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賢
摘 要 探討初中語文考試評價改革的成就與思考。在全面轉變評價觀念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考試評價內容的多元化,特別關注課外閱讀和口語交際。建立了多元化評價方案,引入了檢查讀書筆記、情境測試等獨特評價方式。對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全方位評價,推動了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多元化考試評價? 評價體系? 評價觀念轉變? 評價方案? 綜合性學習活動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明確指出,現行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問題在于過于突出選拔功能,而忽視了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此外,過于關注評價結果而忽視了過程,且采用的評價方法過于單一。分數至上的理念不僅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還抑制了學生個人潛能的發展,增加了他們的學業負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語文評價的目的,不僅檢驗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適應這一新的課程標準,我們在市、區教研室的指導下,積極展開了“初中學段語文考試評價改革”的實驗研究,主要側重于對初中生語文素養的全面評價。
一、構建了多元化的考試評價體系
1.重構評價觀念,實踐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傳統的考試評價往往偏重于分數,以學科知識掌握情況為唯一標準,而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全面素養的培養。在多元化的考試評價體系中,我們努力進行評價觀念的重構,以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我們摒棄了傳統的“一卷定高低”的評價方式,注重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內容。不再將學科知識視為唯一標尺,而是將學生的表現劃分為知識與能力、習慣與態度、興趣與特長等多個方面。這種多元劃分使評價更全面,有助于發現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優勢和潛力。
我們引入了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評價,實現了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課外閱讀方面,通過檢查讀書筆記等方式,評價學生的閱讀深度和理解能力。這不僅考查了學生的學科知識,更注重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素養。在口語交際方面,采用情境測試,設計生動有趣的題目,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這樣的多元評價內容有助于教師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
此外,我們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打破了單一教師評價的傳統。學生在評價中參與更多主體角色,通過自我評價、深刻反思,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同伴評價則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助和交流,形成了學習共同體。這種評價方式不再是教育者的單向反饋,而是學生自身認知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重構評價觀念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生是多樣化的,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潛能和發展軌跡。因此,評價觀念的改變不僅是為了更全面、公正地了解學生,更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其全面發展。新的評價觀念使語文教育更加貼近學生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全面素養的培養目標。
2. 策劃多元評價方式,實現評價全面化
在初中語文考試評價改革中,策劃多元考試評價方式,以實現評價全面化,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傳統的評價往往偏重于筆試形式,而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學習表現和能力。因此,為了更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我們制定了多元的評價方式,涵蓋知識、能力、態度、習慣等多個方面。
我們考慮到學生參與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針對不同的學習方式,制定了不同的評估方法。除了傳統的筆試形式外,還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等多個方面。這種多元化的評價,使評價更加全面和客觀,能反映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實狀態和潛力。
我們強調了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的重要性,學生不僅是評價的接受者,更是評價的主體之一。通過自我評價,學生能夠深入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表現,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調整學習策略。同時,同伴評價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助和合作,培養了團隊意識和社交能力。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發展。
針對課外閱讀和口語交際等,我們設計了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方式,實現了評價的全面化。在課外閱讀方面,我們鼓勵學生閱讀名著并撰寫讀書筆記,這些筆記不僅包括對書中內容的理解,還包括學生個人的感悟和評論。通過檢查讀書筆記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等級評定,我們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水平。在口語交際方面,我們采用情境測試的方式,設計了一系列貼近生活的題目,考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技巧。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評價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更加符合教育教學的要求。
通過策劃多元的考試評價方式,我們實現了評價的全面化,不僅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發展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將繼續積極探索和完善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為學生成長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3.創新評價標準,推動評價主體多元發展
傳統的評價標準往往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興趣和特長。因此,為了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全面素養,我們創新了評價標準,使其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表現,推動評價主體的多元發展。
我們注重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不僅僅限于書本知識。我們制定了廣泛的評價標準,包括知識與能力、習慣與態度、興趣與特長等多個方面。通過這些維度的評價,我們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的表現,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的筆試成績。這種創新評價標準使學生有更多的表現空間,也促使了學科學習的全面發展。
我們在評價標準中加入了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的內容,學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評價的主體之一。通過自我評價,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反思自己的不足,形成自我認知,進而更好地制定學習目標和調整學習策略。同伴評價則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團隊協作和交往能力。這種評價主體的多元發展,使評價不再是單向的、機械的過程,而是一個互動的、豐富的過程。
另外,在具體的評價標準制定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長處。通過對學生在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和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我們能夠更好地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和擅長之處。這種關注學生個性和特長的評價標準,不僅使評價更為全面,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專業特長。
二、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傳統的考試評價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記憶和應試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們引入了更全面的評價標準,不僅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注重學生在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和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表現。這種多元化的評價使得學生在不同領域都能夠有所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個體差異的發掘和個性化發展的實現。
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多元化考試評價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傳統的考試評價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學生過分追求高分,而忽視了知識深度和廣度的拓展。通過引入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和家長評價,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認知到自己在學科學習中的表現。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獲得同伴和教師的認可和獎勵,會更加關注學科學習的實際應用和自身興趣的培養。這種激勵機制使學生從追求分數轉變為注重學科學習本身,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還服務于素質教育目標的轉變。在過去,教育往往過度強調分數和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引入更為全面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的目標。在實踐中,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注重合作、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評價方式更貼近素質教育的理念,為學生提供更為實用和豐富的學科學習經驗,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服務于素質教育目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不斷完善評價體系,我們有望為學生提供更符合其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需求的教育環境,推動教育朝著更加科學、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三、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引發深刻思考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引發了對教育體制、教學模式以及教育目標等多個層面的深刻思考,這種思考涉及教育的本質、評價體系的建設、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體制的創新等多個方面,為當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引發了對教育目標的深刻思考。傳統的唯分數論評價方式主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多元化考試評價體系強調多元素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科知識,還注重學生的能力、習慣、態度、興趣與特長等方面。這種轉變反映出對于培養具備綜合素養的學生的教育目標的重新思考。通過語文學科的實踐,我們看到學生在閱讀、口語表達、綜合性學習方面都有了更為全面的發展,學科學習不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是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的深刻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引導教育教學,使教育目標更符合時代需求和學生個體發展的規律。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引發了對評價體系的深刻思考。傳統的考試評價主要通過筆試來完成,而多元化考試評價在形式和內容上更為多元。通過語文學科的實踐,我們看到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涉及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等多個方面,評價方式包括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家長評價等。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教育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科學習和發展情況,評價不再是簡單地給一個數字,而是從多個維度來評判學生,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這種深刻思考為構建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同時,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引發了對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在語文學科的實踐中,我們看到多元化考試評價體系的引入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呈現出更為全面、多元的素養。這一研究也引發了對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如何在評價方式改革的同時與外部評價標準協調,以及如何更好地與家長溝通,是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難題。作為一線教師,不僅需要堅定改革信念,還要有效地與家長溝通,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多元化考試評價研究還推動了教育理念的轉變。過去,教育往往過度強調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養。通過引入更為全面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的目標。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了合作、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評價方式更貼近素質教育的理念,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科學習經驗,使其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作者通聯:安徽亳州市蒙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