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婷婷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教學工作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如何把握機遇、面對挑戰,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課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了解與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需求,并以此為依據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探究,促使學生真正實現快樂參與、高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有效開展策略
一、引入趣味游戲
小學生天性好玩,能夠積極參與到感興趣的事物的學習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調整,引入學生喜歡的趣味游戲,恰到好處地釋放學生的天性,使他們能夠更積極、自主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真正實現學中玩、玩中學,為“教”與“學”效率的有效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花的學校》時,如果教師僅僅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擬人描寫手法進行機械記憶的話,就無法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理解與記憶,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趣味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對擬人描寫的手法進行學習與內化。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擬人描述接力”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豎行為一個小組,由第一個學生舉一個詞,并進行擬人描述,之后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前一位同學的基礎上增加一句擬人描述。比如,“草”:春天來了,小草鉆出土地,它伸了伸懶腰,隨著暖風跳起舞來,還開心地朝著大樹招手,等等。如此,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新奇有趣的游戲中,并在游戲的過程中理解了擬人修辭的用法,并學會了運用,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二、組織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夠將學生引入趣味教學情境中,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層次地對課文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等進行認知與了解,并得到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等的強化,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探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為“教”與“學”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1]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探究,促使學生在教師的點撥與引導下,梳理人物關系與情節走向,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本劇的自主創編。學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創編,也可以結合人物形象進行續編。而為了更好地進行課本劇的創編,學生都更積極地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究,從而更深層次地對情節內容、人物特征等進行分析與把握,為學生知識的內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為了能夠讓故事更加生動、人物更加飽滿,學生在進行扮演的過程中,也會對諸葛亮、周瑜、曹操等角色的神態、動作、語言等進行揣摩,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的有效提升。
三、開展辯論活動
語文的教學并不僅僅是引導學生進行理論的學習,還需要組織學生開始實踐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而為了更好地對學生的多元思維與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在激烈、趣味的辯論活動中實現思維的活躍與表達的強化,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
例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認知與了解課文內容之后,組織學生開展趣味、生動的辯論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兩個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辯論。比如,正方為“日始出近,日中遠”,反方為“日初出遠,日中近”,并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辯論材料的準備。在學習完課文之后,學生都會對這一話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地投入辯論活動的準備與開展過程中,他們積極查閱資料,為自己支持的論點尋找理論依據,從而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在辯論活動之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并幫助學生更精準地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運用。而在辯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與點撥,促使學生能夠在加強課文理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需求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通過多元、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多元的、全新的學習體驗中真正實現快樂參與、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韓瑞紅. 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J]. 魅力中國,2020(24):255.
[2]盧丹.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J]. 文淵(高中版),202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