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雙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貼近大自然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的天然優勢和特點,促使學生對生物學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通過磨課,對比分析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課堂中構建生命觀念。
關鍵詞:生物學;自主探究;生命觀念
隨著《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的發布與實施,生物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體驗,通過探究生物體的結構,來分析生物體的功能,從而闡釋“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這一生物學觀點。那么,在“各種各樣的動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理解動物的結構與功能呢?筆者針對人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上冊“魚”一課進行教學實踐,在不斷磨課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思考。
【首次執教】
在人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上冊中,“觀察與思考”以觀察魚為主線進行探究。教材通過“觀察鯽魚”引導學生有序探究,促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短視頻《我家的魚》,引出本節課題。設置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提出問題,尋找答案
師:魚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
生:有兩個特點至關重要,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夠在水中呼吸。
師:觀察課件中魚的體色,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體色與水生生活有何關系?
生:魚的體色上深下淺,有利于逃避敵害。
師:通過觀察魚的外形和體表,你發現了什么特點?(課件展示魚的外形圖)
生:魚的身體外形呈流線型,這樣可以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的阻力。我們還能看到魚的體表覆蓋著鱗片,有利于保護身體。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魚的兩側,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展示魚的側面)
生:魚的身體兩側有側線。
師:對,側線有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的作用。魚的身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課件展示鯽魚的圖片)
生:魚的身體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頭部、軀干部和尾部。
師: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各種魚鰭的名稱。
(學生看教材第20頁圖5~9,認識魚鰭名稱)
師:魚的運動只靠鰭就能完成嗎?還有哪些結構和魚的運動有關?
生:除了魚鰭在擺動,魚的尾部和軀干部也在擺動。
師:魚在水中呼吸時有什么現象?請同學們觀看兩個視頻。
(教師播放兩個實驗視頻)
生:從第一個實驗中,我們發現魚的口和鰓蓋是交替張合的。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實驗。你發現紅墨水從哪里流出來了?
生:鰓蓋后緣。
師:在魚口和鰓蓋的交替張合過程中,魚完成了什么生命活動?(播放魚呼吸的視頻)
生:是呼吸。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流經魚鰓的水中二氧化碳增多,鰓蓋內有什么結構,這樣的結構為什么能實現水中氣體成分的改變?我們來看一下鰓的結構。(課件展示魚鰓圖片,學生說出鰓的結構)
師:魚為什么能在水中呼吸?為什么魚離開水后會很快死亡?
(三)歸納小結,梳理鞏固
師:請同學們嘗試歸納,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學生匯報)這些特點體現了生物學的什么觀點?
(四)情感升華,責任擔當
師:同學們知道魚和我們人類的生活有哪些關系嗎?
生:養殖業、捕撈業、食用、文化、觀賞等。
師:魚類目前的生存面臨怎樣的威脅?
生:人類過度捕撈和水污染等。
師:國家是怎樣保護魚類資源的?
生:我國于1986年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師:所以我們要愛護魚類,保護水資源環境。
【教后反思】
通過課堂上學生的反饋,發現首次執教存在下面三個問題。
一是雖然教師整堂課準備充分,但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對整個探究過程的把控過于強勢,學生被動地看圖片和實驗視頻,主動探索的環節不足,在探索中也缺乏積極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投入其中,在實踐中積極地思考問題。二是探究環節有待強化。學生通過觀察教師出示的圖片以及播放的實驗視頻,能初步掌握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及其功能,但缺乏動手實踐的環節。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真實的魚類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真正實現課堂的自主探究。三是課堂環節需要調整。首次執教以教師家的魚為導入,沒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像“局外人”,沒有參與感。學生由于缺乏解剖魚的經驗,所以不了解魚的結構特點。尤其是有關鰓的內容,教師以實驗視頻的方式體現在課堂中,探究過程過于分散,不利于學生的專注探究。另外,為了培養學生有擔當的社會責任感,應該布置養魚、愛魚的實踐活動作業。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對教學加以改進,具體如下:一是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在小組的合作交流中積極地思考問題,并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二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親手抓魚,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物學的興趣;也可以通過實驗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書本上的知識,并且還能通過自身的觀察和感悟,掌握一定的學習和探究方法。三是完善課堂環節的知識延伸。再次執教以同學家的魚為導入,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同時,探究過程整體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注力。課堂中增加魚的肌肉以及鰓在水中的小實驗等內容,能夠增強學生對魚結構的直觀感受。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大量案例說明魚類面臨的現狀,喚起學生愛護海洋的責任感。增加布置養魚、愛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愛護魚類落實到平時生活中,并成為習慣。
【再次執教】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觀看短視頻《某同學家的魚》,引出本節課題。
(二)提出問題,尋找策略
師:如果人類要長期生活在水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呼吸還是食物?魚如何適應在水中生活?
說明:此處可增加人和魚的游泳進行類比環節,層層導入,引出重點。
師:如果你是研究人員,應該從哪些方面對魚展開探究?
生:外形、運動……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師:我們每個小組都有一個魚缸,里面裝了一條魚。請同學們觀察里面的魚,從魚的體色、體表、外形、運動、呼吸等方面進行觀察,思考這些特點與水生生活有何關系。稍后我們一起匯總。
(學生大約探究十分鐘)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的魚的體色有什么特點?這種體色與水生生活有什么關系?
生:魚的體色上深下淺,有利于逃避敵害。
師:通過觀察魚的外形和體表,你發現了什么特點?
生:魚的身體外形呈流線型,這樣可以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的阻力。
師:請同學們嘗試抓住小魚,想一想小魚的什么特點有利于逃跑?
生:魚的體表覆蓋的鱗片上還有黏液,這樣可以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的阻力。鱗片可以保護身體,黏液的作用是減少阻力、逃避敵害。
師:魚如何感覺外界的各種變化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魚的兩側,你發現了什么?
生:魚的身體兩側有側線。
師:對,側線與神經相連,有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的作用。如果把魚的身體分成幾個部分,該怎樣劃分?
生:魚的身體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頭部、軀干部和尾部。
說明:學生通過觀察魚的外形,并且嘗試抓魚,激發了學習興趣,營造了歡樂的課堂氛圍。
師:我們在觀察魚運動的時候,看到了魚有各種各樣的鰭,我們現在來認識一下各種魚鰭的名稱。
(學生看完圖示,到白板前指出各種鰭的名稱)
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魚的運動,小組交流一下,魚的哪些結構和它的運動有關?
(學生認真觀察魚的運動)
生:除了魚鰭在擺動,魚的尾部和軀干部也在擺動。
師:我們以前學過蚯蚓的運動是怎樣完成的?蚯蚓靠肌肉的收縮以及剛毛的輔助配合來完成運動,而肌肉的收縮為運動提供了動力。
(教師課件出示草魚的肌肉橫截面圖)
師:我們再來看看魚的肌肉,這是草魚的尾部和軀干部的肌肉。我們能夠發現脊椎骨附近附著了非常發達的肌肉,這些肌肉有什么作用?
生:能夠為魚的運動提供動力。
師:像魚這樣,體內有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稱為脊椎動物。
師:魚在水中呼吸時有什么現象?讓我們觀察魚的口和鰓蓋后緣是同時張合還是交替張合。
生:從第一個實驗中,我發現魚的口和鰓蓋是交替張合的。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實驗。你發現紅墨水從哪里流出來了?在魚的前方滴紅墨水,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不要驚嚇到小魚,注意觀察紅墨水的流動情況。鰓蓋后緣有什么變化?
生:從第二個實驗中我可以看出,紅墨水從魚口進入,再從鰓蓋后緣流出。
師:在魚口和鰓蓋的交替張合過程中,魚是在喝水嗎?也許只喝了一小部分,可是水從鰓蓋后緣流出來了,在這里完成什么生命活動?
生:是呼吸。
師:怎么證明魚的呼吸會產生二氧化碳?同學們可能會想到澄清石灰水,但是它具有毒性,會導致小魚死亡。所以,這里采用的實驗試劑是溴麝香草酚藍,簡稱BTB。下面請同學們觀看實驗視頻。
(教師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視頻)
師:通過實驗,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生:流經魚鰓的水中二氧化碳增多。
師:鰓蓋內有什么結構,這樣的結構為什么能實現水中氣體成分的改變?我們來看一下鰓的結構。
生:鰓由鰓絲、鰓弓、鰓耙三部分組成。
(學生到白板處指著圖片說出結構名稱)
師:魚為什么能在水中呼吸?
師:為什么魚離開水后會很快死亡?
(教師課件出示草魚的鰓、刀魚的鰓實驗視頻)
生:通過草魚的鰓、刀魚的鰓實驗視頻,我們了解到,魚的鰓離開水后,會發現鰓絲粘連在一起,鰓片之間也緊貼在一起,彼此覆蓋。這樣減少了和空氣接觸的表面積,魚會因為窒息而死。
說明:從圖片到實驗視頻,從靜態到動態的展示,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觀察、探究的意識。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都蘊含了很多科學知識,能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在探究中建立生命觀念。
(四)歸納小結,梳理鞏固
師:請同學們嘗試歸納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從體色、外形、體表、運動、呼吸等方面總結)及意義。
師:總體來說,這些特點體現了生物學中的什么觀點?
生: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說明:從探究到歸納,學生完成了一次美妙的探究歷程,并且有利于建立生命觀念。當學生說出每一句和表格展示內容一致的時候,那種探究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五)運用知識,鞏固練習
師:相信同學們對魚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你能根據魚的特征,從以下動物中選出真正的魚嗎? (章魚、魷魚、墨魚、鮑魚、鯊魚、娃娃魚、甲魚、鱷魚、鯨魚、儒艮)
生:只有鯊魚是真正的魚。
師:再來看看這些動物,他們是魚嗎?(海馬、黃鱔、泥鰍、中華鱘)
生: 這些動物雖然名字中沒有魚,但具有魚類的特征,屬于魚。
(六)情感升華,責任擔當
師:同學們知道魚和我們人類的生活有哪些關系嗎?
生:食用、文化、觀賞、藥用等。
師:我國目標魚類資源整體情況如何?它們的生存面臨怎樣的威脅?
生:我國魚類資源蘊藏豐富,種類多,數量龐大,可是,由于人類過度捕撈和對海洋生物的大肆捕殺,海洋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石油泄漏、農藥流入,各種垃圾等,讓魚類遇到滅頂之災。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為保護海洋生命貢獻一份力量吧……
(七)課后實踐活動
觀察一種魚,錄制解說視頻(觀察內容可以是外形、運動、呼吸等)。嘗試飼養1~2條觀賞魚,一起交流養魚的心得。
本文通過對教學課例和教學實踐加以總結,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就具體問題進行相應的教學反思,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和實施改進后的教學課例,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希望能夠為生物學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一鳴,朱立祥.強調綜合 突出實踐:《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旨分析及教學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22(10).
[2]馮春艷,陳旭遠,李星婷,等.指向生命觀念的教學:價值和路徑[J].生物學教學,2021(3).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