎的內容參考。譬如,將優秀傳統文化中傳統教育思想及教育概念,融入英語課程教學實踐體系,幫助教師更好地提升英語課程教學實踐創新能力,進一步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教育元素納入英語課程教學評價機制,以此完善高校英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使教師可以從多個不同視角針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進行分析。另外,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構建英語教學評價體系,能實現對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的精準定位,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反映學生知識學習不足的鏡子,進而提升教師對學生英語學習問題的分析能力,避免教師盲目地開展英語課程教學實踐。
(五)拓展英語課程教學實踐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主要原因是文化內容尤為豐富,能滿足文化教育工作的多方面需求,部分文化概念、文化精神與文化思想,甚至具有極強的內容前瞻性,能適應不同時代發展環境,并深刻地對不同時代的人文思想及社會發展形成深刻影響。所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能進一步拓展英語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化教育實踐,有效強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譬如,將傳統歌曲、傳統戲劇及傳統文學作品融入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并要求學生從英語語言文化視角針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內容進行解讀,通過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學習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認識能力。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極大地提升了英語課程教學實效性,并在培養學生學習探索意識、良好學習習慣及語言藝術學習鑒賞能力等多個方面均發揮積極作用,有效改變了大學英語枯燥的課堂教學環境,增加了更為豐富的英語課程教學元素,為英語課程教學實踐的高水平推進夯實了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合,將改變高校以往的英語課程教學形式。為更好適應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英語教學新模式,高校應在持續挖掘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同時,不斷做好教育探索與創新,進一步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程教學體系提供幫助,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深化英語課程教學實踐的重要引導。
參考文獻:
[1]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路徑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175-177.
[2]張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及路徑研究[J].新西部,2023(4):158-160.
[3]楊明月.英語教學中滲透與融合文化意識的路徑分析[J].新教師,2023(1):50-51.
[4]張楊生.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研究與創新[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2):21-23.
[5]肖影慧,陶廷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代際困境及其消解路徑[J].現代教育科學,2020(6):85-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