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怡 吳雪 宋佳樂
摘要:陜西鄠邑北鄉承載著豐富的城隍文化底蘊,陜西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導致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的生存環境面臨巨大的沖擊,其發展陷入困境。本研究在對陜西鄠邑北鄉城隍文化的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探索戶縣北鄉城隍文化傳承的路徑,旨在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城隍文化;迎祭民俗活動;傳承;陜西鄠邑北
引言
鄠邑區隸屬西安市,1964年鄠簡化為“戶”,所以“鄠縣”由此稱“戶縣”,2017年戶縣撤縣升區,正式更名為鄠邑區。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作為陜西關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節慶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基于現代化飛速發展沖擊下,作為傳統鄉村文化的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日漸式微,其文化生態環境面臨諸多困難,保護與繼承發展這一民間文化活動刻不容緩。
一、陜西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開展現狀分析
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在鄠邑區53個鄉村廣泛開展,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城隍祭祀已經演變為包括祭祀、游園、表演等在內的群眾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舉辦的城隍廟會,涵蓋了戲劇表演、民間文藝展示、風味小吃等非常豐富的內容。不同鄉村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各具特色,但都寄托了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美好祝愿,展示了當地人民的才藝和創造力,促進了鄉村的和諧與穩定。
鄠邑區北鄉奉祀城隍的方式是在3個城隍社內的53個村子之間輪流奉祀,城隍在每個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個村子迎至本村供奉。這種輪流迎祭供奉的意旨既是城隍神對社內各村的巡察,也是對各村的暫住守護。大城隍社共有19個村子,城隍神19年巡察一周,各村相隔19年迎祭一次;二城隍社21村,城隍神21年巡察一周,各村21年迎祭一次;三城隍社13個村子,城隍神13年巡察一周,各村13年迎祭一次[1]。
二、陜西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保護與傳承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要想實現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近年來,盡管鄠邑區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對于北鄉迎祭城隍這一具體的民俗活動,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在資金支持、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活動推廣等方面,政府需要給予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更充足的資源支持。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的策劃和推廣團隊,迎祭城隍民俗活動的社會影響力有限,難以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和關注。
(二)受眾群體認同弱化,價值歸屬危機加重
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變遷,鄉村居民紛紛外出務工以求滿足生活所需,同時加上現代娛樂文化的感染,現代各種流行音樂、游戲、電視劇等逐漸成為和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搶奪觀眾的強勁對手,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同時,一些傳統的儀式和信仰也因為缺乏傳承人而面臨失傳的危險。
鄠邑區北鄉多數學校學生對迎祭城隍民俗活動有較濃厚的興趣,但引入迎祭城隍民俗活動的學校較少。其現象主要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擔心開展民俗活動課程影響升學率,不愿意花時間精力組織學生開展相關課程。學校注重保護學生安全,同時器材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學校引入民俗活動器材、開展相關課程的意愿較低。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使得年輕一代對城隍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減弱,城隍文化傳承面臨危機。
(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內容建設缺乏創新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更樂于接受新形式、新內容,更注重體驗感和交流互動。非遺城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式需要不斷創新才能夠滿足公眾需求。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應順應自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宣傳、傳承與發展工作。當前,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傳承與發展方式缺乏創新性,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導致非遺城隍文化吸引力減弱。
三、陜西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保護與傳承對策分析
(一)政府、非遺傳承人、高校協同合作發展
鄠邑區政府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與此同時,各位非遺傳承人也積極尋求相關部門和多方平臺的支持,積極主動與非政府組織以及城市的高校、研究機構、社會部門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首先,近年來,西安市鄠邑區在非遺保護工作注重制度建設、挖掘整理資料、搶救性開展工作,“守正創新”精準服務讓“非遺項目”傳承活起來,激活廣大非遺傳承人的工作熱情。2014年西安市鄠邑區文化館組織創作文藝作品《戶縣眉戶曲子》赴新疆參加新疆曲子節;2015年參加國際絲綢之路藝術節文藝精品展演;2016年輔導《戶縣鑼鼓》登上了央視春晚;2018年組織民間藝人參加國家文旅部在天津舉辦“全國非遺周展演”;2023年4月應邀參加中國東盟(廣西南寧)非遺周展演,并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高校(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進行體驗傳承活動;2023年6月鄠邑區文化館、鄠邑區非遺保護中心開展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鄠邑區特色非遺項目精彩亮相。其次,“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讓非遺走進校園既緊迫又重要。近年來西安市鄠邑區文化館、鄠邑區非遺保護中心通過授課、體驗、展演等形式互動,在多個大中小學校相繼開展非遺項目傳承進校園活動,讓師生們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強大魅力。最后,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學者來鄠邑區調研,并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進行指導,甚至有些專家學者扎根于此進行研究探索與協同實踐,為鄠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二)構建“區-街-村”三級文化傳承平臺
鄠邑區文化館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文化館資源,培育文化特色,以區館為中心,建立網點式街站(分館)、村室三級聯動模式。“區-街-村”三級非遺文化傳承平臺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鄠邑新模式,建立了區、街道、行政村和自然村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發揮文化志愿者及文藝骨干的力量,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樹立全國一流文化活動品牌,擦亮老品牌,在實現全民藝術普及中提升藝術品質,大幅提升廣大社區居民綜合素質的同時,也為經濟的發展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2]。
2022年,鄠邑區文化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區、街、村三級聯動模式出成效,對石井街辦蔡家坡村和余下街辦后寨村文化禮堂進行業務指導,文化禮堂建設逐步規范,有序推進。同時,2022年鄠邑區積極發揮各文化館分館功能,發揮基層分館藝術普及作用,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推進鄠邑區文化事業繁榮與發展。
(三)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近年來,鄠邑區文化館充分應用與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及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研學參觀等活動,依托中小學校、大學以及縣、鄉鎮、村級公園舞臺等文化場所,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非遺日集中展示展演及日常傳承活動,提升廣大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
2022年,鄠邑區文化館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非遺日集中展示展演及日常傳承活動。先后走進榮華實驗小學、北關中學等校區,開展眉戶曲子、鑼鼓、社火等傳承活動,提升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2022年,鄠邑區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展示、展演56場次,開展“戶縣眉戶曲子”“戶縣社火”“剪紙”等傳承人輔導培訓總計8期,通過培訓極大地提升了非遺傳承人綜合實力和業務能力。
(四)開展數字化建設
目前,西安市鄠邑區文化館逐步開展數字化建設,且已取得了較好成果。首先,西安市鄠邑區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已于2015年開始投入使用,向社會各界展示鄠邑區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其次,2022年1月30日至2月24日,鄠邑區文化館組織舉辦“年味里的鄉愁,非遺過大年”,迎新春線上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為大家推送鄠邑區非遺項目,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近兩個月的線上活動中,展示了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戶縣剪紙,戶縣民間面塑技藝等非遺項目,實現人人時時處處可了解鄠邑區非遺文化。最后,鄠邑區文化館組織線上公益課堂,利用數字文化館、微信公眾號線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培訓、展示、展演活動,制作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藝術課程的微視頻供廣大群眾學習,數字化學習資源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教程。數字化建設使鄠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妥善保護、并通過數字化實現“永生”,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鄠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四、陜西鄠邑北鄉城隍文化的傳承路徑
(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重視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的傳承
鄠邑區非遺城隍文化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還展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在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社會層面,政府應加大對北鄉城隍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文化節、展覽、演出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同時,政府還應出臺相關政策,為北鄉城隍文化的傳承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學校層面,校相關領導可以明確引入方案,制定城隍文化推廣的具體計劃,提供城隍文化相關的教材和資源,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城隍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城隍文化的實地考察和學習,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二)借助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發展機會挖掘城隍文化經濟價值
鄠邑區作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歷史積淀厚重。為促進西安市鄠邑區經濟社會和文化旅游全面發展,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西安渼陂湖水系生態文化旅游區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積極推動鄠邑區文化旅游事業蓬勃進行。以文化旅游發展為契機,挖掘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的經濟價值,不僅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還能為城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將城隍文化作為鄠邑區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可以定期舉辦城隍文化節、廟會等文化活動,吸引當地民眾和游客參與。可以結合鄠邑區的特點,促進城隍文化與當地產業融合發展,如城隍文化結合鄠邑區農民畫打造傳統特色旅游小鎮[3]。
(三)結合新媒體平臺增進傳承方式多元化
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平臺以其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的傳承也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承渠道,豐富傳承形式。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城隍文化傳承平臺;可積極采用線上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利用現場直播或短視頻的方式,如抖音、微博進行傳承城隍文化;還可利用對城隍文化進行整理、錄制專門的視頻講解,通過學習強國、智慧樹等線上教育平臺,播放給學生觀看。只有不斷創新城隍文化傳承的環境和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使城隍文化得以持續傳承和發展,讓更多的普通大眾了解城隍文化,感受城隍文化的魅力,進而實現城隍文化的有效傳承。只有加大宣傳力度,培養全民性保護意識,才能讓非遺城隍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增強城隍文化的生命力。
(四)加強城隍文化與學校教育相融合和對城隍文化傳承組織者的支持力度
將城隍文化結合學校學生情況進行創新,青少年作為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要讓青少年從小接觸迎祭城隍民俗活動。學校可以合理設計城隍文化的引進方案,讓城隍文化在學校內開展到實處,如課外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知識競賽等。學校可以根據學生情況,開展一些以城隍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與鄠邑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了解城隍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城隍文化的魅力,主動參與非遺城隍文化的傳承。為了讓城隍文化傳承后繼有人,政府可以幫助城隍文化組織者去開展城隍文化,給予一定資金和政治扶持,從而提高其傳承城隍文化的積極性,增強城隍文化的生命力。
(五)增加多元化的城隍文化競賽與表演機會
鄠邑區北鄉城隍文化形式多樣,種類豐富,具有競賽價值與展演價值。將城隍文化納入賽事中,在參與競賽項目的同時體驗陜西省鄠邑區北鄉各村莊特色的城隍文化,如鑿齒村的社火、留南村的鑼鼓等都具有極高的觀賞性。為傳承與推廣陜西省鄠邑區北鄉各村莊特色的城隍文化,應增加城隍文化的展演機會,也有利于繁榮相應的城隍文創消費市場。
結語
陜西戶縣北鄉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不僅豐富了當地民眾的精神生活,更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在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財富時,我們必須明確,真正的保護不僅僅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要讓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為這一民俗活動注入新的生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一珍貴的文化財富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本文系2023年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經費資助項目《陜西戶縣北鄉城隍文化傳承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20231156004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晗,王亞民.信仰與秩序:1935年徐州城隍信仰風波探微[J].檔案與建設,2022(03):91-93.
[2]張民服,李穎驊.明清時期中原地區的城隍文化建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4(02):104-109.
[3]聶蕾,趙小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在機理[J].湖南社會科學,2023(05):39-44.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