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是一種現代新型智能觀。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分析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實踐策略,通過生動講述、思考補白、動手設計、劇情演繹、品圖文韻律、合作學習、悅納自我、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智能。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 學生全面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于1983年在 《心智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的現代新型智能觀,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由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智能組成[1]。這一理論強調了智能的多樣性和個體差異,為教師重新認識學生、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繪本作為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閱讀材料,具有豐富的視覺元素和故事情節,在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筆者基于教學實踐,將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與學生多元智能培養相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一、生動講述,培養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
言語—語言智能主要指學生能夠流利、順暢地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并與人交流的能力。繪本作為一種圖文并茂的讀物,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特點,非常適合用來訓練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選擇適合的繪本材料,注重學生的情感投入和語言表達。
具體來看,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要精心選擇繪本材料,確保故事情節有趣、角色形象鮮明。在選擇繪本時,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那些既具有教育意義又易于理解的繪本作為教學資源。第二,教師在講述過程中要注重情感投入和語言表達。在講述時,教師應通過聲音、語調、表情等傳達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第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講述。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停下來,讓學生猜測接下來的情節或描述感受。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還能讓他們在參與講述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第四,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繪本閱讀分享會等活動,讓學生講述自己喜歡的繪本故事,分享閱讀感受,甚至進行角色扮演。
二、思考補白,培養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
邏輯—數學智能是指能有效地運用數字和推理進行歸納、分析、概括、假設的能力。繪本圖文并茂,富有內涵,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特點[2],其中隱藏著許多值得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補白”之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補白”進行深入思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
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和圖畫細節,設計一些與邏輯和數學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運用邏輯和推理能力去想象和補充。以謝爾·希爾弗斯坦的經典作品《失落的一角》為例,以簡潔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畫講述了一個圓尋找失落一角的冒險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圓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和機遇。此繪本雖然文字不多,但卻有豐富的補白空間,為發展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繪本的圖畫,尋找畫面中的線索,如在圓尋找失落一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圓在哪些地方找到了角?這些角為什么不適合它?”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的細節,并思考圓的選擇標準和邏輯依據。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繪本中的故事情節,設計一些邏輯推理問題。
三、動手設計,培養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強調人對空間、排列、色彩、線條、形狀的敏感性。繪本中的圖畫不僅是文字的補充,而且是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媒介。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打造一個生動且富有視覺沖擊力的閱讀環境,通過呈現多元的視覺元素,為學生營造一種直觀的學習氛圍。
一是趣味讀圖,創設空間變化。例如,在閱讀繪本《三只小豬》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封面和插圖,然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設計小豬的房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仔細分析圖中的空間關系,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房子的結構,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空間布局能力,而且能增強他們對空間關系的敏感性。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剪紙、拼貼等方式,將平面的圖畫轉化為立體的模型。
二是巧用色彩,豐富視覺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巧用色彩來豐富學生的視覺效果,進而培養他們的視覺—空間智能。例如,在選擇繪本時,教師可以優先考慮那些色彩鮮艷、對比明顯的作品,這樣的繪本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繪本中的色彩運用,讓他們思考色彩在表達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四、劇情演繹,培養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個體運用身體或身體的某個部位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繪本閱讀教學中進行劇情演繹,既有趣又有效。在劇情演繹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角色、設計動作,而且需要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情感和態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繪本都適合進行劇情演繹,教師需要精心挑選那些情節生動、角色鮮明、對話豐富的繪本作為教學材料。這樣的繪本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劇情演繹的興趣,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發揮空間。以《三只小豬》繪本閱讀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閱讀完此繪本后,教師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劇情演繹。第一,制訂演繹計劃。在閱讀繪本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角色,如三只小豬、大灰狼等,接著,教師與學生一起明確每個角色的動作、臺詞和表情等。第二,動作設計與排練。在排練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角色特點設計動作,通過反復排練,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角色,感受角色的情感和動作。第三,正式演繹。學生們根據事先排練好的動作和臺詞進行表演,將繪本中的故事生動地呈現出來。第四,反饋與評價。演繹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肯定他們在語言、動作設計等方面的表現,同時指出可以改進的地方。
五、品圖文韻律,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智能
音樂—節奏智能是指個體感受、辨別、記憶、表達音樂節奏的能力。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品味繪本中的圖文韻律,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智能,使他們不僅能夠理解繪本內容,還能感受繪本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繪本中的圖畫和文字的排列方式,感受其中的節奏感。圖畫中的線條、色彩和構圖都可以傳遞出不同的節奏感,而文字的排列和押韻也可以形成獨特的韻律。通過品味這些節奏感,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繪本內容,并感受到音樂與文本的緊密結合。教師也可以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配上相應的背景音樂。音樂的選擇應與繪本的內容、情感相契合,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繪本的世界。
六、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
人際交往智能是指個體與他人建立有效聯系、理解和交往的能力,包括察覺、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并據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
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應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確保每個學生都清楚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和責任。例如,教師可以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朗讀者、討論者、記錄者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并通過協商和討論達成共識。
七、悅納自我,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智能
自我認知智能是指個體對自己內心世界、情緒、動機、欲望、個性等心理活動的認識和了解能力。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智能尤為重要,因為這關系到學生未來的自我發展、情緒管理和人生規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精心挑選富含自我認知元素的繪本,如描繪自我成長、自我接納或自我挑戰的故事。這類繪本能夠引發學生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反思,從而培養他們的自我認知智能。在閱讀繪本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反思繪本中的角色如何悅納自我,進而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培養他們的自我認知智能。
八、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的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是指個體對自然界及其生物多樣性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包括識別動植物、了解天文地理以及對自然現象的洞察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這正是培養他們自然智能的絕佳時期。
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那些含有自然元素的繪本,如描述動植物生活習性、自然界四季變化或天文地理知識的繪本,利用多媒體資源,向學生展示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和動植物種類。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強對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在閱讀相關繪本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戶外活動,如觀察動植物、記錄天氣變化或進行簡單的地理考察。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還能幫助他們將繪本中的知識與實際觀察相結合,深化對自然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霍華德·加德納.智力的結構[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8.
[2] 盤莉.基于單元主題的語文教材與繪本融合教學的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17):85-87.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大莊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