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華 鮑金崧
(1.2.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222)
[摘 要]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奮斗積累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為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在政治立場、育人目標、實踐要求上具有內在統一性,詮釋了“融入”的作用機理。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既能夠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賦能教師教學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又能夠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理論、價值、情感的認同,促進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播。要促進紅色文化資源深度、立體、靈活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鑄魂育人功能,引導廣大青年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紅色文化資源 思政課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4)02—0096—06
*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2VSZ081)、2021年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習近平知行合一重要論述指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CIE210193)、2022年度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紅色資源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用研究”(項目編號:2022SKY34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健華,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鮑金崧,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高校思政課是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和有力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高校思政課建設、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等時代課題發表過許多重要論述,如“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1]“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2]等。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以紅色文化資源助力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踐中,部分高校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取得了一定經驗和成果,但仍然存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不深入、融入現場教學不立體、融入網絡教學不靈活等問題。因此,講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學理依據,闡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文化資源重要論述的原創性貢獻,進而探索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路徑,真正做到把思政課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這是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校思政課建設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明確了思政課的本質屬性是“講道理”、根本要求是“講深講透講活”、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新時代開展高校思政課改革與創新的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與之對應,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記錄歷史、涵養精神、培育情感等功能,是講深講透講活高校思政課的道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這使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了必要性、可行性和必然性等學理特征。
(一)“講道理”的本質屬性使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成為必要途徑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1]。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上,高校思政課教學就是要講清“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4]等重大時代課題中蘊含的一系列的道理。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推進“兩個結合”的產物,更是新時代新征程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精神抽象和物質具象。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具有同向同行性,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講好思政課“道理”的必要途徑。
(二)“講深講透講活”的根本要求使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變得可行
高校思政課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引領性,其中蘊含的“道理”深邃而復雜。講好思政課的“道理”,就是要把思政課的故事講深、理論講透、情感講活,通過將高校思政課的“道理”寓理于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廣度、效果,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紅色文化資源內蘊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道理,集中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濟世救民、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科學內涵始終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厚載著濃郁的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具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紅色故事案例、紅色教學話語、紅色影視素材等紅色文化資源,輔助解讀思政課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重要觀點。比如,在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學中,可以引用新時代以來黨和人民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涌現出來的先模人物、紅色故事及革命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教學案例,把課程的核心內容,即“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等蘊涵的道理講清楚講明白,幫助學生將課程的道理吸收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認知和行動指南。從教學方法論來說,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把思政課的道理講深、事理講透、情理講活,具有現實可行性。
(三)“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成為必然
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構成了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價值追求等內容展現了紅色文化資源生動而具體的人格形象。這種人格形象是新時代所要培養的時代新人的楷模,具有鑄魂育人的獨特性,為回答好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5]8這個根本問題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就是要講清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來踐行初心使命的信仰、信念、信心,并用來感染、感動、感召廣大青年學生,使其堅定駐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高地,自覺養成明大德、嚴私德、守公德的道德追求,矢志筑牢“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價值追求,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從信仰、道德、價值等維度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育人實效,體現了新時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作用機理
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資源緊密相關,內在統一。一方面,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紅色文化資源正是把思政課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富礦”;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是見證黨的奮斗歷程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思政課又是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血脈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政課與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主要體現在政治立場內在統一、育人目標內在統一、實踐要求內在統一。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回答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為何要融”“何以可融”“如何來融”的問題,深刻反映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作用機理。
(一)政治立場內在統一
政治性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屬性,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因為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堅定人民至上的政治追求,才能在百余年來的艱苦奮斗中積累并形成一系列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思政課,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是黨的政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思政課的建設堅持黨的領導,思政課的內容是講解黨的知識,思政課的目標是為黨育人,其中蘊含的政治性不言自明。從政治立場的角度來說,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堅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不懈奮斗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思政課是黨的各項事業中的重要戰略環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時代新人,始終把“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政治立場貫穿其中??梢哉f,紅色文化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傳承紅色基因、推進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而高校思政課就是把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實踐奮斗中形成的優秀作風、成功經驗傳承給一批批時代新人的過程,兩者在政治立場上內在統一。
(二)育人目標內在統一
紅色文化資源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動人史實,百余年來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和歷史經驗,無時無刻不在教育著新時代的人們要牢記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課是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發力,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價值追求等的教育,致力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育人目標的角度來說,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下,其育人目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側重有所不同,而在新時代的今天,人們將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積淀中共同的元素抽象出來,如堅定信念、敢于斗爭、忠黨為民等高尚品質,彰顯了巨大的時代價值和育人功能,并服務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培育時代新人;新時代黨的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的是個人私德、社會公德、家國大德,樹的是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課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增強青年學生在知與行上的統一,教導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實踐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貢獻青春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的育人目標也呈現出一個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但最終在“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5]7的育人目標上內在統一。
(三)實踐要求內在統一
紅色文化本身就是實踐的產物,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經驗和認識總結,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這些經驗和認識對于指導新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新時代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處于“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現實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實踐要求的角度來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將其作為歷史資料融入“五史”教育尤其是黨史教育,作為理論依據融入學術研究,作為行動參照融入實踐教學,促進新時代青年學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要將高校思政課教學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在意識形態上鞏固宣傳思想工作陣地,以確保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在人才培養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新形勢新變化對我們的實踐提出了新要求,紅色文化資源和高校思政課作為寶貴的精神力量和重要的工作陣地,在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要求上內在統一。
三、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鮮明的政治立場、深邃的文化基因,科學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賦能教師教學創新、增強學生學習主動。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是廣大青年學生學習黨的理論、歷史、實踐的重要陣地,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讓廣大青年學生學習和了解紅色歷史、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紅色精神等,進而獲得在理論、價值、情感等多個層面的認同感。
(一)促使高校思政課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1.從課程內容來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分為物質表現形式和精神表現形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紅色人物、紅色器物、紅色遺址、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等的總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各地開始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2021年9月,隨著黨中央批準發布第一批偉大精神,以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內容,充實了新時代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內容,也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這些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價值追求等,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優質思想元素,與思政課知識體系具有天然的相容性。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到課程案例、課件素材中,能夠極大地豐富思政課的教學資源。
2.從教師教學來看,紅色文化資源賦能思政課教師教學創新
思政課是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5]8根本問題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師又是關鍵課程中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5]8。思政課理論深刻而復雜、體系系統而龐大,這使得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易懂不易吸收”的現象。傳統思政課教學不能改善這一現狀,需要思政課教師主動求變,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為思政課教師轉變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方法拓寬了途徑。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等作為案例素材,打造紅色教學場景,創新紅色教學話語,讓學生們在動與靜、光與影的沉浸式教學中更加高效地吸收思政課知識;思政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紅色遺址、紅色紀念館、紅色教育館等展陳設施,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服務,通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加深學生對于思政課知識的理解程度。
3.從學生學習來看,紅色文化資源增強學生思政課學習主動性
高校思政課育人效果的體現,不僅要求高質量的外部教育,還要求青年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新時代的學生成長具有新的特點,當前各種社會思潮激蕩,加上全媒體環境的催化,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學習和應用存在站位不高、缺乏主動性等問題。紅色文化資源作為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道理的“富礦”,其中蘊含的斗爭精神、奉獻精神、家國情懷等符合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紅色電影、紅色音樂、紅色文旅等呈現形式,符合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品味和喜好。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以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等教育學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知識的主動性。憑借生動形象的歷史場景、深沉濃厚的家國情感、催人奮進的斗爭精神,發揮紅色文化價值引領和人才培養的作用,能夠引導學生養成思想上和行動上的自覺,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印?。
(二)引導青年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1.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認同
紅色文化之所以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并且成為社會主流文化,是因為其中蘊含著科學的理論內涵。這些理論內涵具體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百余年黨史的生動實踐、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等。其一,紅色文化資源是理論的“結合物”。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時代特征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蘊含的重要思想、精神等核心要義生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進程。其二,紅色文化資源是歷史的“見證物”。它涵蓋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內容,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百余年來偉大斗爭的歷史見證。其三,紅色文化資源是人民的“創造物”。每一個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紅色器物都體現著中國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生動實踐,反映著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闡釋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道理,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科學理論,進而實現理論認同。
2.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認同
價值是文化的基本屬性。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其價值屬性具有多重向度。其一,紅色文化資源遍布祖國大地,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手足深情,在增強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進程中彰顯政治價值。其二,紅色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市場廣闊,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等紅色精神為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紅色遺址、紅色場館等為當地文旅經濟發展創造機遇,紅色文化產品、紅色影視作品等圍繞紅色經濟主題為社會經濟發展凝心聚氣等,這些都彰顯了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價值。其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資源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和百年斗爭實踐的錘煉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紅色形象和印記,在指引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和人類解放砥礪前行的實踐中彰顯文化價值。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講透其中蘊含的“道理”,能夠幫助學生認知紅色文化資源的多維價值,進而實現價值認同。
3.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
情感是調節、驅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因素,新時代青年學生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資源需要發揮情感認同的力量。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情感認同需要具象化體現到多元主體上。其一,紅色人物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單元,在百余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展現了堅定的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涌現出一個個情感飽滿的紅色人物形象,青年學生在閱讀紅色人物傳記時往往會帶入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從而對紅色人物產生崇拜、敬仰等情感。其二,紅色故事是紅色文化資源的串聯線索,貫通“五史”中的具體歷史事件,其中展現出的斗爭、奮進、為民等情感元素具有真實、樸素和動人的特點,能夠引起青年學生的情感共鳴。其三,紅色信仰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在靈魂,紅色信仰以紅色人物為實踐主體、以紅色故事為呈現載體,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紅色信仰的具象形式,紅色信仰的內涵在紅色人物的具體實踐中轉化為精神力量和情感支撐,在新時代仍然引領著黨和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勇向前。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還原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史中的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信仰,能夠激發學生共情能力,從情感上促使學生熱愛紅色文化資源,進而實現情感認同。
四、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路徑
新時代以來,隨著社會治理水平的提高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也在融合中得到了創新發展,逐漸形成了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一體化的思政課育人格局。要使紅色文化資源更加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就要有針對性地研究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每個環節的融入路徑,以求打造課堂、實踐、網絡一體融入、協同育人的新的高校思政課育人格局。
(一)深度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礎形式,是學生系統學習思政課知識的直接場所。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就是要將思政課待教的理論知識與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優質思政元素有機結合,以教學案例、教學話語、教學場景為施教載體,促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案例更豐富、話語更新穎、場景更生動。
1.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課堂教學案例
紅色文化資源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種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形態又可以分為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器物、紅色遺址、紅色制度、紅色精神等。在豐富的表現形態背后,紅色文化資源內蘊著的大量優質思政元素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著天然的融合性,這些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記錄、傳承、教育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優質思政元素,將各類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活化為反映最美時代魂的教學案例、教學素材,把思政課的道理具象化為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用真人真事教育和引導學生,進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2.將紅色話語體系轉化為課堂教學話語
教學話語是教師闡釋、傳播理論知識的載體,紅色話語體系是紅色文化資源理論內涵的外在表達形式。創新采用紅色教學話語,在確保理論的思想性不流失的基礎上,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體系授課,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接受其中的道理。同時,有趣的教學話語能夠快速在學生中形成紅色潮流,促進紅色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從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思政課教師要創新教學話語體系,比如用富有紅色氣質的創新課堂教學話語,運用紅色話語等把思政課的道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闡釋出來。
3.將紅色歷史場景轉化為課堂教學場景
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是紅色文化資源產生的客觀條件,不論是物質形態還是精神形態,每一種紅色文化資源都產生于一定條件的歷史場景中。講解紅色歷史場景,即思政課理論知識產生的背景,讓同學們在歷史與時代的碰撞下吸收理論知識,更能激發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愛國報國熱情。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相關的時間和場域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尤其要在新時代實踐的重要時間節點、重要場景等,創造性采用情景式、沉浸式教學等方式,講好新時代改革發展創新的故事。
(二)立體融入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學生對思政課的理論知識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轉化和檢驗階段。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全過程、全場域、全身心地踐悟其中的精神力量,在行為準則約束、虛擬仿真體驗、教學基地實踐的過程中將紅色精神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圍繞紅色制度資源制定學生實踐行為準則
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制度和規矩是在黨的隊伍建設的重要節點形成的,在黨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整頓作風、規范行為的作用。高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成熟的關鍵階段,需要正確的制度準則來規范行為、引導成長,把制度性紅色文化資源內化為學生生活實踐準則能夠起到約束和規范學生行為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把“五史”中的相關制度性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典章制度等與學生生活實際對接,通過生活實踐的規訓,內化為學生日常行為準則。
2.依靠數字信息技術搭建虛擬實踐教學平臺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帶來了更多可能,數字虛擬技術通過還原歷史場景、模擬歷史人物搭建交互式學習體驗環境。搭建思政課理論實踐的虛擬仿真教學平臺,能夠讓學生在“視、聽、觸”的虛擬仿真環境中感悟紅色精神的同時,內化新時代實踐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利用AR、VR、MR、元宇宙等網絡新技術,建構和重構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美麗中國等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思想實踐的虛擬場域,創建以“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體驗中國精神”等為主題,跨時空的沉浸式體驗、多人交互體驗、全息投影體驗等實踐教學模式。
3.整合紅色場所資源共建實體實踐教學基地
共建紅色實踐基地是整合社會紅色教育資源、集聚社會紅色教育力量的重要形式,紅色舊址、紅色遺址、紅色文博館等場所類紅色文化資源,都可以作為紅色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彰顯黨帶領人民奮進新時代的實體化學生實踐基地,是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的重要環節。高校可以聯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管理部門,共商共建紅色實踐教育基地,圍繞思政課教學內容設置實踐育人課題,精選實踐基地、精編教學路線,引導學生踐悟思政課的道理。
(三)靈活融入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要順應新時代學生數字化、信息化學習生活習慣,通過資源數據庫、融媒體平臺及紅色網絡作品讓思政課學習更便捷、更靈活、更有趣。
1.打造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稀缺、易損、不可再生等特性,這迫切要求我們運用網絡數字化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加以保護、傳承和共享利用。收集整理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圖片、音頻、文件資料,通過信息采集、數字修復等手段,整合打造思政課教學的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思政課提供信息保障。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借助互聯網、新媒體、人工智能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打造紅色文化資源共享數據庫,讓師生突破時空限制,在線上閱讀、視聽、體驗相關資源,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氣息。
2.搭建紅色融媒體教育矩陣
融媒體是展示、宣傳思想的中間介體,具有信息豐富性、資源整合性、公開共享性特征,較于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育人優勢。打造與思政課教學相關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媒體教育平臺,精選網上優質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內容,為學生自主學習思政課提供平臺支持。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創造性利用“報、網、端、微、屏”等融媒體平臺,把思政課教學內容中涉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奮進新時代的影視劇、動漫動畫、電子文獻等植入學生線上學習平臺,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3.創作新時代紅色網絡作品
紅色歌曲、紅色電影電視劇是弘揚紅色文化的常見形式,“互聯網+”紅色影視劇更能達到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的效果。創作謳歌新時代并具有紅色底蘊的紅色網絡作品,更適合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更順應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品位和喜好。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網絡社交圈群里網絡話語電子媒介性強、敘事風格清新等特征,圍繞新時代青年學生的網絡化、圈層化學習生活習慣,創作更多體現新時代實踐、彰顯紅色精神的網絡作品,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的認識、認知和認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2]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4]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5-26.
[5]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責任編輯:顧迎新