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高校教育優勢、科研優勢以及資源整合優勢對河北民間藝術進行傳承與保護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質路徑。以武強木版年畫為例,分析其發展概況,結合高校教育資源優勢,通過研究保護與傳承的課程設置,加強師資培養,拓展與地方產業的合作交流等手段推進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打造地方形象品牌,增強文化軟實力,達到專業滲透和“產學協同”的傳承目的。
[關鍵詞]武強木版年畫;高校;保護;傳承;策略
[中圖分類號]J2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7-0039-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李建瑋.高校助力下河北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以武強木版年畫為例[J].天工,2024(7):39-41.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民間藝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及影響研究”(項目編號:HB19YS027)。
河北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域人文特色。以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為例,其傳承方式與發展創新呈現出多種形態。武強木版年畫發源于民間,年畫作品中的人物、環境、歷史題材以及制作工藝都來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對于研究本土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河北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在高校設置地方民間藝術傳承課程符合國家推動傳統藝術文化發展與創新的目標。本文以河北民間藝術武強木版年畫為切入點,探討如何結合高校各學科課程實現傳承教育模式的更新與改善,深入探討河北民間藝術融入高校藝術傳承課程的方法與策略,探索可行的教育實踐模式,利用高校教育優勢,助力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一、河北民間藝術——武強木版年畫發展現狀
(一)武強木版年畫的概況
武強木版年畫源于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早在元代就已經產生,興盛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因為當地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不高,農民在農閑時會大量印刷年畫作為副業補貼家用。根據文獻記載,僅在武強縣的主要街道,年畫店就多達 100 家,周邊的多個村落,年畫作坊達到1 500 余家,從業者更是難以計數。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與當地的社會環境有關,武強用于刻版的原材料杜梨木隨處可見,印染年畫的草木染料也容易獲得,如從梔子花中提取黃色、從藍草中提取靛藍、從石榴花中提取紅色。在提取草木染料之后簡單與草木灰混合,色彩艷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年畫色彩體系。
(二)武強木版年畫題材簡述
武強木版年畫的內容來源于日常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窗畫、門畫、灶畫等,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例如春節貼門神、灶神。門神形象以武將秦瓊與尉遲恭作為原型,通過對戲曲形象的簡化與精煉,突出人物的威嚴。《觀音神像》《灶神》《財神》等年畫都體現了人們對神靈的尊崇,《天地三界》等年畫也體現了人們對神明的敬仰。之所以稱為年畫,是因為這個木版畫在春節廣泛使用。武強縣地處黃河下游,雨水量不足,土壤鹽堿度高,糧食產量不高。武強人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形神俱備的事物上,以期五谷豐登、心想事成。例如,年畫《四季平安》,畫中童子手捧孔錢和元寶,另一只手拿著蓮花與牡丹,蘊含生財有道、四季平安的寓意。武強縣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很多關于教化、傳承傳統思想文化的年畫,如《三娘教子》《二十四孝圖》等,具有勸人向善的功能。
(三)武強木版年畫的價值體現
武強木版年畫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它作為記錄人民生活、寄托希望的符號,無論是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已被大眾認可。武強木版年畫有獨特、完善的雕版和套色技藝體系,其創作內容有農耕時代的神明形象、代表美好愿景的生活情景以及道德教化、社會風俗的展示等,充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資源是地方軟實力的體現。武強木版年畫作為河北的民俗文化,體現了河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當地民俗、信仰、傳說等元素進行整合,有助于河北加強標志性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創資源建設,會對城市建設的外延擴展與內涵積淀產生積極的影響,有較高的宣傳價值與商業價值。
(四)武強木版年畫的發展困境
武強木版年畫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以及生活場景不斷變化,門神、灶神、喜慶吉祥等題材的年畫漸漸消失,導致年畫市場縮小,一部分傳承人被迫轉行。雖然國家大力扶持,積極保護這項民間藝術,但是傳承對象單一,宣傳力度不夠,內容與形式沒有與日常生活很好地結合,不能產生相應的經濟價值。想要使傳統題材的年畫得到傳承,必須優化造型和內容,融入當代人的愿景,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傳統圖案搖錢樹、聚寶盆、福祿雙壽等依然是人們喜愛的題材,但是設計造型必須與當下的審美需求和生活息息相關,才能獲得廣闊的市場。雖然有國家和地方的扶持,也有相應的旅游產品,但是大部分是簡單照搬傳統圖案,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難以激發人們傳承這項傳統技藝的動力。綜上所述,武強木版年畫只有開發創新路徑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二、高校在河北民間藝術傳承中的優勢
高校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先進的實驗設備、豐富的研究資料、雄厚的教學團隊,這些條件為民間藝術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的日益重視,高校應利用所在地區的民間藝術資源,發揮自身的教育功能,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保護與傳承,創新發展當地的民間藝術,促進當地的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
(一)教育優勢
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也關乎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谠鰪娢幕孕?、復興傳統文化的契機,許多高校開設了與藝術傳承相關的課程,如民間傳統手工藝扎染、蠟染及中國畫等專業課。一些學校還開設了藝術傳承學術研究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藝術傳承意識和審美能力。設置的傳承課程配備了專業的教師教授,還聘請當地非遺傳承人當客座教授,幫助高校學生深入了解、學習、實踐民間工藝,從而達到系統傳承的目的。高校還應利用網絡平臺,在學校創建非遺技藝中心,進行線上比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讓學生深入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學校主要的學習人群是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思想活躍、創新力強的大學生,他們在保護與傳承民間藝術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創新科研優勢
高校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科研優勢,以河北高校對武強木版年畫的研究為例,有關于武強木版年畫發展傳承的研究,如旅游文創類產品、App等。深入研究武強木版年畫的發展歷史、文化價值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除了日常整理與深挖基礎數據之外,還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方式來整合與保存數據、影像等,這就要求研究者對武強木版年畫及其保護的規律和方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高校的研究團隊與科研學者相對集中,多學科交叉互補,除了技法工藝外,還可以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高校以思維活躍的青年為主,是時代的新生力量,是今后文化潮流的引領者。在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方面,高校所擁有的創新力是不容小覷的,這也是高校創新科研的重要優勢。
(三)資源整合優勢
近年來,國家設立了很多關于非遺藝術傳承人才培養的國家藝術基金課題,全國各大高校集合大量的師資申請、承接課題。這些高校不但研究傳承技法、人文歷史,還與當地企業、文化非遺保護機構和鄉鎮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將年畫、刺繡、竹編等傳統民間藝術提取出來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高校借助這樣的模式,提高人們對非遺的認知度和重視程度,形成了高校、企業、地方政府與傳承人的合作交流新模式。河北高校在對武強木版年畫的拓展研究中,已經開始嘗試人工智能編輯、影像保護以及傳承創作的程序開發與嘗試,將其主要的藝術元素應用于博物館電子互動設計、導視系統設計、家居設計、建筑裝飾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
三、高校助力武強木版年畫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盡管高校藝術傳承課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武強木版年畫傳承受到現代化教育的沖擊,學生對傳統民間技藝的學習興趣和認同度較低。其次,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和審美趨勢,使得武強木版年畫銷售狀況不好,從業人數下降。最后,武強木版年畫的原始工序較為復雜,除了刻版、印刷外,如果使用草木染色,會更加費時費力,掌握工藝的師傅少之又少,師資力量和教材資源不足。結合高校優勢,對高校傳承提出一些策略。
(一)數字背景下的傳承課程設置
武強木版年畫一直采用口手相傳的模式,傳承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刻版、套色、造型等技藝晦澀難懂。高校應將采集的文字、音頻、影像錄入數據庫,對其展開搶救性保護。高校師生應利用多種媒介,搜集整理關于武強木版年畫的文字、錄音、錄像資料,加強實踐學習,設計線上課程,使人們可以線上體驗、學習和交流。在數字平臺中,可以直觀地學習雕版、套色、天然染料的制作技藝。從線下的高成本技藝交流傳授轉變為線上的低成本實驗模擬,使工藝傳承突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采用虛擬沉浸式教學方法,通過虛擬制作場景,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相關年畫作品,增強學生的互動性,從而推動河北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當然,除了設置線上交互式課程外,還可以在線下建立民間藝術學習營,邀請傳承人口手相傳。例如,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下,組織學員到楊家埠、高密等地參觀學習,去天津、蘇州等地調研、學習,實地感受各地區的年畫制作工藝與題材,再將調研實踐的知識轉變成線上資料,豐富課程內容。
(二)學科交叉應用
除了設置藝術傳承類課程外,高校還可在其他學科中融入民間藝術元素,促進各學科的交融,如基于Mysql的武強木版年畫數據庫管理系統的課程開發與建設、基于武強木版年畫藝術的思政課程設置等。各個學科相互交流,運用數字分析的手段對工藝進行多維度解析,使得非遺技藝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此外,還應提煉武強木版年畫中的主要藝術元素,在管理界面的設計中體現武強木版年畫的特色。在各種學科中,理科可以為武強木版年畫提供數據分析、數字傳承技術以及機械技術支持,文科可以為其提供人文、歷史、形、神等方面的支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創設更高質量的傳承課程。這不但符合當下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要求,而且能促進高校各學科課程的創新,發現新的課題和科研思路,促進武強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為河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三)建立“產學協同”平臺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高等教育承擔著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河北地區的高校都開展了河北民間藝術互動體驗和創作活動。河北省博物館定期展出本土的非遺作品供人們參觀,還推出了藝術長廊互動媒體影像,其中就有大量的非遺影像。河北高校都有寒暑假實踐調研任務,很多師生選擇了本土的民間藝術研究,他們可以走出校園,到地方進行走訪和研究,更新第一手資料。武強木版年畫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必然要經過藝術提煉,打造適應新時代、新環境的產品?!吧钊胙芯?創新設計+匠心制造”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高校應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地方企業合作,增強武強木版年畫的實用性,立足于生態優勢,建立“產學協同”平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武強木版年畫。
四、結論
在高校的助力下,武強木版年畫依托科學的教育課程、先進的科研團隊以及資源整合優勢,促進民間藝術傳承模式的轉變。從口手相傳轉變為數字庫互動式影像,實現文字與技藝的數字化;爭取國家基金支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多方位宣傳,通過“產學協同”模式,與企業、地方政府合作交流,促進河北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西昌.從“民間文藝”到“人民文藝”:武強新年畫的形成及解析[J].美術,2022(6):26-31.
[2]王玉清,王建偉,李密生,等.建立數據庫對河北武強年畫的傳承與保護[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4(4):53-58.
[3]劉文良,張午言.非遺傳承與高校育人協同發展策略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2(2):75-82.
[4]陳玉,魏欣宇,李然,等.基于生態理念的武強年畫文創設計應用研究[J].設計,2023(36):50-54.
[5]吳方碩.非遺剪紙數字化融入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初探[J].造紙信息,2023(3):76-78.
[6]高瑞敏.非遺視角下平陽木版年畫數字化創新設計[J].綠色包裝,2023(4):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